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當奴才?原來如此

奴才,指侍奉主子的奴僕,一般又叫做包衣,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據北魏文人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漾水》中記載:“故李特至劒閣而嘆曰:‘ 劉氏,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不奴才也!’在唐代趙璘的《因話錄·商上》中寫道“伊不賞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嬭兒,非奴材而何?”,還有明代的陶宗儀所寫的《輟耕錄·奴材》:“世之鄙人之不肖者為奴材。”中也出現過。

為什麼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當奴才?原來如此

在明朝時期,奴才還不是經常使用的稱謂,在故宮裡,太監一般都會稱之為“廠臣”或“內臣”,朝中的大臣們統統的稱之為“臣”,還沒有所謂的奴才的稱謂。那麼奴才一詞的大規模沿用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的呢?

為什麼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當奴才?原來如此

在滿族內部,在清帝初期,剛開始推行八旗制度的時候,所有歸屬於本旗的旗人都是屬於各旗旗主王爺的,說白了,也就是奴隸主,旗內的族人都是歸屬於奴隸主的努力。旗主與他們部屬的旗人基本上都是“養”與“被養”的關係,在旗內,大家都習慣的稱呼旗主、王爺、皇帝等人為“主子”,自稱為“奴才”也能顯示出對主人的誓死不渝的忠心。

為什麼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當奴才?原來如此

明崇禎皇帝在景山上吊,清軍入關,隨之而來的也帶來了滿族的文化,奴才一詞才被帶了進來,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是一直在沿用明朝的稱謂,為了加強統治,緊固老百姓的思想,大肆的推行易服易謂政策,強制性的命令老百姓改換滿族服裝,剃頭留辮。稱呼上,去除明朝的那一套,改換滿人的語言文化。一開始,宮內的太監、奴才自稱為奴才。以顯示對皇帝、嬪妃的忠誠,無條件的服從。為了拉近關係,一些家臣也開始自稱為奴才,貶低自己討好主人,可以顯得自己比別人與主人的關係更加的親密,對主人更加的忠誠。很多漢族官員為順應環境也開始自稱奴才。 這種風氣的大肆蔓延從康熙後期逐漸盛行。

為什麼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當奴才?原來如此

在清朝初期,局面不穩定,為了快速的穩固統治,需要重用大量的漢臣,在稱謂上也沒有做明顯的區分,也是相當的混亂。很多漢族官員為順應環境自稱為奴才,而滿族官員為了提高逼格也開始自稱為臣。隨著清朝統治局面的穩定,國力的強盛,在稱謂上也逐漸的開始規範,嘴上說的滿漢一家,其實要真正做到還是很難的。雍正時期,開始規範稱謂,規定只有滿族官員可以自稱為奴才,漢臣必須稱之為臣。

為什麼在清代不可以人人都當奴才?原來如此

雍正皇帝曾經在數個奏摺中批到:“稱臣得體”,“用臣字得體”,並將奏摺中的奴才抹去。乾隆則專門下過一道諭旨:“非稱奴才即為親近而盡敬,稱臣即為自疏而無禮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還沒有拿你當自家人,你是不可以稱奴才的,這種統治階級的優越性可謂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