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為什麼老闆都喜歡聽話的人?因為聽話的人好“馴服”。讓你往東你往西,讓你站著你坐著,類似這樣的“刺兒頭”,想必沒有一個領導喜歡。

可惜,時代變了,“聽話的人”在多數公司都超負荷了。

就連始終堅持“新人一定要聽話”的馬雲,都早已改口聲稱“阿里不需要聽話的人。”

不是說聽話的孩子有糖吃嗎?怎麼放到現在又不對了呢?

聽話,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簡單的聽話,是最沒創造力的表現

尼采曾說過一句話:“命令者比服從者更難。”

因為下命令的人要承擔所有服從者的重負,而且這些重負很容易把一個人壓垮。

過去企業引進一個人才,最先做的就是培訓,目的是為了讓新人瞭解公司的原則和邊界,從而不斷地馴化其成為系統中的某個角色。

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好處,就是能在確定性中大大提升執行效率。

然而,當下的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即便你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領,也不能確保每個任務都能按你設想中進行。

換言之,你無法操控趨勢,能把握的只有方向;你無法避免危機,能降低的只有風險。

因此,一個公司對抗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並非是找到一堆人使其“無條件服從”,而是去尋找價值觀相同的人,並實現有限多元化。

聽話,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比如,之前在老闆圈裡流行一句話,“心態比能力更重要”。

言外之意,就是說比起工作能力而言,聽話才是第一位的。

好比之前我也抱著這種想法與人共事,認為一個人能力不重要,覺得能力完全可以靠後天培養。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一個不會獨立思考只會聽話的人,會不斷放大你自身上的缺陷。

對這類人而言,只要有人叫他做事就好,不管結果好壞,反正做錯了事鍋有領導背,做對了事功勞也不是我的。

這種想法導致的最嚴重後果,即看似你率領了一個隊伍,但本質上仍是你一個人在戰鬥。

聽話,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具有創新力的現代組織,一定不會把力氣花費在如何把一個志趣不同的人馴服到“無條件服從”。而是一開始就找到價值觀相同的人,使其勇於試錯,施展各自的長處。

無條件盲從,本質上是一種“討好型”人格

這個世界上最吃虧的,往往是那些“聽話的人”。

比如有人總結了“聽話的人”常見的8大委屈,他們遇到事情時會這麼想:

算了吧,都不容易;

忍一忍就過去了;

別傷了和氣;

他喜歡就好,隨便吧;

別管我了;

沒問題,我儘量;

習慣就好了;

那好吧......

電影《私人定製》裡的臺詞形容,這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噁心自己,成全他人”。

我們打小兒就聽過一句話:“愛哭的孩子才有奶吃”。你不哭,其實沒有人會在意你,因為你的生死跟他人沒有任何關係。

記得早些年我做營銷策劃的時候,經常有身邊的朋友跑來找我幫忙,上來就說:

你幫我做個方案吧,我公司沒有像你這樣的能人;

幫我搞個設計吧,我公司的設計水平太爛

.....

類似這樣的訴求,我基本隔三差五就會遇到,而且每每有人找我幫忙的時候,都感覺自己像是在被洗腦。

時而久之,這種“討好型人格”成為了一種行為習慣,它讓我過度在意於別人的評價和看法。

比如我從不好意思找別人幫忙,因為總害怕被拒絕;

比如我從不會提出自己的觀點,因為害怕引起誤解。

比如我從不敢推託別人的請求,因為害怕得罪對方;

以上種種“討好行為”,會導致一種非常嚴重的結果,就是缺乏界限和原則。

聽話,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一方面,討好型的人會在工作中以取悅他人為目的,任憑別人對自己無限制的違矩而不做出任何抵抗。

另一方面,他們也更容易突破別人的界限,希冀著周圍的人對其過度負責,期望通過別人的理解來獲得自信。

簡單而言,脫離了原則的“討好行為”,頂多算是種低效的努力

真正的人才,敢於在關鍵時刻跟老闆拍桌子

對於管理者而言,能夠準確分辨下屬是自發主動的為目標負責,還是毫無能動性的“聽話”,是關乎團隊執行效率的根本。

因為以上兩者間有個重要的區別,前者看到的是目標,後者眼裡只有人

比如很多公司人一多就滋生出“大企業病”,機構臃腫、決策緩慢、多重領導、效率低下......

這時候就會衍生出一些“任性”的領導,由於對執行層的信息瞭解過少,經常容易獨斷專行,要麼朝令夕改,最後出了問題全都責怪是執行力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聽話的人”便成為了集體效率惡化的幫兇。

換言之,他們的內心認為:“我根本決定不了任何事情,我必須依賴於別人的評價和判斷才行。”

他們害怕自己表現的強大和突出時,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或者是衝突。

在我看來,真正的人才,從不是那些一味追求“無條件聽話”的人,而是那些擁有自己原則,懂得把握分寸,並且敢於在關鍵時刻和老闆拍桌子的人。

聽話,是工作上最低效的努力

比如阿里彭蕾,早些年幫助馬雲主管人力資源的時候,曾自述多次與馬雲面對面發生意見上的爭執。

在她看來,“敵進我退,敵疲我擾”最適合用來形容員工與老闆的交涉,因為這裡面最能體現出老闆的胸懷,以及一個員工的水平。

一方面,一個有胸懷的管理者,不會過度在乎自己的權威是否被挑戰,因為倘若一個人聽不進去建議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對方人微言輕,那麼這個公司必然也沒有太大的發展。

另一方面,員工和老闆拍桌子,永遠不能僅僅是因為一時的情緒,因為爭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集體利益,而不是兩敗俱傷。

因此,職場上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都是敢於對事實負責、對自己負責的人。

除此之外,你還應該深諳向上溝通的3個原則,即《孫子兵法》裡提到的:“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01

非利不動,說的是目的

很多人和老闆拍桌子,初衷都是為了各自利益,但鬥爭的過程中卻演變成了自己的情緒、甚至是憤怒,這會大大擾亂了當初的目的,以至於魚死網破。所以,永遠不要在情緒化時發表意見。

01

非得不用,說的是手段

很多人跟上級或是同時爭論時,從沒有冷靜地想過後果。

他們只是把爭論當作了一種手段,而不是最後的智慧,如果沒有大概率的勝算,無謂的爭執只會把自己逼上“梁山”。

01

非危不戰,說的是時機

挑選時機,是戰略級的大智慧。

擺脫討好型人格,並非是教你成為一個“職場怨婦”,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案,永遠是出現在最恰當的時機。否則,即使你的點子是黃金,也未必放到哪裡都發光。

回過頭來看,職場上,所有事情講的是效率和利弊,沒人在乎情緒和感受,一味“聽話”的討好型人格,只會讓人陷入低效努力的陷阱。

因為弱者總用善良掩飾內心的脆弱,而強者從不畏懼對手的強勢。

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被低估了的美德。”

所以,面對未來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明確自己的原則與界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