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要讓患者的就醫過程感到溫馨溫暖

胡大一:要讓患者的就醫過程感到溫馨溫暖

導 讀:

胡大一:要让患者的就医过程感到温馨温暖

我十分尊重的一位在醫學院校工作從教多年的老師,不久前鼻翼上長了一個突出皮膚的包塊,到自己任教的一所大學附屬醫院掛號看病,擔心醫生病人多,太忙,特別選擇下午3點半左右去,心想病人可能不多了,醫生會多些時間溝通,沒想到就診時與醫生對話時間不足3分鐘。患者問醫生:“這個怎麼治?”醫生答:“切掉!”患者問:“不切行不行?”醫生答:“不行!”患者問:“有沒有其他治療辦法?”醫生答:“沒有”。說到此,患者無語。此後,這位老師又掛了醫科大學的另一家附屬醫院的專家門診,溝通的經過一模一樣,毫無二樣。只好認可,交了900多元預約手術費。

因手術不需急診,老師先到外地開了個學術會。開會期間,老朋友給推薦了當地一位老醫生看了一下,老醫生說不需手術,建議用一種藥膏。老師回家後,用藥膏一週左右,包塊完全消失了,900元手術費也不退了。

這是在醫學院校工作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教師的就診經歷,更何況一位普通患者?

醫學不僅要爭取最好的治療效果,守牢“不傷害患者”的底線,而且要讓患者從走進醫院大門——掛號——就診——住院——治療——出院的診治經歷感受到溫馨與溫暖,這正是要堅守的傳統,不是唱患者利益至上的口號,而是讓患者真正體驗到應有的被尊重。還要合理控制成本。實現同樣療效,應選擇更低成本,更少創傷的診治手段。這三個維度的統籌兼顧就是價值為導向的醫療——Value—based medical Care。

再簡單的病,三言兩語也是看不好的。與患者共情,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需要有充分時間“話療”溝通。

我學醫從醫半個多世紀,總結出一看病情,二看心情,三談生活工作經歷和性格的看病“三步曲”,不僅患者滿意,自己當醫生也有價值和成就感。

這次醫藥衛生改革一個必需過的坎是打破大城市大醫院對醫療資源的高度壟斷,導致常見病、多發病、普遍存在的病都擠大醫院,都掛專家號,不僅基層醫院,大量的二級醫院門庭冷落,不同級別醫院忙閒不均。強基層總是強不起來。為什麼不能下決心關停大城市大醫院的門診?大醫院的醫生下基層出門診?大醫院門診關停了,掛號起五更,排隊幾條龍,候診三小時,看病三分鐘的現象也不可能繼續存在。

醫生看病要體貼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答疑解惑要耐心。醫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胡大一:要让患者的就医过程感到温馨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