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這幾天電影圈的熱鬧事兒,都和電影節幹上了。

一邊是各大電影節趕場式的亮相,昨天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剛開幕,明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臨近閉幕。別忘了,還有近年越發強勁的特柳賴德電影節在5號也落下了帷幕。在這幾大電影節上,本年度劍指奧斯卡的眾多影片口碑紛紛解禁,頒獎季看得人眼花繚亂。

而另一邊則是沒這麼幸運的,同在九月初開獎,同屬老牌國際電影節陣營的亞太影展、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則幾近乏人問津。沒熱度也就罷了,“晚節不保”的亂象叢生,難免更讓人慨嘆。

“史上最差”電影展


臺灣媒體口誅筆伐的“史上最差”電影展——58屆亞太影展,罪因大概有這麼幾條:

1、頒獎前一週才給出入圍名單,一半以上的得獎人因行程無法到場。因此就有了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男、女配均被代領的尷尬場面。

2、頒獎典禮過於寒酸,像極了婚禮晚宴,而非嚴肅正式的頒獎現場。

3、更多的失誤體現在細節流程上,紅毯無人引導、明星迷失現場,甚至紅毯進行時叫錯嘉賓名字,媒體採訪區翻譯時常掉線、嘉賓採訪被打斷等等。

4、更大的槽點則出在臨時被拉來擔任頒獎人的郭雪芙身上,未能及時念出得獎影片英文名字的“安靜”場面,一度掛滿熱搜。這份尬,大會主辦方也要為之負責,不標註影片的中文譯名也是其疏忽之一,更被網友扒出一名越南入圍者的名字竟被標識為“小弟弟”。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呂良偉代領最佳女主角)


種種癥結,一言以蔽之:組織混亂。

這種混亂也發生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甚至稱得上荒謬。因《女他》入圍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周聖崴導演被電影節主辦方封殺了,封殺的原因大致是因為周聖崴作品的版本無法在銀幕上顯示,雙方就是誰的責任而產生了衝突。加之周聖崴導演發文指摘了主辦方在組織方面的混亂。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發聲明,聲明中導演名字和影片英文名均錯誤)


大會主辦方的處理方式也相當魔幻,出了一份聲明後,直接將周聖崴置於黑名單之中。不論事實究竟如何,就電影節本身的影響力和文化氣度而言,早已今非昔比。想來,奧斯卡出過拿錯信封的烏龍事件,今年威尼斯的排片結構和發佈會的組織安排也被吐槽連連。

沒有哪一場電影節或頒獎禮能足夠完美,最大的差別或許在於電影節本身是不是還有支撐下去的能力。

眾多老牌電影節,光環已不再


公號《導筒》在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尚未開始前,已出過一篇《這個國際A類電影節,正從鳳凰淪為野雞》的文章提前悼念了這個老牌電影節的衰敗。

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有著輝煌的過往。它是全球十五個國際A類電影節之一,與柏林、戛納、威尼斯以及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一道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它也算是中國電影人的老朋友,謝晉、謝飛、陳凱歌等人的作品曾斬獲大獎。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電影節主席 洛賽克)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電影新導演或初入電影節市場的新人,總會對之抱有朝聖般的幻想。這種心態,學院出身的周聖崴導演有;而多次主辦亞太影展的臺灣電影人,也有。

如果不是被媒體冠上“史上最差”,恐怕創辦於1954年,堪稱亞洲電影展上最悠久的華語、亞系語言電影大舞臺的亞太影展,早已泯滅在眾人的記憶之中。可能內地大眾對其並不瞭解,本身這個獎項的傳統並非對準內地。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1999年8月31日 亞太影展公佈入圍記者會上 劉德華與張國榮)


亞太影展注重東南亞市場,為50、60年代的香港電影、70、80年代的臺灣電影帶去了諸多榮譽。這些榮譽也更利於香港、臺灣電影在東南亞賣片。2009年,憑《陽陽》拿下亞太影后的張榕容,當時興奮到變形,仿似拿下了這個獎便能抵消在金馬獎兩次陪跑的失意。

