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所見」卻不能「所得」,正是因爲商家犯了這三宗「最」

消費者“所見”卻不能“所得”,正是因為商家犯了這三宗“最”

小米CFO周受資在微博上分享了小米內部很火的一張圖片:未來的一年裡,連睡覺都是浪費時間。再仔細看看身邊的人,你就能知道2018年時間成本是多麼的貴重!

筆者有位朋友是這樣一類人,認可花兩個小時去找最新上映電影的資源,卻不願意花40塊錢直接去看一場電影。在如今時間成本極其昂貴的今天,我覺得這就是所謂的愚蠢!可以簡單算一算,你的一小時到底值多少錢?如果你每個小時的薪水57元(以月薪10000為例),卻花兩個找一場40塊錢的電影,很明顯你賠了,而且賠大發了!

外界環境的鉅變導致新商業的進化,消費與技術兩股力量不斷絞合使零售行業產生變革。消費者不斷升級,要求更快、更便利、更豐富、更好的體驗、更高的品質、更個性化、更時尚的產品!時間成本重如金的時代,消費者都在強調“所見即所得”!

許多商家也都在為著能讓消費者所見即所得而努力,但是發展到最後消費者還是“所見不想所得”!每天都路過的服裝店你為什麼沒有去逛逛?家樓下的咖啡店你為什麼沒進去坐坐?面對這種“所見不想所得”這時候,商家就要考慮,你的消費場景會讓消費者有感觸嗎?你產品的賣點吸引消費者嗎?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你都滿足了嗎?

那如何能滿足消費者所需,做到“所見即所得”呢?

簡單來說,讓消費者從“所見”到“所得”的過程需要一個橋樑,而“即”就相當於這個橋樑。可以把“即”比作一個傳送帶,把“所見”以最近、最短、最快的方式,讓消費者“所得”。產品只有通過這三宗“最”,更好的觸達至消費者端,才能給消費者帶來良好體驗感從而加深消費者黏性,留住顧客。

618已經過去快兩個月了,不知道你還記得你都花多少錢買了什麼?去年呢,大去年呢?相信很少有人會記得了,但你在店家的購物記錄卻保存了下來。經過你幾次購物的對比,你的購物心理可能商家比你更瞭解!這就也是所謂的需求鏈。

過去企業更看重的是如何把產品和服務賣出去,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是被動的,只能從商品裡挑選滿意的。而如今消費環境改變,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有更多企業“意想不到”的需求,原本僅僅關心直接影響到自身企業經營效益已經不能使企業立足,那就需要企業不斷“瞭解”消費者,不斷“討好”消費者。

1、價值鏈條,傳統技術變革能夠帶來價值鏈條的重塑,真正為消費者帶來產品與服務。

在消費者導向的經營指導思想下,供應鏈轉化為需求鏈之後有了許多創新。大規模定製、按單生產等,在提高了生產與供應的柔性的同時更好的貼近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例如紅領的“C2M”模式,紅領是家生產經營高檔西服、褲子服飾系列產品為主的大型企業。經過思維的轉變,以客戶需求——組織產品——交付的方式,快速滿足消費者所需,使企業做大做強!

2、場景化產品解決方案

你可能好奇原本從未聽說過得良品鋪子,為什麼突然一夜就成了國民最愛的零食品牌之一。簡單來說就是從消費者的心聲倒逼流程體系,“從產地到嘴裡”的供應鏈全程質量管理體系,讓消費者吃到愛吃的、放心的商品。

3、知情權

今日長生生物的疫苗問題引發了民眾的恐慌,還有曾經的三鹿奶粉、雙匯瘦肉精、毒豆腐事件都在牽動著每一位消費者的心。在這些事件的發酵後,消費者越來越追求知情權。在知情鏈下的供應鏈,用戶想知道什麼就要讓他知道什麼。與消費者相關的所有,與消費者相關的一切都應該被感知。正如吳聲在新物種爆炸——吳聲商業方法發佈上說的“哪怕99%都是品牌溢價,也是建立在1%的透明上。”

你能看到現在很多品牌都在強調知情權,海底撈、西貝的透明廚房;小米的硬件利潤不超過5%等,這些企業都在用知情權打造消費者信賴度,在知情權下所延伸的就是參與感。你在觀看透明廚房的時候,就是在增加對餐品的參與感,從而體驗感得到極大的提升。知情權就是需求鏈就等於供應鏈,讓消費者看見的就是真實的。

7-Eleven為什麼能做到業內最強?筆者認為在企業都以自身的產品為重心時,7-Eleven反其道而行以市場的變化為前提、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形成相應的商品結構,生產和配送系統。最重要的是系統實時動態化,實時滿足瞬息萬變的顧客需求。一個能隨時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不敢說能永保第一起碼也能長盛不衰。離消費者需求最近的企業、產品才能吸引消費者快速購買。

