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大度的人越容易友盡?

吉陸吉陸


越大度的人越容易友盡----題主對人生百態洞若觀火,心似明鏡,因為這樣的情況聽上去覺得不太可能,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普遍存在的。

我本人不是一個大度能容的人,但我身邊的朋友基本都是非常寬容,人際關係較好的人。和他們相處久了,會發現,這樣的人其實也會遇到我這種不太大度的人遇到的“友盡”,而且頻率也不低。這種情況從邏輯上分析,覺得不合常理,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度的人容易“友盡”,是不可避免的。

跟誰都好,態度不明確

大度的人,往往人際關係較好,和身邊的眾派別,都能相處的很好。他們往往也不愛站隊,以寬容之心平等對待所有人。但是--成也寬容,敗也寬容。寬容大度的人,跟誰都好,這就會讓他身邊針鋒相對的朋友,對他產生一種埋怨:“你既然跟我好,為什麼還跟我的死對頭好?”心胸狹隘的人會把這種友好、寬容,據為己有,他們認為:“我的朋友,就應該和我一條心”而寬鬆大度之人的做人原則卻是--誰也不得罪。久而久之,原來的一些朋友就會因此而疏遠直至再也不聯繫。

“寬容、大度”沒有鋒芒

有一句話叫做“你的善良,必須要帶點鋒芒”,道出了為人處世的平衡之道,這句話用在“寬容、大度”上也同樣適用。因為有些人的寬容、大度其實是帶有一些討好意味的,更像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和對別人的取悅,而非真正的大度,真正的大度是“我完全可以不大度,但我願意選擇大度”。這種大度是受人尊重的,而退一步的大度,其實是容易受到對方輕視的。當你有一天不想大度的時候,就會和《芳華》裡的劉峰一樣,成為眾矢之的,被許多人不接受、疏遠。

因此,無論你選擇善良還是大度,這些美德都需要穿上鎧甲,否則沒有人會珍惜,你也會傷到自己。

被朋友過分期待

許多人對寬容大度之人,都有一些過分理想化,認為這樣的朋友就一定能夠為了“我”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因為,“寬容、大度”之人,他們平時對人太好了。底線太低了。於是身邊凡受過恩惠的朋友,都認為寬容之人,會寬容到底,提什麼樣的要求他都會答應。於是,當朋友提起借錢的話題,寬容之人沒有答應借給他時,他就決絕的選擇了“友盡”,還會怪自己“瞎了眼”。其實明明就是我們對寬容和大度,產生了許多誤會,以為對方就是為包容我們而存在的。怎麼會呢?對方也是正常人,也有很多未滿足的需求啊,他們也可以不大度的。

大度之人,因大度而承擔了本可以不承擔的責任,一旦自己不想承擔時,身邊的朋友可能就真的疏遠,友盡了。


關注我哇~


泰迪抱枕


我是劉翠莎,知我心理學合作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頭條號:心理諮詢師劉翠莎。

“大度”一詞形容為人,而“友盡”一詞描述的是關係的中斷。很難說這其中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不過,也許這個問題本身,反映了提問者們傾向於認為“大度的人,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自然也能容天下難容之人,不易友盡。所以,對於“大度的人,也有友盡的時候”感到奇怪。

拋開其他,我想從以下幾點來理解,“大度的人,被友盡,或與人友盡”的情況。

1. 心理邊界與關係中的界限:為人大度,有可能在關係中被誤會為“無度”。

心理邊界:指的是個體內心的自我界限,這有點像是心理層面的皮膚,雖然不像皮膚作為身體邊界那樣明確可見,但卻是保護我們心理的重要部分。

有一種情緒最容易提醒我們心理邊界被入侵——那就是憤怒

比如,當別人拿走你的東西、侵害你的利益、致使你感到不公的時候,很有可能提示你的心理邊界被侵犯了。憤怒的情緒讓你變得充滿力量,要提自己伸張正義,積極爭取,從而得到尊重和保護。

為人大度的人,並不是沒有心理邊界。但由於其心胸寬廣,往往能容常人所不能容,時常神定氣安,少見惱怒;容易給人一種“無度”的錯覺,而“貪”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關係中的另一方容易在此時變得需索無度,最後單方或共同導致關係的破壞。

