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生等活动。历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隐居耕读,号称天蚨园五友。天蚨园是嵩山的“隆中”,坐标对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坛、战国鬼谷子道场、隋唐文中子龙门等。蚨子学堂是以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宫”概念建立的一个国学讲堂,追慕春秋古风,学习吸收春秋战国“士”的精神,蚨子学堂所教乃大人之学,定位为实学。追求真才实学,修炼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谈心性,也不沉迷逐物异化。凭盛德立命,以大业安身。

今天讲讲华夏忠孝第一人介子推,为他设立一个节日千年祭祀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介子推像

追随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翟,随行贤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犨”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介子推与母亲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介子推抱树而死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介子推抱树而死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纪念介子推不应该从忠孝出发,将介子推局限于忠孝是对他的矮化

最早关于介子推的记载,出现在《左传·僖公廿四年》(公元前636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左传》的这段描述,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晋文公流亡在外,介子推跟随,重耳登基后赏赐跟随流亡的人,但唯独缺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没争取;2.介子推认为,重耳能等到晋国王位,是天命所归而非人力所为;3.那些贪天之功为己有的人,是在行欺骗之行,而重耳还赏赐这种行为,令人不能容忍;4.介子推的母亲劝他去求赏被他拒绝,于是母子二人隐居山林,后来死在山中,晋文公找他们没找到,于是把绵上的田封给他,用来记载自己的过失。

在屈原的《九章·惜往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在屈原的笔下,介子推已经是抱树被烧死了,而且晋文公还颁布了禁令(禁令具体是什么屈原未讲),同时,晋文公还穿着缟素(丧服)为介子推哭丧,但显然,这是屈原借介子推以浇心中的块垒。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差不多同一时期,庄子在《盗跖》(有观点认为《盗跖》不是庄子所写,但这并非本文的重点,不展开论述)中也写了介子推的故事,原文如下:“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在庄子的描述中,介子推有了“割股奉君”的行为,可谓忠臣,但最后因为没有得到赏赐,愤怒离开,最后被烧死。从《盗跖》篇看,庄子似乎对介子推持批评意见,认为他和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没什么区别。

不论是屈原的吟唱,还是庄子的叙述,介子推的故事都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新的材料逐渐被添加进去,介子推的形象离《左传》的记载也越来越远,最终,“割股奉君”、“不言禄”的介子推出现在历史传说中,并且与寒食节、清明节挂钩。介子推所代表的,越来越向忠孝的形象靠拢,与《左传》中介子推的言论相去甚远。

依据《左传》的原文,介子推之所以躲进山林,是因为他认为晋文公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命所归,无关旁人,所以其他人不应该去争功。(《左传》原文: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按照这段描述,介子推根本不可能接受晋文公的赏赐,因为这违背了他对道义和天理的理解,与他的价值观完全相悖,甚至他认为,晋文公赏赐那些自以为有功的人,是在开启不良风气——即鼓励人们犯上作乱,作假造假。《左传》最后也写道,晋文公把绵上的土地封给介子推,以此彰显自己的过失。显然,在《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相传为鲁国史官)看来,介子推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才值得记录。

《左传》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核心理念必然符合儒家价值观,介子推自然符合“忠”。但要知道,先秦儒家的“忠”并不等同于后世的“忠”,而是与“恕”相对,孔子谓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的是恪尽职守,做好本分的事。

那么,对于介子推而言,本分的事是什么?显然是以独立之精神,维护晋国社会的正常秩序:既然晋国已经出现“上下相蒙”的情形,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能阻止,只好远离,躲进深山(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此向晋文公抗议。当然,最后晋文公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这才是介子推的价值所在,一个“士”或者知识分子所应该有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而言,将介子推仅仅看作是“忠臣孝子”,是对介子推最大的矮化。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介子推的故事距今已2600余年,民间对他的纪念更多地体现在“忠”与“孝”上,这无可厚非,但政府、媒体和学界纪念介子推,不该仅仅停留在忠孝之上,而是应该抓住介子推的核心价值——独立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士”的黄金时期,这些“士”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无论是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吾道不行”则宁可“乘桴浮于海”,也决不妥协,还是孟子提出的“君轻民贵”儒家治国理想,无不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独立精神。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体系,不因朝代的更迭或君主的轮换而变迁,他们始终维系着社会应有的价值追寻。

显然,历史上的介子推对“士”的定位,他并不是一家一姓的忠臣,也不是眼中只有母亲的孝子(如果真是隐居连累母亲被烧死,这是大不孝),他所要维系的是一个社会应有的价值体系,“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所代表的是中国传承千年的士大夫精神。

所以,全民公祭介子推,应该纪念他的独立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民族魂魄。

天蚨园之介子推——清明节千年祭祀中国士大夫独立精神第一人

扩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