當我想買一件商品的時候,單看門店到家的距離,可能長達十幾或二十公里。可往往真正送達卻只用了3個小時。其實看似很遠的商家,其實離你往往只有“3公里”。

技術升級導致消費者對於距離的需求越來越高,過去也許可以駕車幾小時去買一個需要的產品,而如今只會尋求替代品或者更便捷的方式。為了迎合消費者的變化,零售企業創新出了以下模式。

1、前置倉

前置倉,簡單理解就是把倉庫從偏遠地方搬到離至門店、消費者最近的地方,可以快速觸達至消費者處。傳統的物流配送格局轉變為電商平臺+前置倉+即時物流(或消費者),或者前置倉+消費者。

你可能聽過永輝、沃爾瑪卻沒有聽過樸樸超市,但是它卻像一匹黑馬闖入人們的視野,它的“前置倉”模式更獲得了千萬級融資。樸樸超市採用純線上運營+前置倉配送模式,兼顧了擴張速度、成本控制以及最重要的服務效率。此舉減少供應鏈建設的重複投入和資源消耗,通過更短的距離、更快的效率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明顯提升。

以蘋果App Store下載數為衡量依據,永輝生活APP有效評分數938個,平均3.5分,而樸樸超市APP有效評分數為1.76萬個,平均4.9分。由此就可以看出樸樸超市的前置倉,給予消費者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2、店即倉

店即倉,就是字面意思店鋪即是倉庫,店倉一體。如星巴克戰略合作智慧門店、盒馬與星巴克合力打造的“外送星廚”、屈臣氏門店2小時“閃電送+門店速提”等。

舉例盒馬來說,門店發貨相比B2C大倉直髮能實現更低成本、更快速地履約線上訂單,做到“最快半小時”配送到家。而且門店集成更大的訂單量能更好預估需求,控制損耗,有門店做銷售終端,也可隨時發起生鮮的促銷,降低損耗,提高毛利。

與其說“食得鮮”是一家生鮮超市,不如說他是一間對外開放的物流倉。食得鮮就是學習Costco倉儲式超市模式,使其店倉合一。食得鮮走到線下,其線下店都是一個倉儲、物流、體驗一體化的大倉庫。既滿足於消費者性價比的訴求,又提高了運營效率節約了成本,可以說是企客雙贏!

3、社區倉

現在對於很多個人、家庭來說,東西太多了!家中的儲物空間完全不夠用,物品完全不知道該放到哪裡!那怎麼辦呢?2016年德邦推出“小微倉”,針對小微電商;同年萬家推出“放東西”,針對個人。微倉根據消費者與小微電商的痛點而生,滿足消費者對於儲物空間本質的需求。

基於社區倉的概念下,還有一個小編已經離不開的快遞櫃!快遞櫃現已成為每個小區的標配,快遞櫃擺放於小區、社區,貼近於消費者的生活區域。由於白天快遞無人領取,快遞櫃就有了其存在的必要條件。由於快遞櫃的存在,把消費者“所見”的物品更便捷的“所得”,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搭起了橋樑!

4、零距離接觸

之前聽說過一則新聞,有個企業把便利店開到了出租車裡,這是幾年前的我們無論如何都想象不到的。最初消費者只能走出去購買商品,隨著技術與經濟的發展,我們與商品的距離越走越近,已經可以達到零距離接觸。現在在辦公室裡經常能看到無人值守貨架,在小編公司就能找到好多個。在上班的過程中,員工可以隨餓隨吃,根本不用考慮要出門、天太熱等因素。如果你餓了,送到你嘴邊的飯你還不吃嗎?

1、物流+配送,即商圈

現在商圈的概念已經不同於當初,只要能讓消費者買到周圍所需的物品就可以稱之為商圈。如果倉店一體的盒區房你不來,我也可以去!從店到周邊3公里的距離,我都可以配送到家。如今的盒馬、每日優鮮、天貓超市、京東超市都可以滿足消費者這些需求。

2、店與架二者數據打通

數據化的時代,數據能記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以及下一步的消費預測,給企業商家帶來更多的便利。正如猩便利,在各工作區域開設無人貨架,500米以內又開設便利店,打造500米生活消費經濟圈。貨架與店鋪的數據互相反哺,以瞭解貨品所需、消費者動態,能更好的滿足於消費者尋求更大的交易量。

