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終於得到正名!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初秋,玉林市仙鶴墓園內的英烈園,松柏翠綠,一排排烈士墓碑如同受閱的士兵整齊地陣列著,而一座於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前夕建成的“革命烈士 犧牲病故軍人”合葬墓,給靜謐的陵園增添了幾分莊嚴。

新建的合葬墓安葬的是部分於1955年至1979年期間在解放軍第183醫院(駐地在玉林,以下簡稱183醫院)醫治無效的烈士和犧牲病故軍人的遺骸,墓碑上一共刻有48名逝者的名字,有老紅軍,有因公犧牲的,有病故的,也有參加自衛還擊作戰英勇負傷後送到醫院搶救無效犧牲的烈士。

而原來在英烈園外的墓園一處,也有一個“革命烈士病故軍人之墓”,但墓碑上只刻著12名烈士和22位病故軍人的名字及無名病故軍人,除此之外,再無其他信息。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原183醫院附近的黃牛山烈士墓地一共有82座已故軍人墳墓,1987年11月醫院撤編劃歸地方,因墓地歸屬權有爭議,未隨醫院一併移交,墓地管理出現了空檔。1989年夏的一天,我接到群眾舉報反映,附近的村民正在黃牛山挖土用來填公路、宅基地,部分墳墓已遭毀。我和同事立馬趕到現場,遺憾的是山體已經被挖開一大片,骨頭、棺材、衣服碎片散落在新挖開的泥土上,只有少部分墳墓倖免於難。我們找來兩隻大缸,把散落在泥土中的骨頭一根根撿起來放進缸中,又找來紙筆,在挖開的山體中爬上爬下,根據倖存墓碑上的信息,一共抄下了34名逝者的名字,而部分先烈因墓碑殘缺不全或不知去向等諸多原因,什麼信息也沒留下。後來,部分保存完整的墳墓或由親屬遷回老家安葬,或由政府統一遷移到仙鶴墓園單獨重新安葬,而那兩大缸遺骸,由於無法區分,於2000年9月遷到玉林市仙鶴墓園合葬,所以墓碑上只刻了當時抄下來的34位逝者的名字。” 時任玉林地區民政局優撫安置科科長吳慶年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原合葬墓的來龍去脈。

那墓碑下的他們來自何處、原隸屬哪個部隊、犧牲時年紀幾何、有過怎樣的感人故事、是否仍在等待自己的父母兄弟來祭掃?囿於各種因素,我們不得而知。

為傳承紅色基因,體現尊崇關愛,2018年5月,玉林市圍繞尋找這34個名字及更多無名英烈背後的故事,開展“尋找無名英烈”活動,歷時四月有餘,橫跨兩廣三市,核查相關資料,尋訪百餘知情者,捋清根脈,終核實48名英烈的信息,於9月28日將合葬墓遷移至英烈園重新立碑安葬,供後人緬懷。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尋訪團奔赴桂林,在解放軍第181醫院向知情人瞭解無名英烈的有關情況。

這是一條輾轉曲折之路

“醫院自1957年從朝鮮回國移防到玉林直至1987年撤編,這期間在醫院醫治無效去世的軍人,都是安葬在醫院附近的黃牛山烈士墓地,30多年過去,逝者的具體信息我們已記不起來了。但醫院撤編時,病歷檔案全部移交到位於廣東湛江市的解放軍第一九六醫院,病歷詳細記錄著每一名軍人入院治療時所在部隊、職務、籍貫等信息。”4月26日,在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183醫院前身)召開的座談會上,根據原183醫院老同志提供的線索,5月15日,舉行簡單的尋訪儀式後,尋訪團帶著一張從老合葬墓上摘抄下的34位已故軍人的名單,信心滿滿地奔赴廣東省湛江市。

但是尋訪團的信心卻被一場暴風雨無情地打擊。“從原183醫院轉過來的病歷檔案之前一直存放在一樓的檔案室,但是1996年湛江市遭遇了一場大臺風,狂風暴雨不僅把窗戶擊破,也把裡面大部分病歷都泡毀了。” 解放軍第一九六醫院的職工辦主任方向陽惋惜地告訴尋訪團,通過病歷查找英烈的線索就此中斷。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在廣州,在原183醫院工作過的老同志向尋訪團提供更多情況。

