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最近,一位叫張小平的人火了。

平時他在研究所上班,任勞任怨地搞研究的他沒有多少人關注,沒想到一離職,整個朋友圈都在喊他回來上班,甚至好像沒了他,國家都不能登月了。

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不複雜:研究員張小平曾在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工作,任職副主任設計師。在跳槽至民營火箭企業後,遭原工作單位喊話:“你的離職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我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故要求張小平重回研究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張小平擅自離職,經多次談心做工作無效,為挽留此人,單位通過法律途徑提起仲裁,在提供給相關機構的材料中有誇大其作用和貢獻的表述,被其及網絡利用進行炒作。

張小平的故事讓人感覺刀刀戳心,喚起不少職場人的強烈共鳴,張小平是誰啊,不就是屏幕前的各位。無論如何,此事已經讓讓航天領域人才流失進入大眾視野。

相關公文材料如下: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01

一個人的離職

帶來了大眾對國企的擔憂

在上面公文中的重點就是:

  • 我所研究院張小平跳槽了,開始覺得沒啥了不起就批了;
  • 後來發現他是靈魂人物,沒有他項目癱瘓了;
  • 張小平你快回來吧,國家登月需要你;


沒有某個人,整個事兒就玩不轉了?!聽著像個段子,但卻是個尷尬的事實。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要知道每年國家對航天事業投入是巨大的,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對人才的投入,所以優秀的人才儲備自然不會少,張小平只是其中的一個,但把一個人的離職要誇張到影響國家登月,這件事情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

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事件還是引起了許多人關於國企人才流失、福利待遇、成長髮展的廣泛討論和反思。

所以比起討論張小平究竟多重要,能力有多強,更重要的似乎是國企管理者對人才流失的漠視,才更加讓人擔憂。

為什麼過去那麼多年,國企一直是這樣的體制、這樣的要求和這樣的待遇,就能留住人,現在卻不行了呢?事實上,“張小平離職”並非孤例,航天領域人才流動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據《今日科院》的調查報告《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調研訪談情況分析及啟示》顯示,2012年~2016年,航天科技集團主要院所,每年“流出總人數”呈上升趨勢。流失主體為35歲以下的中青年骨幹群體。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馬雲早就說過,員工離職原因無非就兩點:錢沒給到位,心裡受委屈了。很不幸,張小平這兩點都占上了。

一個大型國企,除了是盈利的企業,他們還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好幾代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結婚、生子,生老病死,都是在這個企業裡。它寄託了幾代人的所有感情和希望。而張小平在這個研究所中,卻深感上升空間和“錢途”有限,想走,這種想法太正常了!

以他的個人能力,必然也可以大展拳腳。他只是離開研究所而已,出去了也一樣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

所以說,與其操心國家的登月計劃,不如操心怎麼留住自家的人才吧!離了誰地球都轉,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那些以為地球離了自己轉不了的人!

02

事件有了大反轉

但法律層面卻自相矛盾


整個事件在這兩天持續發酵。

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的官方聲明稱:張小平的脫密期為2年。

小匯好奇地查了一下相關的法律,2年的保密期並非出自法律條文明確規定,那究竟是主管部門的要求還是企業或研究所自行設置,2年的時長又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可能只有法院才能給出答案。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HR都知道,《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有提前30天通知就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權利,如果用人單位拒不放人,並通過扣押人事檔案等手段卡人的話,本身就構成違法。

這樣一來,《保密法》規定的“脫密期”與《勞動合同法》規定的辭職機制之間的銜接,就出現了問題。

對此,法律並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

另外,張小平能不能到民營火箭公司就業的問題,涉及“競業禁止”規定。《勞動合同法》規定,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期限最多為2年。

如果企業要對員工進行“競業禁止”,就得支付補償金,補償金的標準一般是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的30%按月支付經濟補償金。這樣才能體現權利、義務相關對等原則。

但公司有沒有競業協議,有沒有支付經濟補償金,保密和競業協議能否同時生效使用,這些我們目前還不得而知。

我們看到的是,之前有不少事業單位為“留下人才”,人為設置了很多不合理辭職的門檻,故意設定漫長的審批期、搞單位辭職名額限制、直接扣檔案,種種不當手段不一而足。

找各種藉口“卡人”這種做法真的很Low,哪怕按《保密法》規定,也最多隻能把人才雪藏2年,也最終留不住人才,最後人心都散了。


03

外行領導內行

何不良禽擇木而棲


知乎上有網友查閱了從2000年到2018年,張小平在中國知網上的全部文獻,一共17篇,全部都是專業類深度研究論文。

同時又查詢了航天六院院長劉志讓在中國知網上的全部文獻一共有9篇,其中第一作者的文章只有兩篇,分別是2016年的《弘揚航天精神傳承一流文化攀登動力高峰》和《攀登動力高峰》,剩下的還有4篇第二作者,2篇第三作者,1篇第四作者;顯然劉院長並非技術型的領導。

張小平在研究院貢獻了23年青春,從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再到教授級高工(研究員)的科研人才,卻遇到了外行領導內行,職業發展無望,何不良禽擇木而棲?

不管哪個行業,讓外行領導內行這種事情,讓誰都很難忍很久。除非他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並沒有特別多的想法,張小平顯然不是這樣的人才。

不管整個事件如何發展,我們還是要向默默奉獻的航天人員致敬!無論是當年參加三線建設,從大城市義無反顧進入三線大後方的大學生和工人,還是現在畢業後投身航天建設,實現天宮二號空間站的技術人員,他們都是真正的共和國脊樑,更高的名譽和待遇,是他們應得的。

只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裡,一邊是航天國企技術大牛年薪十多萬,一邊是抖音賣賣萌發小視頻當網紅的女孩月入百萬;一邊是普通人掏空6個口袋才能勉強在一線買房,一邊是范冰冰的弟弟一張照片就能吸金500萬;一邊是大家都在感嘆拼多多上的假貨被誰買了,一邊是奢侈品消費年年攀升;上午還在感嘆張小平,下午就被張雨綺刷屏了……

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大環境,充滿著浮躁和誘惑。

一款款爆文和熱炒的輿論,挽救不了張小平的事業,也改變不了他的選擇。面對事實,我們頭腦一熱之後,冷靜下來的更應該思考的是能改變什麼?

不管是什麼領域,什麼職業,什麼職位,每個人不過是職場圍城中的一個小角色,我們太容易被別人吸引,而忘了通過別人來照照自己!

作為管理者,員工要來要走,做的如何,有啥想法,我們是不是第一時間都能夠清楚,而不是等到管理的問題積攢久了,核心員工開始大規模流失了,才追悔莫及。


張小平離職事件大反轉?3個背後真相,意味深長



作為員工,活在和別人的對比中,活在高薪福利的追求中,活在對別人家的公司的豔羨中,但卻從未問問自己的目標,自己的價值是什麼,於是職業瓶頸來了,於是35歲的中年危機來了,忙忙碌碌中什麼都逃不掉!

職場的圍城中,每個人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自己的奮鬥目標,才不會迷失。

如果你致力於探索遠方,那麼便不會計較眼前的得失;如果你希望享受生活,那麼便不會要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你不要過反了。

作為一個明白人,除了吃瓜,希望你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