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的相聲翻來覆去演了很多遍,為什麼觀眾還喜歡買票去聽?

相聲演義



相聲本身作為一門需要的藝術,這些年在郭德綱的成功帶動之下,重新的回到了觀眾視之內,回到了劇場之內。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買票去聽相聲,當然能夠讓觀眾願意花錢去聽相聲的相聲演員卻並不多。最為成功的當然還是德雲社。可是,大家都知道德雲社得演出,也只能做到一小部分是新作品,大多數還是以往的內容,很多都是在網上廣為流傳的相聲,甚至很多段子觀眾都能夠背下來了。那為什麼德雲社的演出還是一票難求,還會有這麼多的人喜歡花錢聽相聲呢?


現場的感覺當然不是視頻、音頻能夠比擬的。這個社會就是這樣,有人喜歡聽歌、聽演唱會,就有人喜歡聽相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現場的感覺讓人更加興奮。能夠親眼見到那麼多的相聲演員、親耳聽到喜歡的相聲,想想就讓人興奮。


偶像的力量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有人把影視演員當做偶像,就有人把相聲演員當做偶像。當然,也可以說不是偶像,只是喜歡。現在的德雲社演員郭德綱、于謙、岳雲鵬、孟鶴堂,尤其是張雲雷那是粉絲眾多呀。有些粉絲開玩笑說“哪怕張雲雷只是站在臺上不說話,也喜歡看”。也就是說,有人多的人願意買票去看一下自己喜歡的相聲演員。


現場的砸掛能夠帶來更大的驚喜。片段在抖音中非常獲得一段郭麒麟逗哏、于謙捧哏的相聲。郭麒麟在認真的敘事于謙家小寶寶時,有關觀眾在臺下喊了一聲哥哥,于謙緊接著開玩笑到“過來,爸爸抱抱”,現場真的是鬨堂大笑。


這樣的現場臨機砸掛在德雲社的演出中是經常能夠見到的,而這樣的砸掛實在是給觀眾帶來太多的驚喜、太多的歡樂。現在的相聲迷們,更加喜歡這種相聲形式。於是我們看到德雲社的演出時,臺下觀眾都在認真準備、積極捧哏。


還有一點原因,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樣,聽了這麼多年的免費相聲,喜歡了這麼多年的德雲社。如果,德雲社能夠來到自己的城市商演,當然會花錢去現場看一次。說是夢想也好,說是執著也罷,總是就是喜歡,就是想要去看!


雨天論娛樂


聽老郭的相聲對於很多人來說,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吳京和高圓圓在接受採訪時都說過,在他們人生最低谷的時候,是每天聽著郭德綱的相聲挺過來的。這點對於沒聽過老郭相聲的人是無法體會的。

我有一套郭德綱2005年天津省親的演出光盤,很多地方磨損的都沒法聽了,但一直捨不得扔。

我的母親四年前患病,我在醫院陪了兩個多月,每天都給她聽郭德綱的相聲,而我,忙碌了一天,躺在陪侍的小床上,也是聽著老郭的相聲入眠。後來母親病重去世了。最悲痛的日子後重新投入生活,也是聽著老郭的相聲才能不胡思亂想,安安心心睡一覺。

老郭的相聲,更像是一個老朋友,彼此共處一室,熟的都沒話了,但就是感覺舒服。


老虎的虎


其實很多人被某些磚家和相聲從業者誤導了,認為“郭德綱不創作了”、“郭德綱一直炒冷飯”、“郭德綱不尊重觀眾吃老本了”。外界批評郭德綱最喜歡用的一個論點,就是:

郭德綱吃老本了

不得不說,郭德綱的創作頻率的確不如往年,在德雲社籍籍無名的時候,郭德綱能夠做到天天演一場,每場三四個節目,三四個月不重樣。但在成為相聲一哥之後,郭德綱每年十幾次萬人級別的大型商演,演出的節目幾乎都是一樣的,很多包袱聽一半觀眾就能翻出來。但他的商演還是那麼滿坑滿谷,一票難求。

是觀眾賤嗎?不是,是因為有些東西是吃不膩的。

批評家和磚家們最愛犯的錯,就是隻懂挑刺,不懂分析。發現郭德綱講重複段子了,就欣喜若狂的說:郭德綱不用作品說話,只會透支人氣了。

其實這些言論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邏輯錯誤,那就是“不創作新段子≠停止創作”

很多人喜歡把相聲創作等同於寫段子,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相聲大師應該是李宏燁啊,這個用公式創作了一千多段相聲的偉人,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馬季姜昆加起來還不夠給他提鞋呢。


但是相聲創作,段子只是三分之一不到,更多的是表演上的功夫,所以李宏燁只能是個小丑,而郭德綱可以是相聲名家。舉個最近的例子,這兩年郭德綱表演最多的一個“于謙回家取充電寶”的段子,其實每次演出,兩人都會加一些新東西進去,並且把一些冗餘的成分剔除,這就是二次創作和創新的行為。只寫段子就等於相聲,那國內論壇貼吧上每天都湧現幾千萬神回覆吐槽達人,都是相聲名家了。

