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發現」豐西孔廟與豐縣孔子後裔

趙莊鎮西約8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叫孔店的村落,村後一個遺棄多年狹小而雜草叢生的破院裡,臥著一通明代的石碑,碑文經歷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滄桑,至今文字清晰可辨。通過碑文和孔氏家譜文獻,我們才得知,這個遠離縣城的村子,曾經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孔廟,而且,這個村子裡的孔氏,來源於孔子後裔中的苗孔戶和店北戶。

豐西孔廟與豐縣孔子後裔

文圖、 許硯君

「豐縣發現」豐西孔廟與豐縣孔子後裔

(一)

“豐縣趙莊鎮發現明代孔廟記事石碑。”豐縣縣城的文廟,也稱孔廟,現存的文廟大殿是蘇北保存最為完好的始建於明代的建築。發現石碑的孔店村和單縣接壤,這個孔廟是怎麼回事?在王館長和時任豐縣縣委宣傳部孔濤副部長的引領下,我帶著驚奇和疑問,驅車前往採訪。

石碑長2.01米,厚0.15米,寬0.65,米,石碑正面上首單線陰刻雙龍戲珠紋,左右各有寬約6公分的淺浮雕瑞草圖,文字楷書。村民告訴我們,還有一塊殘碑被移到了村內,而殘碑正反兩額均刻有大字,正面為“聖府”,反面是“家庭”,另有小字。看過石碑後,心情異常激動,把石碑進行拓片後帶回整理,並借閱了2009年版《孔氏世家譜》,終於,豐縣西孔廟建築的原因和始末浮出水面,同時,也查清了豐縣孔姓雖然遷居豐縣有先後,但都是孔子直系後裔。

孔子的業績和名聲自不必說了,由於歷史上封建王朝統治者的需求,孔氏後裔也得到了其他家族難以可比的榮耀,縱觀歷史,唯一可以與孔氏家族媲美的,就是豐縣張道陵的後裔家族。讓我們看看孔子家族的繁衍史吧。

孔子世家譜記載,自孔子以下,八代單傳。從三十五代開始,因後世人數眾多,逐漸因居住地被劃分為十派。孔氏嫡孫則世代住在曲阜,外地子孫在四十二代以前,分為以上十派。在孔氏宗族史上,非聖裔的孔氏,希圖優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權,常常想方設法混入聖裔,引發多起偽孔冒宗現象。五代殘唐時期發生的“孔末之亂”就是最嚴重的一次。

五代時期,孔氏傳至第四十二代孔光嗣。孔府有個灑掃戶劉末,進府當差後僕隨主姓而姓孔,稱孔末。梁太祖乾化三年,孔末殺死孔光嗣,並想斬草除根,連同孔光嗣的獨生子孔仁玉一同殺死。孔仁玉恰好被母親帶回姥姥張家。孔末追殺至張姥姥家時,張姥姥有個年幼的兒子與孔仁玉年齡相仿,相貌相似。為保聖人獨苗,張媽媽含淚舍子,給自己的兒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

之後的故事宛如戲文:孔仁玉隱姓埋名,發憤讀書,金榜題名,被封太學士。他才將孔末亂孔之事奏明皇帝。孔末被誅,孔仁玉復任文宣公,被孔氏家族稱為“中興祖”。孔廟的崇聖祠裡至今還有中興祖孔仁玉的牌位。豐縣孔氏就是孔仁玉長子孔宜一脈相傳。

孔仁玉之後,孔氏家族的譜系便不按過去的十派劃分,而是開始以孔仁玉的子嗣繁衍形成家譜。它還導致了一個根深蒂固的習俗的形成,就是區分出內院孔和外院孔——前者指孔仁玉的後代,後者指孔末的後代,又被稱為“偽孔”。

