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观中,学习并了解自己|渡过

在内观中,学习并了解自己|渡过

这份内观手记,是我真实的学习记录和体验分享。

如果你是陪伴者,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陪伴对象,甚至你可以通过内观来看看自己对陪伴对象的情感体验;如果你是郁友,并且还在带病上班,那么恭喜你,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明白,你并不孤独,我和你一起,和你一样,我们一起进步。

(一)

今年4月,我换了工作,到了一个新环境,见了新的人,新的事,新的工作方式。

内心的忐忑和焦虑,相较于大多数人,更加严重、汹涌。陌生的周遭使我不安,让我觉得不安全。

我清晰地知道,这种不安全感,更多来自高水平的肾上腺素和大脑的自动化思维模式,而非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可是这种自知,不仅没有让我放松,反而加剧了我的焦虑。

就像看电影的时候,虽然知道恶人的箭羽并非射向自己,但还是会忍不住紧张,甚至尖叫。

好吧,习以治惊,先强迫自己行动起来。

(二)

公司要求每天上午10点钟到岗,我7点多就起床了。仔细梳头、吃饭、整理上班需要的物件,把它们分类放在手提包里。

每一个动作,我都把它当成上天赐予我灵魂的宁静时刻,让我享受和体验。认真做手头的事情,我能从疾病里解脱;每完成一件事情,我又会担心能不能保持。担忧与侥幸并存,紧张与放松交替,日子一天天的过着,我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细微的、难以察觉的变化。

工作中,为了避免焦虑带来的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我把每一件要做的事情都记在了便签本上。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常年处于打开状态的小本子,记录的多是一些琐事:比如吃药,吃饭,半小时以内不许看手机,公式要检查三遍,提交代码要对照三遍以上等。还有一些常用的数学公式、电脑的IP地址。哈哈,很可笑吧!

抑郁的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读书的时候,看不了几行就会走神,我也一样。这个时候,我会坦然让自己的眼睛离开电脑,休息片刻,再回到电脑上。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很沮丧,对于完成一件非常缺少信心和动力,这时候,我会对自己说说下面的话:

亲爱的,你不要着急,虽然因为疾病丧失了一些能力和素质,但是你要像妈妈对待孩子一样,给自己耐心和勇气。一点一滴的积累,把它当作生活的体验。是否能回到生病前的状态,不是你的目标,也不是你努力的终点。你要学着,用身体的习惯来替代思维的敏捷,这会减少你的焦虑和痛苦。

就这样,每当沮丧、疲倦的时候,我都会对自己说类似的话,用它来对付工作上的吃力。从内心生发出另一个自己,一个有着无限大爱的神、无限智慧的佛、无限能量的道。

(三)

在工作里,应付的事情都和自己专业知识有关。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固定的,求解的答案也是确定的,属于理性思维触发的条件反射来指导行为;加上同事的友好提醒和审查,我反而不容易焦虑。

而在日常生活里,情形就大不相同。生活中的事情多是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至于兴师动众做准备,旁人也不会仔细提醒,甚至都不会留心留意。

结束工作回到家,我只想摊在床上。乱糟糟的房间、空空如也的锅碗瓢盆,根本无法激起我的行动欲望。我只能强迫自己的身体,去行动。这个时候,我就会通过观呼吸,平息内心的反抗情绪,有意识的放慢节奏。以前半小时就能做完的事情,我允许自己一个小时做完,甚至允许自己,今天完成一半、明天完成一半。

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我对待做饭这件事的方式。

由于平时每天上班,没有太多空闲,一般情况我会选择周六买菜,周日做菜,将买菜和做菜这两件事情分开。每天的任务稀少、简单,也防止身体的疲倦出来“勾引”抑郁。

洗菜的时候,我也会抽个空档看电视、吃零食;炒菜的时候,把它当成艺术品去把玩,而不是急匆匆的赶工了事。这样,内心的压力、时间上的紧迫感,都会减少许多。

至于打扫房间、养花,也是同样的办法。选择一个自己觉得身心舒适的时间段,吃饱喝足,然后动手去做,累了就休息会儿,然后继续做。不要被滴滴搭搭的钟声催促,不要受其他杂念的影响。你做一件事,就务必眼到、手到、心到,直到结束,信念里都只存有这件事。

(四)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在一个山村里,当地人过河时,都会挑一副扁担。如果过于留意下脚的地方,稍不留神,就会跌入湍急的河水里。那些落水丧命的人,多是因为没有挑着扁担。

我儿时曾经疑惑,为何减轻身体的负担,人反而会落水?大人告诉我,扁担是为了更好的平衡身体重心。上高中的时候,我知道增加质量可以增大摩擦力,防止脚底打滑;现在我还知道,那副扁担,就是“佛”的眼睛。它在看着过河的人,告诉他:别被自己身体的感觉蒙蔽了。

许多郁友们,自理的能力或多或少有所下降。有自知力、知道进步的人,大部分心力都用来和自己的情绪做“斗争”。我也一样。正念也好,森田也罢,无非是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

有些优秀的人,天生对不良情绪免疫,他们便可以将力气用于成家立业、福泽他人。而我们,对不良情绪的免疫能力差,和前面说的那类人是没法比较的。

我们不要活在和他人的横向比较里,毕竟,活着的意义,既不是超过别人,也不是挑战自己。活着的过程,就是逐渐了解自己、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生存和生活道路的过程。

在这条路上,你才会快乐恣意,心花怒放!

◀扫描关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