常見的例子是,朋友A時常以助人為樂,朋友B時常找A幫忙,A總是應允,B最先是感激不盡,而後習以為常,某天B又請A幫忙,但A因個人有事婉拒,卻遭到B的責備。

圖自pexels

2. “你來我往”的關係更長久:大度之人,有時反而讓人感受到“攻擊”。

大度形容人的心胸,而古文說“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大度之人,淡薄名利,響應他人的需求的時候多,求助他人的時候少,關係就傾向是“單向”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背後,講的不僅僅是,接受“擔米”的人形成依賴,由感激變成利索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也在講——如果一個人總在一個接受幫助的位置,容易產生無用感、無價值感,反而感到接受的不是助人者的“恩”,而是助人者的“攻擊”,自然要“友盡”了。畢竟,人不僅有希望得到滿足的需要,還有創造價值的需要。

舉個例子來說:

個體發展到青春期,希望獲得成人感,希望跟父母是儘可能平等的,希望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而如果家長依然像對待小學生那樣對待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甚至像對待小嬰兒一樣讓他/她處在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位置,將他/她的衣食住行照顧得越好,這個年輕人越是感到“被剝奪”,自然是越要奮起反抗了(在這樣例子中,毫不計較的家長,有可能滿足的是自己給予孩子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真的需要被給予)。

換個親密友人的例子:

如果友情中,總是你在喜怒哀樂時找你的朋友分享,而你感到你的朋友從沒有邀請你分享或分擔的需要,很有可能你不會在這樣的關係中感到舒服。畢竟,有“需要的感覺”,也有“被需要的感覺”,才是相互需要,而這樣的關係更長久。

圖自pexels

3. 關係中的比較競爭:有人當了大度君子,誰被當作了“小腹之人”?大度,不但招羨慕,還可能招致嫉妒恨

“於大度之君子,而敗於私智之小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在談論大度的時候,我們容易想到“小家子氣”,在談“君子”的時候,容易想到“小人”。

從某種層面來說,“大度”也不是單一的獨立存在的,而是相比較而言的,這時候就要問,當某人在一個群體中總是被評價為“大度”的時候,其他人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哈哈)。

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嫉妒是在社會比較中,個體因為意識到別人擁有自己試圖擁有但卻缺乏的東西時體驗到的一種令人不快的感受。與此相對,心理學中還有一個“仰巴腳效應”(也叫“出醜效應”),即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欽佩,而毫無缺點的完美之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往往是德才兼備而帶有小缺點的人。

舉例來說,唱功萬分了得的歌手,偶爾一次唱走調,不但不讓人討厭,反而讓人感到可愛。

一個群體中過於出類拔萃的人,在人際情境下容易讓同伴感到自愧不如的挫敗感,讓他人產生距離感,而人們為了不讓自己感到挫敗的難受感覺,則趨向於保持距離甚至拉遠距離。因此,大度的人,有時候偶爾小家子氣一把,反而容易顯得可親可近,不必“友盡”。

最後,以“大度為人,適度為友”作為該回答的總結吧,謝謝!


劉翠莎(頭條號:心理諮詢師劉翠莎);

應用心理學臨床心理方向碩士;

中-美高級精神分析連續培訓(2018-2020)受訓;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擅長領域: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個人成長。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我想大家都相信這句話吧,就是“寬容理解是一種美德”,確實是一種美德,但太過寬容,有時候也會委屈了自己。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這種體會,就是有時候別人對我們不理解,你越解釋,她越強勢,完全不顧你的感受,說真的很生氣,但都忍下來了,不想說話,不想讓事情越來越糟吧,畢竟沉默也是一種解決辦法,不至於讓事情變得更糟。

但是有些人就是不理解,你越服軟,她越得寸進尺,越不在乎你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的性子走。

你說的永遠沒道理,她說的永遠都是真理,你稍一出差錯,她就嘮叨個沒完,她做錯事,總是有萬種理由,讓你無言以對,也不想去爭辯了,畢竟說多了也是浪費口舌吧,倒不如安靜下,讓事情早點結束。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種人,接觸久了,也就會選擇避而遠之吧,畢竟不是每個人我們都可以和睦相處,也不是每個人我們都願意去了解。適時的獨處,可以讓我們照顧自己的內心世界,明白自己一直想要的是什麼。

