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裴文中

裴文中(1904-1982),字明华,河北丰润西纪各庄人,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奠基者, 我国古人类学的创始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九三学社第三至第六届中央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裴文中

裴文中


1904年1月19日,裴文中出生于丰润县一个相对贫穷的教师家庭,他的父亲裴廷楹(1868-1930)在清末中过秀才,读过师范,担任过滦县师范讲习所所长、顺直省咨议局议员。辛亥革命中,因支持滦州起义被判处死刑,后以“深研新法教育,人才不可多得”获释出狱。当时滦州附近拉洋片的传唱一段唱词曰:“大仁大义张绍曾,单刀赴会王金铭。武的要属施司令,文的要属裴廷楹”。可见,裴廷楹当时属于冀东一大名人。

裴文中幼年在本村小学学习,后来到开平高等小学学习。1916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免费就读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滦州师范)。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甲部)。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从北京大学毕业。

1928年4月,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帮助下,裴文中赴北京周口店参加考古发掘工作,担任后勤管理员。周口店村西有座龙骨山,“北京人”曾在这里的山洞里住了几十万年。北京人遗址于1921年被发现后,考古学者们又断断续续地进行发掘,到1927年,只发现了一些零星的牙齿和头骨碎片。大家都寄希望于发现头骨和更多的人体化石。

裴文中来到周口店工作一年后,考古工作组经过将近两年的挖掘,也没有什么大的发现,且当时的政府对科学不重视,采掘经费十分紧张,一些人对挖掘工作失去了信心,认为石层下不会有什么化石。有威望的国内外学者先后离开周口店,去西北、华北等地考察研究。于是,继续开掘周口店遗址的工作落在资历浅、年纪轻的裴文中肩上,而且准备年底彻底结束。虽然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已经离去,但裴文中对这样结局总有些心有不甘,他一根筋地认为,凿开这些最坚硬的岩层,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因此,一直盯在挖掘现场,鼓励工人们继续挖掘下去。

1929年12月2日,对于中国考古界来说,注定是一个伟大而难忘的日子。当天下午4点,随着挖掘机的挖掘,一个黑暗的洞穴出现在人们面前。“下面会是什么呢?”裴文中一边思考,一边叫住即将离去的某同事。北京的冬天来得早,夜间也黑得快;下午4点,转眼夜幕就会降临。如果没人帮他,说不定所里明天就强行撤回他了。短短几分钟,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亲自下去看看。于是,裴文中在腰间系上绳索坐上篮子,让同事在地面把自己放到洞里。打开电筒四周扫照,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山洞,西南的洞顶还在滴水。裴文中迅速翻出篮子,小心翼翼地踩在地面上。约微走了几步,裴文中发现有几堆灰烬。“有灰烬说是有人来过。”他开始兴奋起来,看来不虚此行呀。这时,电筒光照在一个半圆的东西上。这东西像半个“人”的头盖骨:一半露出洞面,一半嵌在石土里。他用电筒细照了一下,发现这个头盖骨比现代人的头盖骨要厚,顴骨更突出。“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死尸骸骨!”按捺住内心的激动,裴文中轻轻从石土里撬出头盖骨,包裹在随身脱下的外衣里,像抱着一个初生婴儿一样,摇动了绳子,上升到地面。裴文中回到办公室后,经过一番考究,终于向地质调查所发了一封考古史上最有名且最短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经过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鉴定,这个头盖骨系70万年前周口店猿人的头骨化石。这一发现,不但把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万年,还有力证明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同时也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裴文中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自裴文中发现第一颗“北京人”头盖骨后,周口店又陆续出土了完整或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6具,头骨残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颗,股骨7件,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1件,月骨1件,全部骨骼分属40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共发掘出石器2万件。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的相同时期的任何遗址中,尚未发现在精致程度上堪与匹敌的同类石器。