不是他沒做,只是你不懂。

另外所謂的表演重複性,這是任何藝人都避免不了的。周杰倫這幾年也創作乏力,但即使他只有《范特西》、《七里香》、《八度空間》、《葉惠美》,難道他不是華語樂壇的傳奇。再舉一個反例崔健,即使他一直創新一直探索,但大部分觀眾永遠只喜歡《一無所有》、《花房姑娘》、《一塊紅布》這些八十年代的老歌,難道崔健就是江郎才盡。


德雲社相聲翻來覆去聽了好多遍,那是演員和觀眾的默契。演員有最擅長的活,表演起來最能抓人,觀眾有自己的審美偏好,即使是聽了幾十遍的老段子,該笑的地方一個不耽擱。這就是觀眾買票的原因,因為聽相聲是為了找樂,不是為了咬著牙齦淌著血說:怎麼還是老段子,這不是吃老本矇事嗎?

您要有這心氣兒,趕緊去交大找李博士吧,人家一千多段相聲能把你人生填充的滿滿的,關鍵票價還便宜。


鹹魚茶館


並非德雲社的相聲段子翻來覆去地演,所有的相聲演員都在反覆演出自已拿手的段子,即使偶爾創新一個段子,換個場次再演就變成老段子了。天津的藝人為了使自已的段子保鮮,不允許他人錄像錄音,所以換一茬觀眾,聽起來就是新段子,如果經常去聽,就會發現也是反覆一些拿手段子而已。

德雲社演出的相聲節目,在演出時就被當場實錄,即時轉發,有些人人認為不新鮮了。但是由於演出的場次不同,現場觀眾不同,所以演員會適時調整一些現掛哏,同時會增加一些與時俱進的新詞新哏,所以新老觀眾即使在網上聽過N次,也感覺魅力無窮,一旦有機會去現場感受氣場魅力,會不惜代價,甚至被黃牛敲一槓都在所不惜。


伏櫪16



《汾河灣》:其他幾個隊表演時都用傳統的白色大方帕包在頭上,張雲雷楊九郎表演時,張雲雷喜歡現場找道具,觀眾送的鮮花可以摘下來戴在耳邊,用以表示演的是女性角色;



《大上壽》也是,其他幾個隊表演都是傳統的白紙扇,張雲雷把現場觀眾送的團扇或毛毛扇拿來用,哎呀別提多美了。凡此種種,就覺得去現場看經常收穫驚喜 !



臺詞也是,舞臺上或者現場出狀況楊九郎現掛金句頻出,觀眾雖然沒有臺詞也不露臉,但是互動特別好(別誤會,互動是指觀眾在臺下的反應,不是刨活啊)。



我想,這應該是大家聽過好多遍同樣的相聲但還是要搶票去看現場的原因吧。



張雲雷楊九郎加油! 總有一天我會到現場去的!


風吹昀不散


相聲幾百年的歷史,經過幾代人的創作其實真正流傳下來的,也就是所謂的“傳統相聲”只有400多段,而一位優秀的相聲演員能掌握一半其實就不錯,沒有幾人能夠像德雲社郭德綱老師能掌握超過600段相聲段子(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但是傳統相聲拿過來就直接說嗎?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像郭老師說過的一段話(大體意思是這樣):“同樣的一段相聲,我今天說你來看覺得挺好,我明天說的完全一樣你來看了,後天我如果還說的完全一樣你就覺得花錢不值,你就不來了,所以即使說同一段相聲怎樣才能讓你每次來都覺得花錢值,這就是這個演員得能耐了。”所以說即使同一段相聲,也只是用這段相聲的主要框架,然後要加進去不同的包袱笑料。

還有就是德雲社的演員並不是直說那麼幾段相聲,上臺的要求是會說50段以上的相聲,所以不會見到一組相聲演員一直說同一個段子,以德雲社相聲演員謝金為例,2018年共說了110多段相聲,其中說的最多的是《學外語》8次,說7次的也只有4段,說6次的只有3段,一年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

下面再說一位德雲社除了郭德綱老師外最厲害的一位人物——高峰。高峰老師2018年演出單口相聲8段、對口相聲125段、群口相聲5段,高峰老師主要是以說傳統相聲為主,早在2009年高峰老師就說要恢復放棄的節目,“有一些原來表演過的節目,由於種種原因放棄不演了,有的是節目本身的問題,比較脫離時代,再有就是我掌握得不好,最近嘗試著把這些節目整理整理,恢復上演,讓大家換換口味。相聲是我的愛好,更是我的工作,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相聲藝術繼承下來,學好、說好,以回報廣大熱心觀眾,謝謝大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德雲社,支持傳統藝術!”