常常說大度是一個人的優良品質,我不否認,但還是要看對象吧。或許有些人不值得,你一味地大度,一味地理解,別人可能以為你好欺負,也會覺得你軟弱,這時我們就要分清對象了。

但是,我想說呢,在一些事情上,我們可以大度,我們應當予以理解,比如別人無心的錯誤、無意的冒犯。但是大度也有限,對於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侵犯,我們要建立界限。

總之呢,我們要看清事情,看清對象,對很多事我們可以理解,但不能一味容忍。適時的反抗,可能會保護自己,還有,對於那些合不來的人,也不要勉強,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靠近,去珍惜,何不坦坦蕩蕩做自己呢?


——END——



你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兩個朋友每天一起吃午飯,A不喜歡吃套餐裡的煮雞蛋,於是每天都把雞蛋給一起吃飯的B,也沒有要求以其他食物交換。

忽然有一天,A將這個雞蛋給了C,一直獨享兩個雞蛋的B居然一氣之下與A友盡。

有書君每每看到這個故事,都感嘆人是如此貪婪和自私,往往在接受別人的恩惠後,卻只記得別人的禮物而忘記了它本來的歸屬,同時也將別人的大方饋贈忘得一乾二淨。

為什麼越大方的人越容易友盡?有書君今天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這個深奧的問題。

一、 源自於人的依賴。

有一句話這麼說過:“幫急幫不了窮”,這句話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人在最窘迫時,你對TA施與援手,TA會記你一輩子的好。

因為你只幫TA一次,TA並沒有把你的幫助當成一種習慣。

但是,如果你因為TA窮,過度給予TA,長久下來在TA心裡形成依賴。

但凡有一天,你不再給予或者是忘記了,從這一天起,TA會開始恨你,你從前的好TA會忘得徹徹底底。

有書君身邊就有個很鮮活的例子,朋友A因為老母生病,向B借錢,B二話沒說傾其所能,一心只為可以幫助A的家人渡過難關,A母身體恢復A也很有信用的將錢歸還了B,一切圓滿皆大歡喜。

股市最近大漲,A心中蠢蠢欲動,可惜手中實在無錢可用,於是TA再一次向B借錢。

當時B也沒有多想就把錢借給了A,在TA心裡有著一份俠義情結。

A大賺後及時歸還了B,並且還給B買了禮物。

這樣幾借幾還,讓A吃到了甜頭,於是TA經常向B開口借,金額超出了B承受的範圍,B終於有一天拒絕了A的借錢請求。

事情發展到這裡,結果您也想到了吧!A大罵B不仗義,明明收了他的禮物還不借錢,而且張揚的路人皆知。

一些不知情的朋友們也在偷偷議論B的仗義是裝出來的,這一段交情就這樣以鬧劇結束。

B很委屈,十分不解為什麼明明自己幫過A多次,結果卻是這樣。

有書君很想用蘿蔔砸醒這個B,其實幫人急但永遠不要去幫人窮,因為你在授之以魚時,已經激發出TA身體中依賴的因子。

如果真把TA當朋友,不如收起你要遞過去的魚,把捕魚的本領傳授一二。

二、 源自於忘記了底線

人都是有自己的底線的,而大方的人的底線往往放得更低。

在你不斷要求的時候,TA只是在觀察你,忍耐你,可能終在一件小事上可能爆發。

你可能還在埋怨TA原來如此小氣,一向大度的TA怎麼可能因為這一點小事與你斷絕往來。

而這時你需要去思考,你是不是忽略了TA的底線,再或是你根本就沒有顧及此事。

舉個例子吧!朋友T與朋友J一直相處融洽,不過T有個毛病,就是經常說完話後又擔心自己的話傳播,而每每告誡J別去外面胡說八道。

一直以來,J都沒有表現出不滿,因為在TA心裡覺得T還是有很多優點,說的也並不是什麼大事,也就忍了。

直到有一天,朋友T在J面前吹噓自己的家人如何優秀,有點到了刺耳的程度。說完後T故伎重演,提醒J不要去外面胡說。

這一次J當著很多人的面怒了,並且很嚴肅地說如果不信任TA,今後就不要與TA說。

人都是希望被信任的,尤其在朋友之間,T觸及了J長久以來的一直不斷下調的底線,終因這個小事怒火被點燃。

今天有書君從兩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於人的依賴要記住這條俗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為大部分的人還是有其動物性的,如果東西來得簡單容易,就不會珍惜。