這種榮譽感可以說是小圈子內的氛圍,未曾在整個華人世界造成多大的轟動。

進入2007年之後,亞太影展的頹勢愈加明顯。曾因資金問題,影展斷斷續續停辦過6次,聲勢大落。同樣是在2007年,和其名稱相似的亞太電影大獎(又名亞太銀屏獎)、亞洲電影大獎紛紛設立。它們分走了不少對亞太影展的關注度,特別是香港國際電影節主辦的亞洲電影大獎,含金量雖遜於金馬、金像,但在涵蓋範圍上以及融和性上甚廣。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2018年 亞洲電影大獎受獎人)


沒錢,辦不下去的困境也時時困擾著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傳聞因資金不透明,2000年後政府和商家開始撤資,電影節一直搖搖晃晃到2016年,中國的金城集團為其注資。作為回報,電影節開設了中國電影單元。

這個單元至今已第三年,雖不像許多電影節特設的中國單元評選出的影人和作品含金量那麼低,卻也沒什麼亮點。外界的資助畢竟只能供電影節暫時喘息、休憩而已,拿不到優質的參賽影片進駐,沒有分量高的國際影人參與,含金量不高的電影節勢必得不到廣告商的資助,辦不下去也屬正常。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近三年蒙特利爾電影節,中國單元)


日薄西山的垂死掙扎,遇上負面新聞的雪上加霜,真的難以想象42歲的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和58歲的亞太影展,還能走多久?

電影節越多,好的資源越傾斜


挑剔的德國導演赫爾佐格曾說過,“世界上只有兩個電影節值得一去,一個是戛納,另一個是特柳賴德。”他會這麼說,一在於他確實很挑剔,二來全世界有名目的電影節多達上萬個,可真正能堅持連續舉辦兩年的電影節,大概只有30%至40%。這種大幅度淘汰率的由來,確實是經過了時間的檢驗,而含金量高的電影節則更屬鳳毛麟角。

這些鳳毛麟角的構成者中,自然有我們熟知的歐洲三大,也有隨著時間的進展,越來越被世界認可的B類電影節,例如釜山電影節;以及C類電影節,比如特柳賴德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等。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A. B.C.D所劃分的只是類別,而非等級)


國內的電影節體系裡,除了金馬獎、金像獎等以區域為特色的電影獎之外,內地的First電影節因對新人、新作的推動而知名;還有十月中旬,即將進入第二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小鎮辦展的獨特性,經由賈樟柯和國際選片人的好品味加持,正在成長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聲名在外的影展,自會吸引更多的關注。每年5月份舉辦的戛納電影節,會吸引至少6萬名專業電影人士和20萬名遊客,聚集在常住人口為7萬人的小鎮。這期間所創造的龐大經濟收益可想而知。

大概是吸引力法則在作祟,在柏林和威尼斯電影節漸露疲態的當下,戛納每年影片的入圍作品含金量向來是最高的,不僅是優質的藝術電影,夏季熱門的商業片也偏愛在戛納做全球首映,吸引全世界超2000家媒體聚集在此,而且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戛納電影節 手拿金棕櫚的是枝裕和)


電影節背後的利益鏈,讓全世界各個城市都樂於效仿,成為許多城市開發旅遊業的一種手段。如果大會主辦方對所辦電影節的定位模糊,目的不單純,自然就會引發諸多亂象,甚至出現一屆就夭折的慘案。

而對於那些老牌電影節來講,事實更是如此殘酷。還曾與歐洲三大並肩的蒙特利爾電影節、在亞洲電影歷史上風光一時的亞太影展,無不是在同質化的電影節競爭中敗下陣來。改變、尋找到自身電影節的明確定位或許是一個契機,只是這需要時間、精力、眼光和資本的投入,而對於喜新厭舊的市場而言,恐怕鮮有耐心。

《這個國際A類電影節,正從鳳凰淪為野雞》

影視工業網《電影節廣場》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電影節》

老牌影展紛紛出鬧劇,未來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