裴文中及其同事在周口店发掘工作中的又一重大贡献,是发现了“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猿人之家”靠近西端向南伸展的一个大裂缝的最高处,发现了比北京猿人晚得多、距今只有18000年的人类寄居地——山顶洞。1933-1934年集中力量系统开掘。从洞中挖出许多零碎的东西:单个的牙齿,牙根很短,完全与猿人的不同;破碎的头骨很薄,也与猿人头骨大不一样。所有的化石都与含猿人层中得到的完全不同。因而,裴文中很有把握地认定,山顶洞是旧石器后期人为类的寄居地。从头骨和其他骨化石看,山顶洞人跟现代人在体质上已没有大的区别。洞内发现的青鱼化石表明,山顶洞人已能够捕捉约2尺长的大鱼作为食物,他们的食谱较前又扩大了。另外,还发现了大量用作装饰品的石器、穿孔的牙、鸟的骨管、穿孔的小砾石和石珠等随葬品。山顶洞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展史上的“新人阶段”在中国有了代表者,而且对于对比研究代表直立人阶段的北京猿人,也具有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开掘方法上,也是裴文中最满意的。他曾说,开掘山顶洞的工作,是他在周口店7年时间里所做的“最精密、记录最详的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裴文中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

1951年,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裴文中任主任。

1952年,故宫博物院临时办事处成立,裴文中亦为主任。

1954年,裴文中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

1963年,裴文中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

1979年,裴文中任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

由于裴文中在古人类研究中的划时代贡献,1930年荣获中国科学社金质奖章。1937年获巴黎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55年当选为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裴文中荣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史前学和原生协会推荐为名誉常务理事。1982年被授予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名誉委员。他作为“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的负责人,荣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周口店发掘与研究”、“中国猿人第一块头盖骨发现”项目,荣获国家科学金奖。他还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燕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教授。

裴文中先生从事考古研究科数十年,足迹几乎遍及全国,领导并参与了许多大型的古人类调查与发掘。在积极开展考古挖掘和研究的同时,裴文中先生还撰写了十多部专著和八十多篇论文。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有《中国猿人史要》、《周口店第一地点之食肉类化石》、《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周口店山顶洞之动物群》、《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和《中国猿人石器研究》等。

除了考古,裴文中还喜欢文学。他在北大读书期间,就在《晨报.副刊》等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说、诗歌、散文。作为理学院的学生,他常常到文学院去听鲁迅讲课,因此文学水平提升很快。他的作品逐渐为所文学界所瞩目,也引起了鲁迅的注意。1935年鲁迅所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里,就选入了裴文中的小说《戎马声中》。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室主编的《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一书中,竟然收录有裴文中的《走过W学校的门口》一文。1985年倪墨炎所著的《现代文坛偶拾》一书中,还专门写有《裴文中的文学之花》一文。1985年佘树森主编的《当代抒情散文选》一书中,也收录有裴文中撰写的《山洞的探查和诗人的幻想》一文。2001年饶中华主编的《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一书中,也收录有裴文中所写的《重访龙骨山》一文,其中有段文字写道:“北京的秋天是最宜人的。站在龙骨山眺望,西北面远处青峦叠翠半抱,东南面山下清溪蜿蜒、平川无垠,金色的田野上人们正忙着秋收。”其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正因为其爱好文学,裴文中先生也是杰出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著作《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中国石器时代》等等,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普及考古知识,效果十分显著,影响极为深远。

作为一位大科学家和政府高官,裴文中先生还有着一位普通丰润人的质朴之情。1958年,裴文中以全国政协委员和丰润县人大代表的身份,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丰润老家,乡亲们喜出望外,纷纷要用盛宴来款待他。可他点出的饭菜却是乡亲们的家常饭菜“秫米干饭熬豆芽”,没有一点架子。

1982年9月18日,裴文中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裴文中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科学精英,是地质学界、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也是卓有成就的文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还是文博界的重要领导者。能同时开辟几个学科领域,并在其他学术天地中引领风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后人很难望其项背。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裴文中

喜欢不喜欢 (单选)
0
0%
喜欢
0
0%
不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