檔案被毀,就通過“活檔案”找!在湛江市,尋訪團通過走訪林楓、孔祿生兩位原183醫院醫生和李賽英、俞建國兩位醫護人員的家屬,獲知34人名單上有兩名是原183醫院的護士和戰士。

湛江之行有失落也有收穫,經過數日收集信息,尋訪團得知不少原183醫院的領導和醫生轉業或退休後居住在桂林,7月5日重整行囊驅車前往桂林。

在桂林,尋訪團先後拜訪了原183醫院傳染科主任袁少清、化驗科主任王亞章、二外科主任朱德明以及原183醫院老院長魏承明、政委李銀初等五位老同志。由於老同志年事已高,有的還在醫院接受治療,對於名單上的名字,雖然他們在腦海裡極力搜尋,卻甚是模糊。他們只記得,1979年自衛還擊戰期間,前線分3批共將1070名傷員送到原183醫院進行救治,其中2名傷員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犧牲後安葬在醫院旁的黃牛山墓地。儘管第二站沒有獲得有關“無名英烈”的具體信息,但卻從魏承明的愛人口中得到了一條新線索:原183醫院政治處、醫務處及外科等幹部退休後大部分居住在廣州,戰爭期間他們或上前線或在醫院中參與傷員救治,或許他們能想起一些當年犧牲英烈的信息。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玉林市尋找無名英烈尋訪團抵達廣州。

沿著這一線索,7月18日,尋訪團再度出發前往廣州,尋訪了區錦華、吳昭慶、段李蘭、陳克、譚衛紅等13位原183醫院醫護人員。令人豁然振奮的是,在1979年自衛還擊戰時,他們當中便有親手搶救併為犧牲烈士護理後事的醫者。通過這些白衣戰士回憶和軍烈屬提供信息,兩位參加1979年自衛還擊戰負傷後送到醫院搶救無效犧牲的英烈相關信息漸漸明瞭,而且這兩名烈士的名字並不在34人無名英烈的名單上,尋訪工作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不少熱心知情人士得知開展“尋找無名英烈”活動後,紛紛通過電話、活動微信公眾號提供了寶貴的信息。截至9月6日,通過多方核實,掌握了48名逝者的生平資料。

這是一條感動滿滿之路

感動,是這次尋訪之路最深的感受。不少受訪的老同志都為尋訪團在時隔多年之後為英烈們尋名立冊而苦苦尋覓所感動,而我們更是被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動。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在廣東湛江,知情者對照名單一一核對,極力回憶,為尋訪團提供儘可能詳細的信息。

當我們得知吳慶年老科長當年與同伴為了阻止村民挖山取土,大聲呵斥村民:“他們都是烈士,沒有他們的犧牲,哪有我們今天吃飽穿暖的日子!”而後徒手撿起散露的英烈遺骸妥善保管時,我們被這位為我市退役軍人謀福利和為英烈立碑堅持不懈奮鬥數十年的“老兵”所作的貢獻而感動。

在湛江,當我們看到75歲的孔祿生老人為了支持尋訪團工作,連夜從廉江自駕汽車返回湛江市區,在家中翻箱倒櫃找出當年他親筆撰寫紙質早已泛黃的戰地日記,盡最大努力為我們提供有用信息時,我們被他的熱情、他的純粹、他的好學所感動。

在桂林市萬壽巷幹休所,當我們看到已89歲高齡的原183醫院二外科主任朱德明幾乎趴在桌子上一字不漏查看尋訪團提供的那份名單,耳聾嚴重的化驗科主任王亞章努力聽清尋訪團所說的每一句話時,我們被他們這種認真負責的精神所感動。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當年在一線參與傷員救治的部分原183醫院護士舊照。

在廣州,當我們看到原183醫院的13位醫生護士從羊城大街小巷早早來到事先約好的地方,熱情地等著尋訪團的到來時,我們被他們對老單位、老戰友和第二故鄉的真摯情感所感動。

“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見先進就學、見後進就幫,這是我們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當聽到13位早已退休的老同志對當年部隊弘揚的主旋律脫口而出,而且個個積極寫申請書到前線去時,我們被屬於他們那一代人的質樸、高尚、無私所感動。

