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教育從古至今都被視為國之大事,回溯歷史,教育,應從“師”說起。何謂“師”?我國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意思就是說:“師”這個字,就是人們對那些“教人們懂得道理的人”的稱呼。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韓愈在《師說》裡寫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我國,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我們來看看在古代對老師的稱謂還有哪些呢?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教師的稱謂,最早出現在我國西周時期的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系教國子的官員。原來是商、周軍隊的組織單位。西周的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弟子,開辦了“國學”,有高級軍官“師氏”任教。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等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夫子

“夫子”原為孔子門徒對孔子的尊稱,後來夫子成為人們對教師的尊稱。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師父

古代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也將老師尊稱為師父。《呂氏春秋·勸學》:“事師之猶事父也。”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師傅

古時老師的通稱, “師傅”一詞原本是太師、太傅、少師、少傅等官職的合稱,因為這些職位負責教習太子,所以師傅也成為老師的代稱。《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師傅這一稱謂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藝戲劇等行業的老師。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助教

在國子監任教的教師。西晉咸寧二年立國子學,始設助教,協調國子祭酒、博士,傳授儒家經學。此後除個別朝代外,國子監中都設經學助教,稱國子助教、太學助教、四門助教、廣文助教等。現指代高等院校中教員的一種職稱,職別低於講師。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學博

原為唐代府郡的學官。唐代府郡置經學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經教授學生,後泛稱學官為學博。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這人大是不同。不但無學博氣,尤其無進士氣。”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先生

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19世紀末,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將“西學”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遂開始在《學生操行規範》裡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民國時期開始的,並一直沿用至今。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師長

師長,原是指眾官之長,亦是對老師的尊稱。現行軍制,統率陸軍一師的軍官亦稱為“師長”。用於稱呼老師時,含有視老師為尊長之義。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詞是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職稱,但在古代太學中則是講學的博士。中國漢、唐兩代太學都設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學校始設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學以及明清兩代的府學也都設有教授。

教師節,溯源古代“老師”的稱謂!

然而,無論稱謂如何變化。老師還是那個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尺講臺,四季晴雨的老師。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成長永遠都是一條單行線,我們早已不再年少,各自在自己的軌跡上努力前行,而我們曾經的恩師還是一如既往的芬芳四季,桃李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