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央視新聞評論員是今天中國最具風險的職業之一,其性質屬於在冰面上跳舞、在鋼絲上遛彎兒。直播時的三分鐘不能掉鏈子,鏡頭後的三更天必須下苦功,要經得住誇,要扛得住罵,要有情懷但不能耍情緒,要有智慧而不耍小聰明,既要犀利,又要厚道,貌似一言九鼎,其實九牛一毛。

——摘自楊禹微博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楊禹,《中國改革報》副社長,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他是《新聞聯播》近40年曆史上引入的第一位新聞評論員,中組部“兩學一做”專題教育片主講人,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總撰稿人。

這個在“鋼絲上遛彎兒”的新聞評論員最近來到了大西安!在9月5日召開的“華山論劍 創新中國”9.8首屆西安企業家節·致敬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高峰論壇——華山論劍西鳳酒2018品牌文化峰會上,楊禹發表了以《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為主題的演講,他用生動鮮活的語言、新穎獨特的視角和豐富多樣的實例,對十九大和改革開放40年的精神內涵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居安思危”講的意思更多,所有優秀的改革者都是帶著問題導向的,所有優秀企業家都是能做到居安思危的,所有的科學家,只要他是成功的,他一定是在一些關鍵點上為我們發現如何化解人類前進當中的“危”。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有人問我將改革進行到底,是不是改革快結束了,快到底了,我們再幹幾年改革就結束了?

第一,我們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永遠在路上,沒有止境沒有終點。

第二,我們的改革開放要在更高的起點、更高水平再出發。

第三,我們在重大的改革領域當中,你面對的可能是比以往更難的問題,如果沒有將它進行到底的勇氣、決心和能力,就走不下去。

第四,改革永無止境是指在長的歷史範疇當中講,在相對具體的領域當中,在一個階段裡,我們的改革是有終極目標的。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我們判斷終極目標要有一定的決心勇氣和能力抵達,而不是我看到每一個目標都奔著它去,但是都是猶猶豫豫淺嘗輒止,這樣的改革在每一個目標都沒有終點,那這樣的改革就體現不出來。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怎麼看待“厲害了我的國”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我們國家確實比原來變的更厲害了,如果不是因為我們今天這麼厲害,為什麼有些外部的力量要來折騰我們?

第二,我們不能沉醉在這個力量、這個變化、我們取得的這些偉大成就的功勞簿上,我們始終要看到厲害得來不容易,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過去40年,過去70年我們一起奮鬥出來的,幹出來的。

第三,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就算在某些方面變的比原來更厲害了,但是在很長的歷史階段裡面,一定還有很多地方不厲害。只有把不厲害的地方看到,才能讓今天和明天的自己變得更厲害。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如果是“進”,就是說我們今天已經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

如果用“近”,意味著我們過去五年大踏步的前進,仍然沒有到達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今天站的位置和那個位置的距離,就是未來至少30年我們要共同奮鬥的距離。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該改的堅決改是改革,不能動的繼續堅持住也是改革的一部分。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就是改革當中的變和不變的東西。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我們不能簡單地陶醉於這個“大”字中,我們既要充滿自信地講97年來到今天做到了這個樣子,又要登高望遠居安思危地看到:我們在每一個方向上都還有做的遠遠不到位的地方。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這個“大”的樣子經得起歷史,經得起人民的檢驗。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我們如果忘記自己是創業者,或許會躺在過去40年的成就上志得意滿。如果我們還記得我們是一個創業的政黨,這是一份仍然在創業期的改革開放的事業,我們就應該不迴避我們所面對的各種困難挑戰和風險,來直面來解決,來一起煥發不同的改革精神、革命精神,來不斷地攻堅克難。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我最後想給大家一點建議,我們看這40年的時候不見得只看這40年,我們不是在這40年的一段孤島上,真空裡去推進這40年。

第一,我們可以先看看5000年,5000年屬於誰?屬於我們整個民族,屬於中華文明,我們今天改革開放能夠往前走,飽含著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當中的那一份變革的基因。

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改革潮湧 還看今朝

第二,我們回望這40年,我們要看看100年,這100年屬於誰?毫無疑問屬於中國共產黨,我們黨不是說只有最近40年才知道要變革,我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在不斷地推動社會變革,我們黨的自我革命始終不能停止。什麼時候共產黨人的自我革命停止了,共產黨的歷史就要停止了,所以不能停止。

第三,我們回望那40年,重點是剛剛過去的這五年,所有的回望都是為了展望,我們不僅展望兩個黨代會之間的小週期,更重要是展望未來的30年,我們大家要看到未來不同歷史縱深的精神內涵,我們對40年的認識就是飽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