當我們得知今年已82歲高齡、且在ICU搶救一個月,仍在住院的原183醫院病理科醫生王永孝老同志,躺在病床上用微信一個字一個字將4名英烈的具體信息發到活動微信公眾號時;當我們在桂林解放軍第181醫院看著正在住院的魏承明老院長喘著粗氣為我們講述所知信息時,我們被這字裡行間的錯別字、聽得不是很清楚的零碎話語背後的精神所感動。

當我們得知1979年打仗時,不少鄉下衛生所的赤腳醫生、衛校的護士自發來到原183醫院幫忙整理病床,給傷員輸液時,我們被這種軍民魚水一家親、戰爭面前團結一心的民族大愛所感動。

當我們聽到當年的醫護人員講述有的戰士昏迷中仍大聲高喊“連長快臥倒”、有的帶傷協助醫院搶救傷員、有的堅持為小學生講戰鬥故事時,我們被這群把青春和生命奉獻給祖國、視戰友如兄弟般的高大行為所感動。

“我母親是原183醫院的護士,因病去世後安葬在烈士墓地,我1990年回來玉林祭拜時,烈士墓地早已面目全非,墳墓早已不知去向,最後只能從山上捧兩把泥土帶回桂林與父親一起安葬。真的非常感謝你們!”得知找到母親的遺骸後,原183醫院幹部子弟方楊專程打來電話表示感謝。

大家彼此之間的感動,最後都濃縮成一句“簡單”的“謝謝”!

這是一條任重道遠之路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歲月流逝,英勇的吶喊已經沉寂,壯烈的犧牲也早已遠去,但是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英烈們前赴後繼換來今天的生活,而今天的我們,怎能因為未曾經歷就忘了那段歲月?英雄烈士,是挺立在民族身軀裡不屈的脊樑,是流淌在民族血脈裡源源不斷的動力,烈士精神是國家和民族的永恆記憶,他們不應被忘卻。記憶,對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極其重要的。有自己的記憶,才能不斷成長;有民族的記憶,才會牢記歷史不再捱打。

三十多年過去,今天的玉林市紅十字會醫院裡,早已是高樓林立,為數不多的幾座蘇式風格、紅磚紅瓦的房子仍靜靜佇立,竭力訴說著那段漸漸遠去的歲月。而當年那些唱著嘹亮軍歌奔赴戰場的熱血青年年紀最小的已經六十多歲,最大的已是年過八旬。三十多年裡,最容易被歲月遺忘的,是那些無名戰士的血氣、堅忍與犧牲,是那些沙場英雄在硝煙中亮出的刺刀、在搏殺中拼盡的力氣……他們不怕犧牲,他們只是怕後代遺忘了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有人說,生活從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而我黨我軍更是從不缺紅色資源,缺的是弘揚和傳承。183,這座從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1979年自衛還擊戰爭中走來的部隊醫院,曾在戰場上多次榮立集體戰功,湧現出了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並簽名留念的優秀護士、二級英模劉秀珍等英雄人物。時至今日,20世紀70年代前出生的市民仍習慣把紅十字會醫院稱為“183醫院”。

然而,或許是無情的時光帶走了塵封的記憶,或許是我們做得不夠,越來越多的後來者,就像醫院越來越少的紅色建築一樣,對曾經無比輝煌的醫院歷史知之甚少。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個有了英雄而不懂得尊崇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無論時代怎麼發展,無論高樓大廈怎麼建,都不能忘了充實我們的精神家園,不能丟了我們最需堅守的魂。

“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蹟,要讓後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鏗鏘有力的號召,將英雄精神融入民族精神之中,讓英烈傳遞過來的火把,照亮國家和我們每個人前進的道路。

開展“尋找無名英烈”活動,只是一個開始,重修建成的合葬墓也只是一個逗號,讓革命英雄主義、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還任重道遠。每一次對英烈的緬懷,都將讓我們從歷史的烽煙中汲取力量,激勵著前進中的中國不斷書寫新輝煌。

(玉林日報記者 梁 華 通訊員 梁英海)

好開心看到你來了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

这些沉睡在玉林的英雄,终于得到正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