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闽南地区长期由潮州府管辖,但有些闽南人却不自称为潮州人呢?

chenchulian


我认为原因是:1,族群的名称不要与地域的地理名称相混。一个族群的产生有其过程,如潮州人和客家人,在中原未迁至现址之前此称谓并不存在,迁至现住地站稳脚跟并文化发展成熟有自己的特色时,称谓才开始出现并固定下来。潮州人文化成熟于潮州府时期,确切说应该是韩愈被贬至潮州时兴学脱萌开始,并且地域最广。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建筑音乐戏剧工艺及风俗习惯,只要这些相同,就是同族群。所以所谓的潮汕人应还原为潮州人,潮汕是一个地理名词,有其局限,是潮州人居于潮汕,若认同族群是潮州人,则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相同者都是潮州人,那闽南相同的那部分人自然就是潮州人,是潮州人居住于闽南。若称潮汕人,那闽南同族群的就不认同了,不单他们并非潮汕属地,而且连省名都不同,从地理及行政区域角度毫无关系。所以称谓应以族群称谓而不能用行政区域或地理位置称谓。如客家人你改叫兴梅人?那不住兴梅的客家人叫什么?兴梅地区是地理名词,客家人是族群称谓,同理,潮汕是地理名称,族群应该是潮州人。潮州人区域应包括粤东四市,闽南潮语区和丰顺。2,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只想赚快钱大钱,少有兴趣去读史,特别是地方史志,信息多以网络为主,个性强主观而易被洗脑。而网上是鱼龙混杂,谎言重复一百遍就是真理。潮汕人称谓己好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的认同,现要正本清源谈何容易,潮汕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闽南潮州人了。3,潮汕本土分为四市,人们混淆了族群称谓和地理称谓,出现谁才是主体之争,潮州人本身没有一个统一认识。4,潮汕没统一潮州人称谓,本土经济尚不够发达,加上长期的省际管辖分隔,对闽南潮州人尚缺向心力。


太极127624519


源于《史记》的错误编排。

《史记》把南海国、南越国编入《南越列传》,貌似“南越”已揽括了南海、南越,就像东瓯国、闽越国编入《东越列传》取名东越一个道理。但后人却误以为《南越列传》是记载南越国的,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南越列传》实际并非仅仅记载南越国,还记载南武侯织、南海王,南海国,还隐约记载海阳齐信侯高帝时的“越”功,但却不像《东越列传》那么直观。因为南越列传里有南越国,《南越列传》这些记载,只会误导后人,产生南海国虚封、南海国地原属南越国,南海国亡国后被两越瓜分的错误认识。《史记》还杜撰了“越揭阳令”这个不清不楚的官名,但还是掩盖不住前111年之前,汉揭阳地不叫揭阳,汉南海国地不是南越国地的信息。这是南海国编入《南越列传》产生的恶劣后果。

广东五华出土秦“定揭丞印”县城信物,证明不是后人对《史记》的解读错了,就是《史记》避讳记载南海国更详细历史。所以把汉揭姓人的揭阳提前记载(从前111年提前)。把秦置定揭、汉封海阳简成揭阳纳入《南越列传》,模糊杜撰“越揭阳令”官名,让后人借题发挥成秦置揭阳戍守,秦设揭阳县,汉承秦制,南越国早有揭阳县令等等; 就如《史记》道听途说了“敞昔”,就记载成“扁鹊”,误导了中华中医学史一个样。

回到正题,秦时为何设郡叫闽中郡,就是说这个郡只是处于闽的中间。闽南、闽东都不是此郡。这也就说明,闽南、闽东都存在不同部落的空间。汉南海国、东瓯国也就解释了秦设闽中郡的历史原因。秦闽中郡被汉闽越国代替,也就说明汉闽越国的地望还是在闽中。

汉廷对于侯国,从来就不会让其做大。汉南越国不会大于秦南海郡,闽越国不会大于秦闽中郡,这是肯定的。

刘邦一句:“南武侯织,亦越之世,立为南海王。”《史记》后来把这个“亦越”之地的首领叫“越揭阳令”(越揭阳令自定属汉),实属无奈之举,因为此“揭阳”那时还不是县,甚至还不叫揭阳,不能明确说有县令,司马大人只能含糊叫“越揭阳令”,让后人自己去破解。

然这个“越揭阳令”居然是灭闽越国、南越国的传奇式人物。如果是南越国的县令,未免让人大跌眼镜吧?这是《史记》让人怀疑又不能自圆其说的记载之一。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惠帝问大都推举功,汉廷以:“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立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举“越”功,肯定是“越之世”立的才隐晦叫“越”功,因为高帝时用“亦越之世”称过南海国,如果是南越、闽越立的,甚至东越立的,为何不说清楚,这一记载说明,东瓯王摇毋余做为海阳齐信侯时,是闽君,也是“亦越之世”之侯,100年后的《史记》对这一过程的记载,很多细节不能自圆其说,皆因避讳南海国。就如《史记》记载的夏商周,最先被灭的夏一笔带过,甚至无考,“亦越之世”之国南海国也如此。

汉代这两个“插国”说明南越国、闽越国的地盘没有想象那么大。南越国因为是赵佗自设的,相对大些。

前208年,秦瓦解,秦南海郡其东面疆域只到了横浦关,(在今广东仁化县北一百三十里);阳山关,(在今广东阳山县。);湟溪关,(在今广东乐昌县西南二里)。“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史记·南越尉佗传》),赵佗从县令升任南海郡尉。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此是《史记》让人费心之处,有学者说阳山是揭阳山,应该是削足适履。

