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之养生主》3.3

<3.3>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方,得养生焉。”

这名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层次了。我最初肢解牛时,所见到的都是一整只牛;三年之后,就不曾见到完整的牛了;以现在的情况而言,我是以心神去接触牛,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牛,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本来的构造下刀。连经脉相连、骨肉相接的地方都没有碰到,何况是大骨头叫!好厨师每年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割肉;普通的厨师每月换一把刀,因为是用刀砍骨头。如今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肢解过数千头牛,而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牛的骨节之间有空隙,而我的刀刃薄得没有什么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自然宽绰而有活动的余地了。所以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像新磨过的一样。虽然如此,每当遇到筋骨交错的部分,我知道不好处理,都会特别小心谨慎,目光集中,举止缓慢,然后稍一动刀,牛的肢体就分裂开来,像泥土一样散落地上。我提刀站立,环顾四周,意态从容而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这一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庄子在书中多次描写人的潇洒神情,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从他的意态从容而志得意满,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技术的从业人员,都有可能提升到化境,抵达“道”的层面,因此不必区分贵贱,社会需要各种行业。

庖丁解牛已经从技术提升到艺术的境界,解牛时把握了牛的自然结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才可把握其条理。说得落实此,就是把握同一物类的共同要素,或者从感官所得的具象中抽出普遍的本质。有人把牛比喻为社会,人在社会行走,要做到“游刃有余”而不与人纠缠不清,首先就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天理”是自然的条理,所以每一头牛都具备相同的结构;“因其固然”是指每一头牛又有高矮胖瘦的本来特性,所以对它们要有个别的认识。人在社会上要先懂得人情世故,现在通称“潜规则”,也称底层结构,历代都相似;但也需要明白每一个行业不同的特性。庖丁能够进入这种化境,因为他没有欲望,安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也不在乎别人如何得到利益。人如果有欲望,就很难看得开。

如果能掌握“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在做事时小心谨慎,顺着形势去做,自然能化繁为简,举重若轻,这就是养生的道理。

庄子《内篇之养生主》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