而對於大方人的底線問題,有書君不得不提醒大方的人。

做人大方終沒錯,不過底線也要經常展示一下,一味地調低自己的底線,終不是一個好方法。

在這個社會,有一段純潔的友情不容易,因為社會關係複雜,而在其中的人們多少都會受到影響。

不過,遇事多從別人的立場去考慮,還不失為一種好的習慣。


有書共讀


這很正常啊,平時你大度的時候,朋友們對你感恩戴德,身邊圍著很多朋友,但當你有一次不大度的時候,朋友卻因此懷恨在心,認為你變得小肚雞腸,變得瞧不起你的兄弟姐妹了,友誼也很快失去了。

其實歸根到底不是你變了,也不是你的朋友變了,是你的方式方法認為被你的朋友誤認為你變了,變得不可理喻,變得不為兄弟們著想了,也變成了他們嘴裡的患難見真情,認為你不可交往。但如果你平時不是這樣的大度,一旦你的朋友有難,你稍微給他們點小恩小惠,他們也許還會認為你這個人很仗義,不是你這個人不大度、不好相處,只是你的手段運用的不巧妙而已,直接把自己的底牌給揭露了,也就更不能能贏的人生了。

我們周圍也有好多這樣的人,我們俗稱老好人,雖然有事找他們幫忙他們有求必應,但在這些求助者心裡,這些所謂的老好人,在他們心裡成為了老實人“傻子”,在老實人遇到困境時反而落井下石。反而一些尖鑽刻薄之人卻被別人感恩戴德,平時扣扣索索,難得大度一會也被別人記住,我稱之為人的“賤性”


天涯0咫尺


成大事者緣必早盡


這個問題實際問的很有深度!為什麼越是大度的人越容易友盡那?準確的說不如說是:為什麼越是大度的人越絕情!當然還有一句:成大事者緣必早盡!

相信每個人都是有底線的,但是人們不可能把自己的底線天天掛在嘴上或者寫在牆上。作為其他人,你可能不知道別人的底線,或者是儘可能做到不觸碰別人的底線,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根本不在意別人的底線。不過大度的人也不會例外,不可能什麼都不在意,只是很多時候沒有表現出來而藏在心裡。可能是他一直在觀察你,一直在忍耐你,也許某一天某一件小事兒就可能觸發了他的情緒,當然這個時候你可能依然認為他是在為一件小事兒生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什麼事兒,你可能依然認為無所謂,還是慢悠悠的樣子,可能你非常不理解平時那麼大度的一個人怎麼突然這麼小肚雞腸起來了?可能你感覺到的只是他對你有點冷漠而已!

既然是大度的人,實際說白了應該是一般不拘小節喜怒不露於色的人,但是這樣的人一旦生氣,可能也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實這樣的人也是很絕情的人,因為假如是你在有意無意的情況下,一直屢屢挑戰他的底線,可能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不滿,並沒有讓你感覺到什麼不愉快,也許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人可能在你的世界裡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可能這個時候你也沒有感覺到什麼或者是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也許不是他的絕情,而是你在他心裡已經無可救藥!所以不要說大度的人絕情,只能說是你已讓他忍無可忍,認為你已不可救藥而已!


天健運動


關於這個說一下個人看法,

第一:就是人善被人欺。現在這個社會,尤其是借錢。大度的人就容易借錢給朋友。當然這是沒毛病的,但是錢借出去有三種結果:

第一種就是還了,大家還是好朋友。

第二種就是沒有還,但是你需要錢了,要了那你們就不是朋友了。他會說你不夠意思什麼的。就友盡了。

第三種就是你不要永遠不還的那種。時間長了他不還也不提,你心裡邊就會不太舒服。也就友盡了。

第二:就是大度的人一般都有一個小毛病。就是吃飯喜歡付賬。其實這是講究方法的,如果說每次都是你付賬的話,別人會心裡不舒服。現在這個社會雖然都不是很有錢,但是請大家吃頓飯還是都請得起的。如果你每次吃飯都搶著付賬的話,朋友們就不太喜歡和你一塊出去吃飯了。基本上就友盡了。

