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大涨靠的是微博和公众号?如何用好楼市自媒体学会买房(上)

房价大涨靠的是微博和公众号?如何用好楼市自媒体学会买房(上)

01 自媒体

上一篇文章说过,这一轮大涨和之前历史上的大涨还是有一些新变化的。

除了二线城市轮动、信贷产品创新这样的新路数之外,房产自媒体的崛起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环节。

中国楼市虽然从2002年就开始大涨,几乎每5年就要翻一倍。

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买房能赚钱这个事情,在2014年这一轮牛市之前,是没有多少人相信的。

我们常见的对话是:

A:我去年买了房,房价涨了200万,你也赶紧去买吧,再不买就买不起了。

B:啊。房价都已经这么高了。听新闻里说,大家都买不起房,国家开始调控,房价会下跌,你赶紧卖了吧。

这种对话出现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我们见过太多太多,然后是错过、伤心、痛苦与失落。

房价涨却视而不见的状态,持续十几年,绝不是偶然,里面是有原因的——因为预期引导。

一直以来,普通人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始终停留在传统三大媒体——报纸、电视、广播上。

这些渠道的主办方和那些专栏作者,都是体制内的御用专家。他们讲话是要顾全大局的,有太多要考虑的因素。

以至于你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房地产要坚持宏观调控不动摇,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些引导预期的宣传。

事实证明,再强的预期引导,终究比不过经济周期。谢国忠之流的都被打脸。

不过,预期引导依然有用。

在庞大的宣传攻势面前,天天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房价不会涨大部分人还是相信的。

事情正在悄悄改变。

2009年新浪上线了微博,2012年微信上线了公众号,到2014年的时候,两大自媒体巨头已经如日中天。

普通人惊奇地发现,原来民间也有那么多高手,可以把国家大事、社会伦理、历史怪谈、经济社科写得如此有趣、深刻。那些体制内作家,之前只不过是依靠垄断了信息输出渠道,才能建立权威。

从此传统媒体一落千丈。

罗振宇提出过国民总时间的概念,指的是老百姓可消耗的业余时间终归是有限的。

以前国民总时间都放在传统媒体上,而2014年是个分水岭。那一年,自媒体、短视频在注意力争夺战上战胜了传统媒体。

一大批具有独立意志的自媒体作者出现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房产圈也是一样。

现在的很多房产自媒体大号都是从那个时候起来的。不管这些作者水平高低如何,他们敢于把看到的、想到的情况写出来。

这些base在全国各地的大小V们,用键盘码字的方法通过互联网,一点一点改变人们对于楼市的认知。

02 自我实现

在没有自媒体以前,房产的信息是闭塞的。

一个上海人要想知道杭州涨跌并不容易,报纸上不会说,电视里不会讲,网站上的房价都不靠谱。

跨城买房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实地考察的动力。一个城市能够大涨,主要推手是本地居民慢慢察觉到信贷、限购政策放松,温和上涨之后激发起的购买力。

自媒体时代,事情变得完全不同。

只要稍微关注几个公众号、刷几下微博,全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动态就了如指掌。

这一轮房价大涨是从深圳、上海开始的,但是有个城市其实也涨的很早,就是合肥。

它早早完成了翻倍行情后,精明的合肥买家发现,不远处的长沙还是地板价,于是第一批合肥买家就跑去了长沙建仓,那个时候长沙房价才6000多。

很快就有人赚了钱,结果合肥的自媒体写了文章,然后更多的合肥买家涌到长沙买,也给长沙的第一轮房价上涨助力不少。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杭州,因为杭州供地偏大的原因,杭州房价挺难拉升的。

杭州的房价是2016年底开始主升浪的,杭州房价之所以能涨起来,很多人说是G20的原因。

我从不认为一个城市能因为一个盛会房价大涨,如果是那样的话,当年济南搞全运会,基建力度比杭州大多了,房价还不是照样没涨。

杭州能涨起来,是因为它周围的上海、南京、合肥都涨过了。

一方面也应轮到它了,另一方面杭州人民也通过各种自媒体了解到杭州还是洼地。有意思的是,不少上海人民也通过自媒体了解到杭州还是洼地。

大家都在杭州买房子,就这样库存一点一点被消化光了,房价就涨了。

自媒体是这一轮牛市里的一个大变数,为这一轮房价推波助澜。

房价上涨不是自媒体推动的,《买房人必须关注的新变化!这一轮房价大涨后我们总结出哪些打法?#M60》这篇文章说了,是因为货币、城镇和控地。

但是呢,自媒体是会加快房价在不同城市间轮动的过程。

由于营销和流量的需要,自媒体标题党快速传播,打破了官方的预期引导,改变了还没有涨起来的城市的预期。

促成了:

