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一个“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使他发现万有引力”的美丽谎话,被学生用了二十多年,现在还在用,最多又加上一个乔布斯的“苹果”。

表面上看是高考作文不如人意,实际根子却是在小学初中时的阅读写作训练就埋下了的。“拔苗助长”式的教学给高中烧了一锅“夹生饭”。

小学生刚刚开始会读书,怎么能够“阅读分析”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会了游泳,从此教练就不再让他下水游泳,而是让他们不断分析世界冠军的游泳动作如何正确。

语文学习不能建立在模糊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应该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多读多写,积累知识提高读写技能,进而提高人文素养。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高考。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家都来盘点一下语文高考是有必要的,如果能进一步发挥高考的积极导向功能,从根本上组织好来年的语文教学,那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只是关心学校的平均分和“座次”,那就是毫无意义的事了。还有一种更要不得的是:看了今年的考题,设计着明年的战术,引导考生进入到新的题海中去,完全将语文当作田径训练一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得好:“学习不是长跑,异乎寻常的持久力本身不是伟大的美德。”语文学习不能建立在模糊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应该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组织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多读多写,积累知识提高读写技能,进而提高人文素质,养成和谐人格,这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好处。

虽然每年总有考生写出一些思考比较深入、文笔不错的文章,但总体看,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作文历来是语文的重头戏,从封建时代的殿试之策论到如今的语文考试,作文总是语文水平高低的体现。每年高考第一天,社会最关心的是作文题目。

我觉得这几年广州的作文题一直比较好,没有八卦、没有藏玄机的题目,平实而又比较大气。只是真正要写好并不容易,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思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我不太认同一些专家说的“中国的高考作文题和某某国家的差距”之类的话。我认为没有可比性,国家制度不同,教师、学生情况不同,语文的教育方法也不同。

但是,这几年从各种报刊、网络刊载的一些优秀文章,还有各区统考、模拟考选出的一些优秀文章看,我觉得高中生的作文水平令人堪忧,虽然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写出一些思考比较深入,文笔不错的文章,但总体看大多数考生的文章不尽如人意。其毛病主要有这几点:

一是文体不清,缺乏逻辑结构。

这大概是受近年来话题作文文体不论的影响,似乎高中生多不会写规规矩矩的议论文了。还有可能是受网络写作的影响,一些文章有片段而无整篇,说起话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文气不连贯。

二是材料缺乏,习惯性地套题。

北京大学陈平原老师今年谈高考作文时说到:如今高校里的大学生、研究生“知道很多,体会很浅”,其病根就在中学里。高中生在作文里表现出的恐怕是“知道不多,体会更浅”。由于平时阅读量不够,积累太少,写起作文来必然捉襟见肘、左支右绌,像挤牙膏一样,一个“苹果落在牛顿头上,使他发现万有引力”的美丽谎话,被学生用了二十多年,现在还在用,最多又加上一个乔布斯的“苹果”。

三是不会说理,名人名言充数。

每年我都会看到一些高中生的有“文化含量”的文章里进进出出的名人:中国古代的从屈原、司马迁说起,一直到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袁枚、郑板桥,现代人则有王国维、陈寅恪、鲁迅、胡适、钱钟书……国外的名人要少一些。名人事例和名言警句不是不可以举,关键要为文章本身服务。

四是书写潦草,满纸霏微烟云。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从小学开始,我们把语文当作数理化训练,只问对不对,不管好不好。

五是试图出奇,用文言文写作。

这种现象自从南京那一年一位考生写《赤兔之死》得到高分以后一直存在,殊不知写成一种非驴非马的文章,结果自然是弄巧成拙。我觉得有必要提醒考生以后不要再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了。

把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成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不但占据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不断使学生遭受挫折。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问题似乎在作文,根子可能在阅读。如果我们仅仅研究题目,研究如何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那还是不得要领。我们常常说:文章的源头在生活不在书本。这话自然没错,但是这用来指作家写作比较确切。学生的作文主要是习作,不是创作。简单地说,就是用自己的笔学习表达思想,看看别人怎么说得好,我也模仿着说。中国传统读写理论中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至今没有过时。

我们知道流畅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不断吸收信息,增加词汇量。早在1975年,布鲁姆就提出过发展小学生智力有六条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尽快让孩子们进入阅读自动化”。就是说当一个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学会读书了,就应该赶快让他们接触文学作品和其他书籍,这样就能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用另外一位语言学家的话来说,“学习母语应该让孩子们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可是我们现在怎么教小学生学语文的呢?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学生会读一些简单的书了,他们就开始做“阅读分析题”,那种答案只有命题者自己才可能答对。小学生刚刚开始会读书,怎么能够分析呢?这就好比一个人学会了游泳,从此教练就不再让他下水游泳,而是教他们不断分析世界冠军的游泳动作如何好,如何正确。

如今听说更“进步”了,小学一二年级就有这类搞脑筋的题目,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课堂内外分析“这个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那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请分析这句句子的表达作用”等,而答案永远不可能全对。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这样摸爬滚打了几年,阅读和写作互不关联,作文是准备几篇范文到考试时套用。这样一套训练方式还要美其名曰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求异思维”。这样的训练方式到了初中又重复一遍,一些考题的题干用词都差不多。而且还增加了“古诗鉴赏”一块,初中生连诗人是唐朝的还是宋朝的也搞不清楚,你让他怎么鉴赏?剩下的只是死记硬背那些模拟试题上的答案,做一套又一套的试题,结果仍然是一头雾水。

做习题——订正——再做习题,循环往复,把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毫无趣味的机械训练,不但占据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不断使学生遭受挫折,以致学生以为语文大概就是这样学的。所以,如今连好学生都害怕语文。最根本的是学生养成了坏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停顿、返读。读不快,又读得少,轮到要他们写作文时只能临时套题。

所以,表面上看是高考作文不如人意,实际根子却是在小学初中时的阅读写作训练就埋下了的。小学初中语文“拔苗助长”式的教学给高中烧了一锅“夹生饭”。

也许作家和天才不是靠训练出来的,但一般高中生总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成绩的,尤其是考试文章。

为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问题在作文,根子在阅读

最后,还是想谈谈怎么训练作文。

当然,要根本解决作文问题还需要从阅读入手。但是写作也不是一无可为的,我不认同那种认为写作无法训练提高的说法。也许作家和天才不是靠训练出来的,但一般高中生总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成绩的,尤其是考试文章。因为考试是有规矩的,大匠可以示人以规矩不可示人以巧。

这方面,我觉得喜阅童行一线老师很有经验。但是,我确实也看到一些教育机构和老师几种不太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是每年盯着去年的作文题目反复写,或者模仿历年的高考题目反复做审题训练,在一个层面上机械操练。

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里当场写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允许和同学讨论,也不允许翻参考资料,理由是“实战训练”,殊不知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毫无益处。每写一篇文章总会给学生留下一点记忆,所以应当鼓励他们写作时多参考文献。

三是阅卷评分太低。这一点一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尤其严格。老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严格要求。但是作文是一种创造劳动,不像数学再难总有一个公式定理可以依靠。作文可以了了草草交卷,也可以精雕细刻,关键在学生有没有兴趣,肯不肯努力。

也许老师觉得平时作文分数不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每一次的分数都很重要,分数具有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力量。

西方有一句心理学名言可以供我们参考:在促成学生努力,强化他们的动机时,奖赏的作用永远超过惩罚。

董正锋,作家,公益阅读推广人,全国作文十佳名师,给上万人训练过写作能力,多篇100万+阅读量爆款文出自他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