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10個字

很多孩子都有一個夢,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一名科學家。當他們脫口而出這個夢想的時候,也許他們的概念裡並沒有太多對科學家的認知,只知道書本里的科學家們都很了不起:一項發明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一個研究解放了勞動力;一次探索開闢了新世界……

對科學家的崇拜讓孩子們的心裡有了這樣一個夢。但這些被崇拜的科學家們,他們也曾是個普通的孩子。只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磨礪出了一些優秀的品質,這些品質帶著他們走向了成功。

在我們國家,有一批人,叫做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國內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他們在不同的領域,做著不凡的貢獻。

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具備的品質,我們從他們的觀點裡提煉出了 5 個關鍵詞,相信會在你教育孩子的過程有所啟發。

楊振寧院士:投入

中國科學院院士: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10個字

楊振寧,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記得有一次我們所爭論的是關於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準確意義,從喝茶開始辯論,到晚上回到學校,關燈上床,辯論仍沒有停止。現在已經記不清爭論的確切細節,也不記得誰持什麼觀點,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們三人最後都從床上爬起來,點亮蠟燭,翻看海森堡的《量子論的物理原理》來調解辯論。”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曾向青年學子講述了自己與黃昆和張守廉無休止辯論物理題目的故事。

在他看來,做學問,就是要有一份扎進去的投入勁兒。“深入的辯論可以使你對學問裡面重要的東西,尤其是重要的細節有徹底的瞭解。與同學討論是最好的學習機會。”楊振寧說。

楊振寧的這股投入讓他孜孜不倦地走在科研這條道路上,也正是這股投入讓他擁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浮躁的社會,專心地投入於某件事已經很難,孩子若能學會,將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施一公院士:信仰

中國科學院院士: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10個字

施一公,聞名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曾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

“我覺得我們是人,我們不是簡單的動物,吃飽了喝足了,如果不缺衣少穿,為什麼要這麼擔心少掙幾塊錢,多掙幾塊錢呢?”施一公曾如此說道。在施一公看來,年輕人的著眼點不應僅是要賺很多錢。

在施一公四年級時,物質水平較低,那時候,他完全不敢想長大後可以有汽車開,也不敢想每天都能有肉吃,他覺得每天能吃一個蘋果已經很好。在那種環境下,他認為科學可以改變社會,可以讓中國富強,所以,他就有了一個信仰。那個相信科學能讓一切變好的信仰讓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他說,在社會變得越來越現實的今天,我們不該把錢和自己的價值掛鉤,我們應該抱著我們所做之事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的信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嚴純華院士:擔當

中國科學院院士: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10個字

嚴純華,主要從事稀土分離理論、應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對中國稀土分離工業發展和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多少同學在家會主動做家務?”

“有多少同學會做飯?能獨立地做一桌飯菜?有多少同學會做魚?”

“有多少同學回家第一件事是問候父母,和他們主動聊天?”

“又有多少同學能夠通過步態、語言等感受到老師的心情或身體狀況?”

嚴純華曾向當代大學生拋出一連串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他在提醒著那些步入了大學校園的學生:“大家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必須有所擔當”。在他看來,有很多事情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擔當就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一個人,如果只是學習好,卻自私、膽怯、沒有擔當,這個人註定成不了大事,只能在他那一方小天地裡看著代表“優秀”的分數自嗨。一個人要想有價值,成為真正優秀的人,他必須要有擔當。有擔當,才能為自己的一切負責,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楊華勇院士:探索

中國科學院院士: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10個字

楊華勇,流體傳動與控制領域專家,有“地下開路巨人”之稱,帶頭闖出了一條自主研發高端裝備的道路。

未來人才需要什麼樣的素質?楊華勇認為,要有創造性,要有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他說:“我覺得年輕人還是要敢於挑戰權威。這關乎未來他們能站得多高、走得多遠。”所以,他常在教學科研中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培養創新思維。

楊華勇發現,現在的家庭教育早已關注了孩子成長的幾乎全部細節,但多數家長都害怕孩子犯錯,所以都會對孩子進行很多的限制。因此,在談到家庭教育時,他強調要對孩子放手,讓孩子主動去探索,給孩子挑戰權威、主動創新的權利。

他說,我們要培養的不僅僅是孩子解決已有問題的能力,還有發現問題的能力,要努力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去探索。

段樹民院士:仰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10個字

段樹民,神經生物學家,促進了神經膠質細胞研究領域的發展。

“現在看我們的教育節奏,其實是缺乏通盤考慮的。小升初的壓力,導致很多孩子的小學階段學習非常緊張,但很多孩子也沒掌握自學的能力和方法,後面到了大學階段放鬆了,就很難通過主動學習,實現有效提升。”

對於兒童教育,段樹民曾發表這樣一番言論。他認為,目前的教育模式會導致孩子在大學前的十二年學習生涯中過度緊繃,只學會了機械式的學習,到了大學後就突然放飛了自我,很難再去持續學習。

而學習應該是一件持續終生的事情,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仰望星空,學會思考,變得更有深度,更加廣闊。

因此,段樹民建議,應該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讓他們全面發展,擁有仰望星空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