在农村这样都能挣钱,每个人天生都会,别说不告诉你


每个新生婴儿降临与这个世界打的第一声招呼就时“哇哇"的哭声,哭可以说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农村,有些人把哭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当成一种职业来发展,同时还给她们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在福建南安梅山一带就有这么一支专业的哭灵队伍。接下来就跟随我们摄影师的镜头,一起走进这支哭灵队伍,看看她们神秘面纱下的酸甜苦辣。

陈淑琼,这个四十多岁的农村妇女,从16岁就开始在乡间剧团学唱歌仔戏,十年前才转行哭灵,她说:“年纪大了,又要照顾家庭,没办法整天跟着剧团排练演出”。干她们这行的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农村姐妹,她们的经历类似。年轻时在歌仔戏团十几年的磨炼,让她们都有不错的表演、唱念功底。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做这行,愿意做的人也越来越少。 每场哭灵,陈淑琼和女伴们都能哭出眼泪,脸上的“血泪”妆显得更加逼真动容。

“起初做这行,老人家觉得忌讳,但时间长了,都理解了。”陈淑琼说。尽管在安溪县,像她这样的哭灵人多达数百人,但很多时候,她们路过熟人家门口,“很多人家都不会请你进门喝茶”。不过,在亲朋好友家办喜事时,陈淑琼也会自觉回避,“毕竟很多人对我们这行还有偏见”。除非毫不在意又特别邀请的亲友喜宴,她才跟家人一起参加。亲戚家的丧事,她也不去,“我们哭灵时都是替死者儿女叫爹妈,亲戚面前有辈分,哭起来不好称呼”。


哭灵时,她们中有人需要女扮男装,按孝男孝女角色身份轮番哭唱,并且通常都会真的哭出眼泪。泪水从眼睑的浓妆上流下,让两行鲜红的“血泪”妆更加逼真动容,也让她们的哭灵更具感染力和“技术含量”,这从她们获得的酬劳也可见一斑。

拍摄当天,逝者家属花了8000元共请来7支大大小小的舞乐队,陈淑琼这支7个人的歌仔戏队就拿走了3000元。其他舞乐队要么是低回哀伤的葬礼进行曲,要么是高亢激越的西部摇滚舞蹈,要么是大杂烩的拍胸舞,要么是扯开嗓门跪唱“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似乎都只是在为葬礼增添隆重的氛围。惟有哭灵的女人们出场,声情并茂,最能引发在场亲友心声共鸣,满堂皆“悲”。

一身古装打扮的哭灵人,在长长的送葬队伍中很有穿越感

哭完一场,陈淑琼拎着行李包赶往死者祖祠准备下一场。 哭灵人是带领老人走阳间最后一段路的人,有的地方称为“哭婆”,在死者灵柩或灵位前痛哭,用哭带动悲痛情绪,让亲戚们感到死者的离去确实是悲愁无限的事,用以寄托亲人对上天的哀求。哭灵主要哭两件事,一方面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老人走了独遗下亲人的巨大悲痛;另一方面是,老了的老人,一生辛劳,养儿养女的不易。 对这种哭灵的风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