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竹编胡正仁:精益求精的篾匠 木人石心的守护者

东阳竹编胡正仁:精益求精的篾匠 木人石心的守护者

胡正仁: 精益求精的篾匠 木人石心的守护者

曾经,竹子制作的各类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贴心和温暖的陪伴。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竹制品成为了许多人遥远的记忆。它们的最初创造者——篾匠,也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东阳,却还有一位老篾匠,依然热爱着这门古老而传统的手艺。竹子在他的精心打磨下,蕴含着时光的味道,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这位篾匠叫胡正仁,是东阳市东白竹编厂厂长,今年65岁的他怀着最初的匠心在这个行业里坚守了40多年。

严于律己 一丝不苟出精品

13岁时,胡正仁就随父亲开始学手艺。“不是不爱读书,而是生活所迫。”胡正仁笑着说,因为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学,所以学的时间比一般学徒更久,收获更多。

“刚学的时候连剖竹子都困难,因为用劲,牙关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时东西都拿不住,还老被刺。”胡正仁说,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要经过多年磨炼。

经过多年的钻研和不断的实践,胡正仁终于在19岁那年,怀着最初的匠心正式“出道”。那个年代,车马都很慢,外出做竹编,也得时常在客户家中住上好几日。为了能打造出高品质的竹编作品,胡正仁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始终记得父亲给他的嘱托,“无论人家好或不好,都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自己手上的这件艺术品。”时至今日,这句话也成为了胡正仁的工作准则,并以此教育自己的传人。

胡正仁介绍,竹编过程特别烦琐,比如编一个背篼,就要经历选竹、砍竹、破竹、劈片、剖篾、撕篾、刮篾、定型、固边、编篾、锁口、装背袋等10多道工序,过程全是手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环环相扣。

如今,一根竹子在胡正仁的手中可以被玩转出多种花样,篾在他手指间前后翻飞逐渐成型,变成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竹编手工艺品。胡正仁专门将这些做成的竹编手工艺品收藏起来,放在自己的展馆中。如今,他已经收藏各种样式的作品六十来种。

匠心独运 传承手艺义不容辞

年轻时,胡正仁在安吉的一家工艺品厂里待了10年。1990年,他在老乡的号召下,回到东阳创建了东阳市东白竹编厂。

“作为一名东阳人,应该将这份手艺带回来。”胡正仁说。从此,竹器制作成了胡正仁生活的“饭碗”。在那个年代,家庭日常用的如竹席、竹篮、蒸笼都是竹编的,需求量大,而凭着过硬的竹编技术,胡正仁渐渐有了名气,业务也是越做越好。

胡正仁浸淫竹编工艺40余年,技艺越来越炉火纯青,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全国各大展会中获奖。更重要的是,他也致力为这门传统手工艺传承薪火,门下已经有了10多名徒弟。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叫刁宽的徒弟。“他虽是残疾人,但学习非常用功、努力,遇到这样的徒弟,我会很开心,也会不遗余力地去传授自己的手艺。”胡正仁说,他希望竹编这门手艺能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国的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绽放艳丽色彩。

对于被评上八婺工匠,胡正仁更是将它当成一种鼓舞与鞭策,他认为自己还需做得更多更好。在竹编这条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上,胡正仁会一直走下去。(金报东阳 记者 周垚 实习生 卢师慧)


东阳竹编胡正仁:精益求精的篾匠 木人石心的守护者

八婺工匠胡正仁:从业53年,把感情编进作品

提篮、花篮、屏风、手提包……近日,记者走进市东白竹编厂胡正仁工作室,被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竹编作品所吸引。

出生于1953年的胡正仁,是虎鹿镇周村人,13岁就跟随父亲学习竹编,1980年进入安吉工艺美术厂工作,1990年回东阳创办了东白竹编厂。至今,胡正仁从事竹编工艺已经有53个年头了。

这一路走来,胡正仁在竹编工艺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代表作竹编《雷峰塔》《花瓶》《屏风》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博览会金银奖。他获得的荣誉也很多,如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

“想要做一件好作品并不容易,必须静得下心来去钻研,投入感情去做。”胡正仁说,每次得到的荣誉都是用努力换来的,秉承匠心刻苦钻研,在竹编行业不断进取。

胡正仁的代表作《雷峰塔》全部用竹子编制,精细地展示出了雷峰塔的各个细节,塔高五层,每层分别采用了“圆眼窗花”“六角圆形穿龟背”等不同的编织方法,塔基分为八个面,以留青雕分别刻画了《白蛇传》中的8个不同场景,生动形象。这件竹编作品是胡正仁对匠心的一次诠释,也是他从家用竹编制品向竹编工艺品的一次跨越。该作品从2005年开始制作,历时三年才完成,在2008年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在传统技艺上不断精进的同时,胡正仁在竹编工艺方面敢于开拓创新,借助自造的机器辅助,开发了精细竹丝镶嵌工艺、毛竹旋切片等技术,往竹编精细化方向发展。其中,毛竹旋切片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竹编作品《八角挈篮》是胡正仁精追求细化的体现。这是一只精细编织的三层八角托篮,篮盖上镶着一幅留青雕花卉图,篮身运用了竹刻(阴刻)、串珠、十字经编、六角空花编织、竹丝镶嵌、平面书画编织、竹雕、翻簧等十多种东阳竹编传统技法,比例精当,编织精细。

这只竹篮超群之处在于它的竹丝镶嵌花板,单根竹丝粗仅为0.25毫米,榫孔为0.25×0.5毫米,榫距不到1毫米。这样的工艺,单靠双手是根本无法完成的,胡正仁正是通过创新,实现了技术突破。

工匠需要有一份传承的担当。当下,胡正仁把一些精力花在年轻人的培养上,他希望通过口传身授将东阳竹编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东阳日报□记者 孙新萍 蒋昊非 通讯员 杜娅玲)


东阳竹编胡正仁:精益求精的篾匠 木人石心的守护者

东阳竹编胡正仁:精益求精的篾匠 木人石心的守护者

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