通過倉儲的位置,能更大程度的縮短到消費者的距離以及體驗感,使“所見”到“所得”之間的橋樑越來越短,也就更能減少消費者猶豫心理,推動產品銷量以及消費者需求度。

最快,效率時代唯快不破速度快

1、空間開始時間化

阿里併購餓了麼和蜂鳥配送、京東物流閃電送和達達前置倉打通、德邦物流改名為德邦快遞,菜鳥網絡要戰略投資點我達、美團點評宣佈上線美團閃購、蘇寧要入局蘇寧秒達。

看到以上龍頭企業的戰略佈局,就知道如今的空間、距離已經開始時間化。這句話看似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實質上卻很好理解。物流技術的飛躍,導致空間隔閡已經被打破,空間已經轉化為時間,可以用時間概念解釋。簡單來說,門店距離消費者家中距離是3公里=從門店到消費者家30分鐘。

2、減少顧客選購的時間

小編和許多職場人一樣,都有選擇恐懼症,每次中午訂飯都能糾結半個小時。並且一到超市大采購,面對同種類不同的產品總是異常的糾結。許多消費者都有著和我同樣的經歷,在選購商品上投入了很多的時間成本。所以,企業想要產品更快的到達消費者處,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減少顧客的選購時間。

Costco就關注到了這點,區別於沃爾瑪同種類更豐富的產品,Costco每次同種類只精選幾個產品,在消費者信任度的基礎上減少了大量的選購時間。而且不同時間段精選出的產品也不相同,給予了消費者更多的新鮮感。

如果您在上海,應該知道老上海的“光明雪糕”在上海的各大便利店消失了。大家都在傳光明雪糕不賣了嗎?其實並不然,光明發出公告,盒馬就一直在銷售。盒馬沒有花一分錢就佔據了大量的曝光,是因為什麼?其實是它的買手製度!盒馬幫顧客選擇品類中最好的精品,只為消費者提供最佳的兩三種“爆款”!

3、減少顧客支付時間

前兩天在微博上刷到了一個視頻,一個老人站在蔬菜攤,說著“我就是不會弄手機支付,要不我的菜早賣出去了”由此可見如今大家都習慣於更加快捷、安全的手機支付,消費者都在尋求更簡單的支付手段,減少顧客的支付時間。

如今的支付體驗越來越技術化,手機支付、自助支付、“秒付”、“刷臉支付”,買完即走。熊貓立方就是通過幾項專利技術,打造出可以“拿了就走”的無人購物體驗,優化了支付環節實現了更快捷更便利。

4、減少顧客等待時間——分鐘級物流

當優化過消費者的選購流程、支付流程,接下來就是優化配送過程從而減少顧客的等待時間。消費者對於商品到手中的速度容忍度越來越低,這也就要求著物流速度需要越來越快。

產品到家:伴隨現在社會的現狀,消費者越來越“懶得動”!所以配送的種類從單純的快餐到生鮮、咖啡、服裝等。海瀾之家攜手美團打造美團送衣1小時達,瑞幸咖啡18分鐘達,盒馬生鮮半小時達,這都進化了我們如今的配送格局,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感。

服務到家:隨著服務的升級,消費者也不滿足於外賣,更需要的服務到家。比如TCL推出10分鐘到家服務,極速配送快速安裝;還有上門美甲,上門按摩等,都是把原本在外面才能享受到的服務,實現在家就能享受!

響應快

雖說現在消費者強調商品等更快更好的到達手上,但是像定製產品、珠寶奢侈品、手工製品卻不能滿足此類條件,這就需要在限制下響應快!

1、應答響應

定製產品、珠寶奢侈品、手工製品等行業近似於面對面原始交流感體驗,這就要求企業對於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如尚品宅配,不僅制定服務人性化,不管用戶發出去的消息通過信號傳輸到了哪個客服號,用戶得到回應的時間都穩定在30秒以內。

雖說產品本身不能以快速的速度送達至消費者,但是隨時的回應會讓消費者有更多的耐心去等待,給予消費者充足的安撫,讓消費者模糊了對“即”這個橋樑長短的概念。

2、過程反饋

針對一些定製或高端產品的製作、運輸過程中,消費者需要及時瞭解產品服務進展,參與到每個環節中。對於定製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了如指掌,才會讓消費者更加放心。

在高端珠寶/手袋定製的過程中,消費者希望瞭解正在進行的環節還有材料的細節等,許多商家都通過直播或者微視頻,把定製的過程傳送給消費者,既滿足於消費者的好奇心理,互動的過程中又減少了等待的焦急情緒。

所謂的速度快,不限制於到消費者手中的速度,更是強調讓消費者感知不到“所見”到“所得”中間距離,也就是空間時間化。打破了“見”與“得”之間的溝壑,最終實現使消費者在所謂“拿到”商品的過程中有良好的體驗感。

給消費者想要的比事實更賺錢。就如同蘋果創造的觀念:消費者想要卻不確知的產品。產品的賣點不一定能吸引到消費者,但轉化思路把產品的賣點包裝成消費者更在乎的需求點,才能真正的把商品打通至消費者心理,帶給消費者良好體驗,完成“所見即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