第三:就是沒事喜歡叫大家聚聚。如果說每次你叫他去都是你付賬的話,大家都會不舒服。就像上面說的。可是你經常叫人們出去,人們經常吃不請的話,心裡也會不舒服。這樣他也要請大家吃飯。因為請客是需要花錢的,所以人家就不喜歡你了。也就友盡了。

這是我暫時想到的這三條。

我總覺得你可以大方大度,但是要掌握度。如果說你掌握好度,並且有一些小心機的話。就不會出現這種友盡的情況。你也不會有現在的這種煩惱。

我是叄壹書生,一個情緒管理,社會心理,思維管理終身學習踐行者,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點贊,評論,收藏哦


城封慈


我是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人際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東西。它是人與人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係,心近了,就成了朋友,心遠了呢,就只能是熟人了。

大度值得尊敬,但朋友之間更要對等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育“要做一個大度的人”,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要“心胸開闊,有容乃大”。


然而,你有沒有發現,這樣的要求其實是在為“自己”和“他人”之間劃分高下?試想一下,當一個人事事高標準嚴要求的約束自己,但對待別人卻寬厚容忍,這樣的人是不是自覺站在了道德的高點了?“有容乃大”,說的就是“有容,德乃大”的意思。

大度的人,在潛意識中都是自覺德高的人,是理應被尊敬的人。


而朋友之間的情誼,講的是彼此心理上的對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是相互付出與接受相對平衡的關係。如果一方一味的付出,接受方必然會產生內疚感,這樣的內疚感會堆積成一種憤怒,要麼產生逃離關係的衝動,要麼用一味的索取來反向攻擊。二者的結果都是破壞了關係。

越大度越是在否認朋友間的平等

“這世界沒有絕對的清白”。

這是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他的《感謝自己的不完美》書中所寫的一句話。關於內疚,他引用海靈格說:“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大度的付出,從外界來看只有給予不求回報。但從內心來看,求的是心安,是問心無愧的清白感。那麼,相應的就是把愧疚推給了對方。

認識一位長輩,對親朋好友非常熱心,誰家有困難他只要知道了,就會出錢出力的相助,而且親戚來找他,他也總是張羅著住,張羅著請客。但是,他自己回老家從來不打擾親戚,住在賓館裡,親戚請他吃飯他也各種推辭。所以,親戚間很多事兒慢慢的大家都不太願意讓他知道了。


疏遠讓人產生無以為報的虧欠感的人,反而是善良的人唯一的選擇。

而那些能夠心安理得的待在虧欠感下的人,又如何能成為朋友呢?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這句話並不很準確,我反而覺得大度的人更容易獲得朋友,如果大度的人失去朋友,我認為這樣的朋友可有可無,為什麼會失去朋友我做個分析:

我自己是一個較為大方的人朋友會在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盡力而為,但是生活中會有這麼一種朋友會在無時無刻的找你幫忙覺得別人幫你是理所應該,但是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即便是大度的人也會覺得這樣的朋友麻煩可能不能滿足這些朋友的需求,於是一次不滿足朋友就開始抱怨,長此以往兩個人的友誼決裂,這應該是題主這樣說的一個原因,所以我也說了這樣的朋友要與不要都沒有關係,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的朋友不值得我們擁有。

給大度的人建議:

1、 適當的刻薄,學會拒絕:

大度固然好,容易獲得朋友贏得尊重,但是也容易讓小人利用,人是自私的會無線的索取,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覺得你不把他當朋友,我們不能要求別人怎麼做,所以只能讓我們自己改變適當的學會拒絕別人

2、 有自己的原則

過度大度的人往往被認為是無原則的,一直遷就別人,長此以往讓別人覺得你是老好人中央空調等,這樣的人遇到小人可能被欺負,所以要樹立自己的邊界不能過度的大度。

3、 結交更多有意義的朋友

大度的人容易獲得朋友,要辨別什麼是優質朋友,優質朋友是互相回報的會記得你的點滴好,而不是無限的索取,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大度仍然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多幫助。

智聯校園 趙宇鑫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不贊同題主的說法,我很大度,朋友也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