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觀中,學習並了解自己|渡過

在内观中,学习并了解自己|渡过

這份內觀手記,是我真實的學習記錄和體驗分享。

如果你是陪伴者,你可以把它推薦給你的陪伴對象,甚至你可以通過內觀來看看自己對陪伴對象的情感體驗;如果你是鬱友,並且還在帶病上班,那麼恭喜你,讀了這篇文章,你會明白,你並不孤獨,我和你一起,和你一樣,我們一起進步。

(一)

今年4月,我換了工作,到了一個新環境,見了新的人,新的事,新的工作方式。

內心的忐忑和焦慮,相較於大多數人,更加嚴重、洶湧。陌生的周遭使我不安,讓我覺得不安全。

我清晰地知道,這種不安全感,更多來自高水平的腎上腺素和大腦的自動化思維模式,而非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可是這種自知,不僅沒有讓我放鬆,反而加劇了我的焦慮。

就像看電影的時候,雖然知道惡人的箭羽並非射向自己,但還是會忍不住緊張,甚至尖叫。

好吧,習以治驚,先強迫自己行動起來。

(二)

公司要求每天上午10點鐘到崗,我7點多就起床了。仔細梳頭、吃飯、整理上班需要的物件,把它們分類放在手提包裡。

每一個動作,我都把它當成上天賜予我靈魂的寧靜時刻,讓我享受和體驗。認真做手頭的事情,我能從疾病裡解脫;每完成一件事情,我又會擔心能不能保持。擔憂與僥倖並存,緊張與放鬆交替,日子一天天的過著,我的身體和心理,都在發生細微的、難以察覺的變化。

工作中,為了避免焦慮帶來的手忙腳亂、丟三落四,我把每一件要做的事情都記在了便籤本上。在我的辦公桌上,有一個常年處於打開狀態的小本子,記錄的多是一些瑣事:比如吃藥,吃飯,半小時以內不許看手機,公式要檢查三遍,提交代碼要對照三遍以上等。還有一些常用的數學公式、電腦的IP地址。哈哈,很可笑吧!

抑鬱的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讀書的時候,看不了幾行就會走神,我也一樣。這個時候,我會坦然讓自己的眼睛離開電腦,休息片刻,再回到電腦上。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很沮喪,對於完成一件非常缺少信心和動力,這時候,我會對自己說說下面的話:

親愛的,你不要著急,雖然因為疾病喪失了一些能力和素質,但是你要像媽媽對待孩子一樣,給自己耐心和勇氣。一點一滴的積累,把它當作生活的體驗。是否能回到生病前的狀態,不是你的目標,也不是你努力的終點。你要學著,用身體的習慣來替代思維的敏捷,這會減少你的焦慮和痛苦。

就這樣,每當沮喪、疲倦的時候,我都會對自己說類似的話,用它來對付工作上的吃力。從內心生髮出另一個自己,一個有著無限大愛的神、無限智慧的佛、無限能量的道。

(三)

在工作裡,應付的事情都和自己專業知識有關。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是固定的,求解的答案也是確定的,屬於理性思維觸發的條件反射來指導行為;加上同事的友好提醒和審查,我反而不容易焦慮。

而在日常生活裡,情形就大不相同。生活中的事情多是雞毛蒜皮、無關緊要的小事,不至於興師動眾做準備,旁人也不會仔細提醒,甚至都不會留心留意。

結束工作回到家,我只想攤在床上。亂糟糟的房間、空空如也的鍋碗瓢盆,根本無法激起我的行動慾望。我只能強迫自己的身體,去行動。這個時候,我就會通過觀呼吸,平息內心的反抗情緒,有意識的放慢節奏。以前半小時就能做完的事情,我允許自己一個小時做完,甚至允許自己,今天完成一半、明天完成一半。

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就是我對待做飯這件事的方式。

由於平時每天上班,沒有太多空閒,一般情況我會選擇週六買菜,週日做菜,將買菜和做菜這兩件事情分開。每天的任務稀少、簡單,也防止身體的疲倦出來“勾引”抑鬱。

洗菜的時候,我也會抽個空檔看電視、吃零食;炒菜的時候,把它當成藝術品去把玩,而不是急匆匆的趕工了事。這樣,內心的壓力、時間上的緊迫感,都會減少許多。

至於打掃房間、養花,也是同樣的辦法。選擇一個自己覺得身心舒適的時間段,吃飽喝足,然後動手去做,累了就休息會兒,然後繼續做。不要被滴滴搭搭的鐘聲催促,不要受其他雜念的影響。你做一件事,就務必眼到、手到、心到,直到結束,信念裡都只存有這件事。

(四)

小時候,我聽過一個古老的故事。在一個山村裡,當地人過河時,都會挑一副扁擔。如果過於留意下腳的地方,稍不留神,就會跌入湍急的河水裡。那些落水喪命的人,多是因為沒有挑著扁擔。

我兒時曾經疑惑,為何減輕身體的負擔,人反而會落水?大人告訴我,扁擔是為了更好的平衡身體重心。上高中的時候,我知道增加質量可以增大摩擦力,防止腳底打滑;現在我還知道,那副扁擔,就是“佛”的眼睛。它在看著過河的人,告訴他:別被自己身體的感覺矇蔽了。

許多鬱友們,自理的能力或多或少有所下降。有自知力、知道進步的人,大部分心力都用來和自己的情緒做“鬥爭”。我也一樣。正念也好,森田也罷,無非是處理不良情緒的方法。

有些優秀的人,天生對不良情緒免疫,他們便可以將力氣用於成家立業、福澤他人。而我們,對不良情緒的免疫能力差,和前面說的那類人是沒法比較的。

我們不要活在和他人的橫向比較裡,畢竟,活著的意義,既不是超過別人,也不是挑戰自己。活著的過程,就是逐漸瞭解自己、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生存和生活道路的過程。

在這條路上,你才會快樂恣意,心花怒放!

◀掃描關注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本公號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