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我见过的乞丐,绝没见过这样的。我听说过行乞讨钱求生计的,绝没有听闻行乞攒钱办学校的。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武训先生,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奇人,不为自己,却心系天下贫民。这种舍身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人去尊重他,抛开一切负面的存在,他的行为目的真的令我为之动容。

行乞三十八年,吃糠咽菜,穿旧衣,攒钱置田,建立三处义学院,跪求乡绅豪商募捐,聘请举人,进士任教,诚求穷人子弟上学,并免除一切费用,教育了无数的穷家子弟,一生无妻儿。试问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慈善家?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要说为什么一个乞丐连饭都吃不起,还瞎学人家兴办学院呢?故事要从他的小时候说起。

武训先生,出生于山东堂邑县武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本无名,在家里排行老七,故叫武七,又名武豆沫。七岁丧父,家里人多粮少,求学不得,便时常出去行乞。14岁后离家当佣工,雇主欺他无知不识字,做假账谎称他三年工钱早已用完,武七力辩不得,又被主人反咬一口说他“诬赖”,气的他口吐白沫,不食不语,卧床大病三天。醒来心中发下毒誓,要行乞办学,让天下贫苦之人不在受文盲之罪。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自古办学的哪一个不是达官贵人,要么是官办学院。一个乞丐办学,这种行为旷古未有,这似乎看起来倒像是一个笑话,但是有句话说的好,当别人都开始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你所做的事时,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咸丰九年,21岁的武七正式开始行乞集资,他为博得人的同情,剪掉了辫子,只在额角留个小辫儿,衣着破乱,面目脏黑,吃着最粗的粮,一边走一边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每当有好的食物和衣服他都拿去卖了换钱攒着,每天有收入时他都会开心的笑,看的出来他很快乐。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有时他还在街头像江湖义士一样,耍刀,顶缸,表演锥刺身,还学猪狗的样子,因为他的技法不娴熟,滑稽的动作倒惹的众人哈哈大笑,他的足迹遍布了山东,河南,河北,江苏等地,人们只是在闹市中看见了一个疯癫的年轻乞丐,还嘲笑他的妄自菲薄,要办义学院什么的。他全然不在乎,他只记得自己的信仰。倒有几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意思。

武七白天行乞,晚上纺线绩麻,边做还边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用愁”。他的这种“鼓励式精神疗法”让他也坚信自己终会成功,黄天不负有心人,他还真是积少成多,修成了学院。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销4000余吊,同一位举人杨树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立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他为此跪求有名学者任教,跪求贫寒子弟上学,并免除一切费用。光绪十六年(1890),武七与寺庙一起在馆陶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七凭借残生积蓄,并求得临清官绅的资助,建立起第三所义学院。

办义学时的他,已不再是一个穷人,那时他有良田230亩,存款几千吊,这些别说在当时就是现在也是一位富豪了,可他仍没有脱离自己乞丐身份,几乎所有的钱都用来修建学校了,每次宴请老师们也是伫立门外,等人们杯盘狼藉离场后才进去吃点残羹剩饭。

山东巡抚张曜得知其义行,赐名“训”,意在“垂训于世”,另免除义学院徭役赋税等,又捐了200两给他,还上奏光绪封号“义学正”,赏赐黄马褂和“乐善好施”的匾额,准予建立牌坊,从此武训名声大振。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被誉为“千古奇丐”

光绪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训死在御史巷私塾,据《清史稿》记载“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就这样,武训先生在朗朗书声中离世,享年五十九岁。出殡时,送行官民达数万人,沿途观看者人山人海,一时哭声震天,哀声不绝。

武训先生,他不图名,不为利,一心兴学解救贫苦之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