《史记》把南海国纳入《南越列传》,无疑产生了一个误区,让后人以为南海国被灭后其地已被南越国和闽越国瓜分。这实际是不可能的,汉廷平白无故送肉把侯国养大,倒不如把南海国地收归国有。史载史焕公之长子定,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韩安国出会稽,兵未逾岁,而东越服输。”证明了这一点。

秦定揭、汉海阳侯地,被《史记》改成“揭阳”,归入《南越列传》记述,掩盖了一个历史事实:定揭和海阳侯地不属南越国或闽越国,而是汉廷将领占据的地区,当年南越国地域只到阳山关,闽越国地界只到盘陀岭。

这个“自定属汉”的人也并非越县令,而是汉廷的驻军首领。所以才有史定“于汉武帝时为护驾将军”之说。

《史记》载汉廷曾想以闽越国灭南越国,但闽越国余善只到“揭阳”,说明当时的“揭阳”不属南越国,也不属闽越国,而是朝廷的,余善来到“揭阳”,已经是来和朝廷谈条件的,谈不成,当然就回师。如果揭阳当时是南越国的地盘,余善到“揭阳”已经是帮汉廷打南越国了,已经是进犯南越国了,怎么《史记》载余善只到“揭阳”就畏缩而回,而没遭遇到南越国的守军?

所以,《南越列传》记载某某人“及越揭阳令自定属汉,皆为得侯”,这个“越”并非南越,“揭阳”也并非后来的揭姓揭阳,而是提前把定揭和海阳合成“揭阳”,并虚构出越揭阳令官名。从而产生了关于“揭阳”历史的许多猜测。

那么,刘邦口里的“亦越之世”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畲族。

畲族的祖居地隋唐以前,也就是汉代是以凤凰山为中心,但从隋唐以后,也就是汉代开始,畲族不断向北迁徙,今天的畲族主要聚居在福建东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江西东北部和安徽东南部也有畲族迁徙过去。这是什么历史原因呢?

这其实就是海阳齐信侯的升迁、汉南海国兴亡形成的历史轨迹。

海阳齐信侯驻粤东十年,升迁东瓯王跟随了大量原住民。南海国被灭畲族当然也形成这样的迁移走向。而改朝换代,揭姓人的揭阳被废,也有一部分是这样,经这三次折腾,畲族这个没有越字的“亦越之地”实际上就被中原移民填充了。这三个历史转弯点,导致了畲族人和中原移民是相逆迁徙。齐信侯升迁东瓯当然是第一因素,也是最靠谱的原因,今天畲族的分布情况可以证明,当年畲族人是跟随海阳齐信侯迁徙的,时间、地点都十分吻合。如果不是海阳齐信侯升迁东瓯留下的,请问又有什么历史事件能让畲族同胞完成这逆天之作?

古代人是聚居的,跟随首领是最自然的行为。司马迁自然是看不到的,《史记》没有记载也属正常。

未完待续



幻影千度


韩俞治潮时期的潮州先民现在的后代应该很少,基本上潮州大姓都是宋代由福建迁来的,都是中原大移民先迁到福建再迁到潮州所以宋以前的古越人和现在的潮州人没多大关系,应该说潮州宋以前的原住民传下来的后代现在很难找要不就比较少,现在的潮州人绝大部分都不是历史上所说的古代闽越百族后代,都是中原汉族迁入,所以潮州话是正宗汉语系,可能在迁入时间为方便与原住民交通,发生变化形成潮州话,以我村为例一万多人一姓和附近隔镇几个大村同姓都是宋朝以后一个人的后代据说海内外加起来有十几万人,因此福建是潮汕地区人民的迁入地当然不会说自己是潮州人,相反潮州人很多到福建寻根是真的,至于潮州管理福建大部份地区倒没听过,从潮剧陈三五娘就可以看出潮州和泉州关系,陈三是泉州的和五娘是潮州的


超帅的部落酋长


潮州的先民属闽越族,自古为闽越地,归福建管辖:魏晋南北朝设义安郡;隋朝改立潮州;唐承隋制仍称潮州设潮州郡;隶福建经略使;明洪武二年为潮州路,属广东布政司。从族源上看,潮州人的祖先大多来自福建莆田,虽与闽南人同属河洛人,但如今的莆田并不属于闽南;从文化上看虽然相似,却各具发展各具特色。闽南人在说自己的文化并不会把潮汕文化包括在內,潮州人也不会认为自己的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从属,自然也不会认为自己是闽南人。闽南人更不可能自称潮州人了。


勁草959


这种问题也敢问出来误导别人!

潮州是在东晋才成立的,泉州三国时期成立的。潮州管漳州南部五县,泉州管其他县。潮州东晋至隋唐,两度并入福建,这段时间也就不到五百年。到唐朝成立漳州市,潮州才算是独立出去了。什么时候潮州管了福建上千年?潮州最多也就跟泉州平级?在神话故事里面吗?还是你自己写的小说里面?


对影难眠


以前甚至古代是自称潮州人,现在行政区域细分了,闽南地区成立了好几个城市了,所以只有很老的个别上辈人还称潮州人是府城人外,中青年人现在不属潮州市的人就不自称自己是潮州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