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宁陕玉皇殿沟|因为穷,三户人家合修一栋房,如今剩下两户住


老丁说,玉皇殿沟最里面,还住得有人。“三家人咧,住在一起的,不过只剩两户了。我带你们去看!?”走了没多久,小径尽头,抬头望去,一栋老房子,就在半山腰上。沟中前五户,已经都介绍过了。算起来,这是第六、第七和第八户人家。

院子里,正晒着玉米壳。两个背篓,一个倒扣,另一个平放在地上。房子比先前看到的更旧更破。看得出,建的时候就很粗糙。台阶旁有一个卫星接收锅,看来主人晚上还能看上电视。屋檐下有两箱土蜂。门牌号上显示,这里是“江口回族镇 新铺村 93”。

墙上挂满了玉米,粗略估算了一下,应该有几千个。这些玉米,该是好几亩地的产量,一个人是种不了这么多地的。人在山里过日子,下多少力流多少汗,就有多少收成。这户人家能种这么多玉米,说明人很勤快,而且家中肯定不止一个壮劳力。


“这家两口子都在家,子女进城打工去了。”老丁嘴快,我们还没问,他已经主动说了。就在这当口,女主人放下手中的活,微笑着从屋里走出来,顺手还从簸箕里捧起一大捧栗子,递过来给我们吃。“吃两颗嘛,晒了好几天了,已经开始变甜了。”

新鲜的栗子需要晒一晒,糖分才会析出来,口感才会变甜。“这么多玉米,吃得完吗?咋卖?”谢过主人的栗子,问起玉米的行情。“哪能吃这么多,大多用来当饲料,喂牲口了。也拿出去买,不过卖不上价,还不到一块钱一斤。”

今年夏天山里旱了一阵,玉米收成不好,个头有大有小。不过这户人家的玉米,品相已经算很好了。男主人埋着头,双手十分利索,正在忙着捆玉米。玉米被挑选出来,约十几个被拴在一块。“要不要试试,不过你们肯定干不来,有技巧的。”

男主人说的技巧,其实秘密就在这根拴玉米的“绳子”上。这根绳子,其实不是普通的绳子,它是秦岭山中生长的一种特殊藤条。每到这个季节,家家户户都会从山林中砍回来一些,用小刀劈成两半。可以直接用来捆东西,非常结实、耐用。

“为什么要把玉米挂起来?”“挂起来好呀,不占地方,想用的时候,也随时可以取。”男主人慢条斯理地回答着我们,“挂起来还干得快。通风好,不容易发霉。保存的时间长一些。”徒步秦岭,凡是不懂我就开口问,于是逐渐了解了很多农耕文明的知识。

想起老丁说这里住着三户人家,但我们明明只看到一栋房子,于是向主人打听。“原来是三户,都穷,就把房子修在一起,每家几间房。现在只剩下两户有人住。”门口墙上,有两块电表,一块读数显示“19.02”度,另一块读数显示“237.49”度。


隔壁的一间屋子里,住着一个独居的回族老人。我们闲聊的时候,他已从屋里走出来晒玉米。对方不说话,我们也不便多问。“那还有另一户呢?”“他们全家都打工去了,房子闲了好几年,已经不回来住了!”男主人回答道。

有人已经走了,有人继续留着,有人在离开与留守间艰难抉择,这就是秦岭玉皇殿沟八户人家的全部故事。本组图片拍摄于2018年10月2日,地址秦岭陕西安康宁陕县江口镇新铺村。近期将集中发布多组行走秦岭腹地乡村的图集,欢迎关注本头条号“专业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