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一对居住在“地坑”里的夫妇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描述的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坑院建筑。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在河南省三门峡陕州境内,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地坑院传承的是历代老百姓的智慧、风俗,还有生存哲学。

只是随着时间的大发展,越来越多人搬到了地面,而不愿搬离的人留在地下,成为两个分裂但又紧密联系的世界。虽然当地人知道地坑院才是自己真正的家,但只能看着其日渐冷清。

住在地坑院的任老夫妇一直坚守在这里,这里有他们的少年梦,也有他们的夕阳红。此外他们还是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的作品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每当有人来到这里的时候,老人赶忙张罗着把各种剪纸和获奖证书铺满床铺,一张张精美的剪纸饱含老人的心血和对传统剪纸的热爱,这些都是他的荣誉。

据任老说,他家的地坑院是从他的父亲那一辈建造的,从一开始的四孔到现在的九孔。只是现在都空置了,因为任老的儿女都不愿住在这里,都去城里工作了。

现在的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印制的剪纸,而任老是纯手工剪纸出工较慢,拮据的生活使得他们已无力增加包装成本,只能盼望有人能上门购买。图为剪纸时,任老还会小唱一曲。

图为《陕州洞房剪纸》,一套剪下来需要4天的时间,老人回忆上次有人要这种剪纸已是10年前,不管是平常家用,或是装饰新房,黑色剪纸一直被广泛应用。

图为老人房间一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受邀活动的证件,其中老人最骄傲的是,受邀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说起奥运会,老人兴奋的讲到:“看见姚明啦”。

自来水安装在出坑院通道的一个拐角处,老人说:“比以前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方便多了”。现在地坑院的生活更加的便捷,只是很少有人愿意再回来。

地坑院冬暖夏凉,挡风隔音,老两口住了一辈子,与黄土深深的依恋之情,是老人不愿离开的原因。据悉,陕州每年有数百个这样的院落正在逐个消失,地坑院逐渐退出居住舞台。地平线下的乡愁,在历史的变迁中,终会归于一缕烟尘,只愿世人,不要遗忘这片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