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子騫與沂水閔子書院

閔子騫與沂水閔子書院

閔子書院,又稱閔公書院、閔仲書院,位於今山東淄博市沂源縣東里鎮院峪村東北的松山腳下,為沂源縣西南、沂水縣西北兩縣交界處,舊屬沂水縣。閔子書院建於明正德年間,是淄博地區有確切創建紀年最早的書院。

閔子書院的創建時間和創建人

據《嘉靖青州府志》記載:“閔公書院,在縣西北80裡閔公山下。祀先賢閔子騫。正德八年,知縣江淵建。”《道光沂水縣誌》記載,“閔子書院,即閔子祠,在縣西北80裡,世傳先賢閔子騫避季氏處,因祀之。明正德八年,知縣汪淵改創書院。嘉靖十二年,知縣李汝楫因祠旁有子路讀書檯,並祀之,為二賢祠”。記載閔子書院創建於正德八年。但《道光沂水縣誌》所載《嘉靖十二年知縣李汝楫興修詳文》和《嘉慶二十年知縣侯燮堂重修碑記》中明確記載:“至正德九年,知縣汪淵為修復先賢遺蹟,事內稱:‘本地有閔子遺蹟,其山遂名閔公山,乃先賢講學之地,誠不易得,思更易其寺,以復先賢書院之舊’”;“至明正德九年,知縣汪淵修復遺址,於是始表之曰‘閔子書院’。”《嘉靖十二年知縣李汝楫興修詳文》距正德年間不遠,所述更為可靠。因而,閔子書院應創建於正德九年。

嘉靖十二年,沂水知縣李汝楫曾親身前往閔子書院勘察,在山上發現了子路依棲巖,故而“以閔子、子路並祀其中,遂有閔仲書院之稱。”閔子書院因此又稱閔仲書院,閔仲書院為沂水古八景之一。《嘉靖青州府志》對書院的創建者記載為“江淵”,但在此同一志書中《卷三·職官志》中又記載“汪淵,上饒人,進士。”結合《乾隆沂州府志》與《道光沂水縣誌》的記載,江淵當為汪淵之誤寫。

閔子騫與沂水閔子書院

濟南閔子寺

閔子騫和子路在閔公山事蹟

閔子騫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有傳,“閔損,字子騫,少孔子十五歲。孔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如有復我者,必在汶上矣。’”司馬貞索引曰:“《論語》: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是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也。”閔子騫列於孔子弟子德行科之第二位,以孝聞名。《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據錢穆先生考證,季氏讓閔子騫擔任費宰的時間,當在公山不狃奔齊之後,《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定公十三年,“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公與三子入於季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當時的費邑,並非魯國國君所轄,而是季氏的封邑。閔子騫如果出任費宰,做的其實是季氏的家臣。閔子騫不願與季氏同流合汙,遂避季氏之召,可能躲避到此山之中,後人因名之曰閔公山。

仲由(子路)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也有傳,“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子路列孔子弟子政事科第二位。《論語·先進》:“政事:冉有,季路(即子路)。”《道光沂水縣誌》記載:“子路依棲巖,與閔子書院同山,有曬書檯、試劍石。”子路可能也在閔公山留下了足跡。

為保護閔公山的植被,明嘉靖三年,知縣穆相告示:“閔公院、夫子曝書檯、季路依棲巖,聖賢之真跡在焉。沂水之山不長草木者多,此獨松柏萬株,完若圖畫,天為聖賢而生者也,夫豈偶然之故哉。” 《嘉慶二十年知縣侯燮堂重修碑記》中也稱:“沂水縣西北80裡有閔公山,古石環谷,青松被崖,於諸山獨見蒼翠,相傳閔子避召即其地。”可見,當年閔子騫與子路選擇在此避居讀書,與此地環境優美有密切的關係。《康熙沂水縣誌·卷一·山川》記載:“(西北)80裡為閔公山,環山皆石,環石皆松,青被崖谷,相傳閔子避地。中有子路依棲巖,故又謂‘二賢莊’,春秋奉祀。”《道光沂水縣誌·卷一·山川》:“崖西南為松山。縣西北85裡即春秋浮來山。自隋以來即名松山,萬松森列,千有餘載。乾隆十八年,邑侯沈公伐修官署,居民效尤,樵戕一空……”可見,閔公山的植被最後還是沒有得以保全。

閔子騫與沂水閔子書院

沂源縣院峪西寺遺址閔仲祠

乾隆三年閔子書院重修考

《道光沂水縣誌》記載:“閔子書院,即閔子祠,在縣西北80裡……乾隆三年,紳士又捐修,知縣沈應震逐浮圖、毀淫祠、修建學舍,延師誦讀,嗣後隨時修葺。”今沂水縣夏蔚鎮下桃峪村西北興佛庵舊址尚存一方乾隆六年沂水知縣沈應震撰文石碑,記載了沈應震逐浮圖、毀淫祠、修建書院的經過。碑文雖然有缺字,但大意仍清楚:乾隆三年時,因閔仲書院“遺蹟傾覆”,知縣沈應震重修閔仲祠,並創建書院,為消除桃峪庵附近民眾的土地爭端,匡正地方風俗,培養人才,將桃峪庵改建為桃峪書院。

從碑文看,桃峪庵與閔仲山相距10裡,桃峪書院的興建與閔仲書院的重修應當同時,知縣沈應震逐浮圖、毀淫祠、修建書院之舉與重修閔仲書院無涉。

閔子書院的功能

閔子書院因有閔子騫遺蹟而建。對於先賢遺蹟,歷代均予高度重視,《道光沂水縣誌》記載:明代“欽差巡撫山東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袁案驗,前事除遵奉外,內開:一各所屬公署,山川、亭檄、寺觀、碑刻,凡有關係山東地方名賢古蹟等項,俱要匯寫成集,依限解報。”清康熙六年,沂水縣儒學訓導陳經綸重建閔子書院後,不僅時加修葺,而且需要上報情況,“嘉慶十三、十九等年,俱有奉文諮查先賢祠申報無誤之案。”可見,明清時期對先賢遺蹟的重視。

明正德九年,知縣汪淵就閔公院改建書院,“申呈欽差巡撫山東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趙批:先賢講學之地,歆後學仰止之心,此急務也,不妨僧寺,尤近人情。春秋祭品依擬,均徭內編僉買辦,舉引申繳。”山東巡撫的批示表現出對閔子遺蹟的重視,將閔子祭祀納入國家祀典,而且祭品納入均徭辦理。從中可以看出,閔子書院建立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祭祀先賢閔子騫,之後並祀仲由。《嘉靖十二年知縣李汝楫興修詳文》中說:自正德九年,“至今一十九年,春秋祭祀不廢。”閔子書院與高苑縣高節書院的功能是相同的。高苑縣於隆慶二年創建的高節書院,在魯仲連墓前建高節祠,祠中設書院,專設人員負責祭祀之事。

此外,為紀念(祭祀)先賢閔子騫而建的書院,還有濟南閔子書院。今濟南市歷城區百花公園內有閔子騫墓,據《乾隆歷城縣志》記載,“閔子書院在縣東5裡閔子墓前,元天曆間建,設山長。劉勅改閔子書院名講孝堂。”可見,濟南閔子書院的創建要早於沂水閔子書院,也是濟南創建最早的書院。元至元八年,元世祖下令要求“先儒過化之地,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書院。”濟南閔子書院的建立,應是當時元代文教政策的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