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歷史上褒貶不一,原來如此

王安石,子介甫,號半山,封號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神宗時的名相。

王安石在歷史上褒貶不一,原來如此

這位不甘寂寞的政治家,領到了一場轟烈而又悲壯的熙寧變法,從此這位勇士獨撐大旗步入歷史的漩渦,成為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前王安石被稱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來的宋徽宗對其推崇備至,封其為“舒王”,並給與“配享”,而到了宋欽宗,王安石被取消了封號,罷了配享,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吳澄頌其為“有至公至正之心”,而後來朱熹卻斥其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與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

”。真是抬之則昇天,抑之則入地!不過歷史是公正的,到了近代有人站出來為其沉冤,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作為文人的王安石,在中國婦孺皆知,《傷仲永》更是有名,而作為宰相的王安石,褒貶不一,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要說原因,我們先看他給神宗上的奏摺中提的四點建議:一,“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什麼意思呢?就是以詩詞歌賦作為取士標準,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之士,許多人只憑良好的記憶力和擺弄文字的雕蟲小技攫取了官位。二“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無考核檢查之方,遊談之人得以亂真。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雖有能者在位,亦無以異於庸人”什麼意思呢?就是官員的晉升論資排輩,沒有明確的政績評判標準,沒有嚴格的考察制度,那些善於做表面文章,通過編織關係網互相聲援,為小集團利益以權謀私的人往往得到升遷,而那些操守良好,不同流合汙的人經常遭到排斥打擊,所以上上下下都不願意得罪人,遇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循拖延,相互包庇,朝廷缺乏正氣。三,“農民亂於徭役,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就是說,農民被差役和各種苛捐雜稅

壓迫的貧困不堪,一遇到天災則民不聊生 ,官府缺乏有效的救助措施,也不重視興修水利。使這一問題得不到根本的解決。四,“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斥訓練,又不為之擇將,而久其疆場之權。宿衛則聚卒無賴之人,而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糜之俗”什麼意思呢?軍隊多老弱病殘之人。雖人數眾多,但戰鬥力不強。將官營私舞弊中飽私囊。士兵缺乏訓練,軍紀極差往往成為地方上的禍害。王安石想做的。是推翻幾百年來歷代相沿的舊制度。建立一個理想化的新社會秩序。通過改革考試製度。真正有見解,有能力的人才會脫穎而出。通過改革官吏選用制度。是各級官員認真致力於解決各種社會實際問題。在朝廷的財政支持和組織下。各行業特別是農民,會更好地開展生產創造財富。社會經濟會很快走向繁榮。有強大的財政做保證。再加上寓兵於民。軍隊會強大起來。抵禦外辱甚至收復失地。

這四點建議,都嚴重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並且王安石的變法改革也都是圍繞著這幾點來進行的,並且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所以,很多利益受到損害的士大夫對他都是恨之入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