预期上升——房价上涨——预期上升的循环自我实现。

以前官方要调整群众预期,只要在电视媒体和报纸上控制社论的导向即可。

但现在买房人这一波精英群体里已经没人看电视了,大家都在看各种自媒体。

任何房价的风吹草动,很容易散播开来。

自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这个现象,我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它可以看做房价上涨的新因素。

就是新型传播媒体的快速、广泛、直接的传播力,会放大房价对预期的改变。

房价涨和房价跌的信息被新媒体传播后,会被放大幅度,造成暴涨暴跌的情况。

可以参考的是2015年的股市暴跌后,网上的各种段子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股票是在割韭菜,加剧了股市下跌。

学术上专门有一本书叫《行为金融学》,大家可以看看,行为模式是如何促进结果自我实现的。

03 阅读方法

大家都喜欢看自媒体,我也不例外。

我现在连网站都用的很少,所有的消息都从公众号和微博里拿到。

大家关注的房地产头部大号,我都关注了。

如果一个人想买房,应该会关注5到10个房产类的公众号。

正常人每天最喜欢看的新闻是,房产税要出台了,广东取消预售制度了,哪里的新盘又要上市了,70城房价要涨了或者要跌了之类的。都是一些热点新闻。

其实这些内容价值不大。

我们每天都处在信息过剩,但注意力稀缺的环境里,真正用心阅读的时间少得可怜。漫无目的,把所有公众号读一遍的方法,就是在杀死你的时间,可以说是谋财害命。

我们所有的阅读都必须带着明确的目的。

带着诉求去速读、全览公众号文章内容,发现有契合的,再深入展开。

我现在看一篇公众号文章,会快速浏览每段开头,还有作者加粗的关键字和金句,觉得有用再看看其他内容,根本不会通篇读完。

一般半小时就可以把十几个楼市公众号全部看完。

对我而言,能看到的真正的好文章是很少的,一般一天最多就一篇,有幸看到就会如获至宝,保存到在线笔记里。

我在房产领域深耕的目标就是赚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再写一些文章,给大家分享一些赚钱的方法。目的简单纯粹。

我虽然略懂买房,但也在不断迭代自己能力。只要能提升自己的,不管是宏观、微观、社科、城市、板块、信贷、实操,我都会看。

我所有的阅读都围绕赚钱这一点。这种强目的导向的方法让我获益不少。

04 套路

有了明确的目标,再去看公众号,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套路。

这里顺便说一下,微博我相对看的少一些,因为微博字数少,思想不太会深刻,我主要拿它当第一手信息的素材收集使用。

深刻的分析思考还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主。

作为一个运作微信公众号一年多的自媒体写手,我深深感受到做自媒体是不赚钱的。

一个阅读量在1万多的全职房产自媒体主理人,可能年收入都不到100万。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是接接广告,回答知识星球,难得有机会做一、两个团购,并没有太多变现渠道。

而写字这个工作在中国历来是不赚大钱的。

拿我自己来说,写文章到现在,自媒体的收入比起买房收入都不到百分之一。

我写文章完全是靠把思想梳理成文字记录的成就感而支撑着,收入和资产增值只能靠全职工作和买房获益。

写文章不赚钱,这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会写文章的不会买房,会买房的不想写文章。

从买房赚钱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买房少于6套以内的,都不能说是成熟的买房人。

因为超过6套以后,一方面你踩过的坑足够多,另一方面,你的房票、贷票、现金、负债率都会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实操中的压力会逼迫一个人必须突破,才有东西去学习那么多黑科技。

反过来说,6套以前,都是在读预科。按照这个标准,大部分自媒体作者都没达标。

我观察过身边真正厉害的买房人,整天忙着淘笋、办贷款,时间成本极大,不太愿意写文章分享经验。

毕竟买一套房,成功操作一次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上下浮盈,谁还愿意去写文章,一篇只有几千的回报。

整个行业,只有非常零星的个别翘楚,又能写好文章,又能买好房子。太少了。

所以这样一个现状,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大量买过一二套房,甚至没买过房的小编开始避重就轻聊房产,很少谈及具体实操的细节,就在外围绕啊绕,始终看不到核心干货。

考虑同道中人的和谐生态,后面提到的所有公众号类别,都会隐去具体的名称,大家也不要猜测具体指哪个号,不便展开。

(未完待续……)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魔都财观微博和微信,微博会发送一些短评,更新快而多,微信平台会发长评。另有数十个房产交流和热点城市群,语音分享干货,私聊实操技术。购房问题和入群,请加moducaiguan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