樂樂相聲迷


首先,說一個題外話,大家都知道豫劇其實好的段子也不多,加上現代戲,撐死也就是200多段,但是就會被反覆的聽,而且觀眾還很多,比如說《花木蘭羞答答》《朝陽溝》《打金枝》《三哭殿》等等,河南電視臺每週末有梨園春活動,辦了2900多期,《花木蘭羞答答》和《風波亭》唱了不下3000多遍。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聽,這就是傳統藝術的魅力,每一個人唱的韻味都不一樣。

其次,德雲社的相聲雖然反覆了很多遍,但是還是有很多可聽的地方,比如說《扒馬褂》于謙郭德綱高峰演,還是郭德綱于謙岳雲鵬演,亦或者郭德綱于謙燒餅演,雖然主線內容是一樣的,但是裡面包袱,話佐料,人物表情都不是一樣的,還是很搞笑的,所以觀眾們特別喜歡反覆的看。郭德綱于謙版本《託妻獻子》高峰欒雲平版本,岳雲鵬孫越版本,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故事一樣,但是一個人一個舞臺風格和表現手法。

最後,雖然有一些相聲段子反覆的演,但是其中會被無限的增加時代元素或者個人元素,比如說張雲雷版本的《對春聯》就加上了粉絲送給張雲雷的一幅搞笑春聯,張鶴倫版本的《說學逗唱》就搞成了新段子《江湖趣事》。都是特別有意思的,包括一些返場的小段和觀眾搭茬出現的現掛,整個劇場猶如一個搞笑池,想聽一個段子重樣,還是有點難的。


純手打,希望各位看官不吝點贊,評論和關注,謝謝!


有郭有綱


用燒餅的一句話說:這些段子自光緒那年就有了。可是到現在它依然還有,這就證明了相聲的藝術所在。

雖然這些段子的內容大致是一樣的,可是經過每一對不同的演員的演繹,它們都會被賦予新的生命,每一對錶演者都有他們自己獨有的特點和風格,所以他們即使是表演的是同一個段子,也會讓觀眾耳目一新。而且每一個相聲演員對他們的段子也是極其嚴格的,他們在保存原有的大框架下,不斷的在這個相聲裡添加新的內容,以保證這個相聲的新鮮感。

同時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他們也會創作新的段子,比如燒餅所在的四隊就要求他們的隊員寫段子,不然罰款2000

元,還有就是在歡樂喜劇人上,岳雲鵬參賽的時候讓他師傅聽見了他以前在小園子裡說過的段子,師傅就在下臺以後就對他進行嚴厲的批評。這足以證明德雲社的演員對相聲內容的負責,對觀眾的負責。

最重要的是,德雲社的相聲演員,他們的基本功紮實,而且也懂得和現場的觀眾進行互動,讓觀眾融入到相聲裡,觀眾每一次與德雲社的相聲演員的互動都會讓她們覺得自己很開心,自己買的票錢值得了。

近些年德雲社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也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他們對於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特別大的功勞,所以他們理應得到廣大觀眾的支持和喜愛。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瞭解到德雲社,並且可以喜歡的德雲社。

祝福德雲社日後紅紅火火。❤️

祝福德雲社的每位角兒日後皆可平安喜樂。❤️







ERNAI吖


為什麼喜歡相聲呢?

我喜歡以前的相聲。

以前的相聲,總有一群人,穿著傳統的大褂,行著禮數,演義相聲。

小時候聽老一輩相聲,百聽不厭,馬先生那一代人,是相聲的靈魂。

後來還是這麼一群人,念著懷舊的貫口,仍然一直傳承著相聲。

我喜歡他們的搞笑,喜歡他們的唱腔,渾厚也有乾淨。

最近大火的張雲雷如是。單憑容貌都不算絕色,但當他們著長褂,執摺扇,落落大方地鞠躬,只覺得氣韻天成。


能讓人開心的藝術形式自然喜歡的人多,不管演義多少次,每次聽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峰大大123


這說的肯定每次都不一樣,就好像聽歌和去看演唱會。演唱會的歌也都能聽過呀,但看演唱會要的就是那種感覺。那相聲也一樣,要的也是這種感覺,而且比演唱會更好,更舒服。每一次開懷大笑,都是真心的。雖然有的段子聽過了,但是現在的人工作壓力,社會節奏快,聽相聲的時候常開懷大笑,那就是一種舒緩壓力的過程。

而且在德雲社看相聲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相聲演員可以跟觀眾互動,很快就能掀起劇場的高潮。而且每個演員和每個演員的氣場,講話,說相聲的方式都不一樣。看的時候有些細節分出來也是一種樂趣。

還有就是相聲裡面還有一些傳統文化,像小曲兒小調,像評劇,戲曲等。

現在德雲社,以郭德綱和于謙為代表。還有像岳雲鵬,孫越。

張雲雷,楊九郎。

張鶴倫,郎鶴炎。

燒餅,曹鶴陽。

孟鶴堂,周九良。

這樣的傑出弟子。希望以後德雲社會越來越好。

說天親,天可不算親,天有日月和星辰。日月穿梭催人老,帶走世上多少的人。 說地親,地也不算親,地長萬物似黃金,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鮮花盼的誰人。要說親,觀眾們親,觀眾演員心連著心。曾記得早年間有那麼句古話,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昨日裡趟風冒雪來到塞北,今日裡下江南桃杏爭春。 我勸諸位,酒色財氣君莫佔,吃喝嫖賭也莫沾身,沒事兒就把那德雲社來進,聽兩段相聲就散散心。 抱拳拱手尊列位,願各位 ——招財進寶,日進斗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