孔子後裔的封號,一向是嚴格遵守宗法制度,以嫡長子承襲的。宋金時期,南北對峙,由於社會劇烈動盪,“衍聖公”出現了南宗與北宗。

北宋末年,女真族起兵南下,徽、欽二帝被俘,康王趙構“泥馬過江”,建立了南宋政權。孔子四十八代孫“衍聖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離曲阜去揚州陪祀,遷居衢州(今浙江衢州),形成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偽齊劉豫政權,劉豫為拉攏漢族士大夫階級,在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將孔端友之弟孔端操的二兒子孔璠,封為“衍聖公”,主持孔廟祭祀。偽齊政權滅亡後,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璠為“衍聖公”。這就是北宗。

南宋孔端友沒有兒子,用弟弟端操的四子孔玠為繼承人,其後子孫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都享有南宋的“衍聖公”封號。北宗孔璠是南宗孔玠的二哥,先後傳子孫孔拯、孔元紘、孔元措、孔之固等。到孔湞時,因孔湞是孔元措的侄子的小老婆所生,曾隨母親被大老婆趕走改嫁,長大後才被孔元措領會作繼承人。因此,被其它孔氏族人誹謗不是孔子的血緣後代,被免去“衍聖公”的封號。

蒙古佔領中原後,也需要孔子的思想籠絡人心,另封孔子的也是五十一代孫孔元用,襲封“衍聖公”;其後又以孔元用的兒子孔之全為“衍聖公”。當時,對峙的金、南宋、蒙古各有一個“衍聖公”。蒙古滅金後,取得了金代“衍聖公”,便仍以孔元措為襲封“衍聖公”,而改任孔之全為世襲曲阜縣尹。元滅宋後,又獲得了宋封的南宗“衍聖公”孔洙,元廷為了籠絡漢族士子,所以元世祖要封孔洙為“衍聖公”,但是孔洙卻讓位於居住在曲阜的孔子的後代,忽必烈曾稱讚他“寧違榮而不違親,真聖人之後也”,便改封他為國子監祭酒,免去“衍聖公”封號,結束了北宗、南宗並列的局面。

(二)

孔子後裔在明代分為60戶,孔氏後人自明朝初起開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頒佈的字取名,並區分家族內部輩份。

明建文二年,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以供取名。由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先後於明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亦用他行輩,排在“公”前。明崇禎元年,原行輩已經不夠用,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準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而據《闕里志》載,此十字行輩亦連同十個表字輩:“起鍾振體京,顯法澤羽瑞”。

孔子55代孫、明初曲阜知縣孔克伸“一詩做知縣”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而孔克伸,做知縣之前曾任豐縣儒學教諭。

孔克伸的高祖元用和曾祖之全皆襲封為衍聖公。孔克伸的墓表是原籍豐縣釣臺村的時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知制誥的許彬所撰寫,許彬這樣評價孔克伸:“公性純孝敏達,博學能文,尤善詩賦。勝國時以茂才薦授上黨儒學教諭,以師道自立人材,多所成就。再遷豐縣儒學教諭。蚤夜講明聖學,勤以率之,諸生樂為之受教,士風丕變。值元末,養親與家穰縣,君老扶以避難,流離中奉養備至。逮海宇稍平而穰縣君年齒已邁,足不能任,則肩負間關而歸,鄉黨莫不稱其純孝。”

洪武七年,曲阜知縣缺職,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孔子後裔中選“賢而有文”者充任。經保舉,豐縣儒學教諭孔克伸赴南京應試。朱元璋在奉天殿以蔣山(今鐘山)為題,命其當庭賦詩。須臾詩成,朱元璋朗誦數遍,甚為滿意,笑曰:“莫說你別具才調,只這首詩,也討個知縣做。”並贊之“真孔氏子孫也!”遂授知縣職。

孔克伸的弟弟孔克靜隨哥哥在豐縣任,後遂家焉。而石碑記載,洪武五年,孔克伸族兄弟孔克綱任豐縣教諭,其次子孔希杗隨任,與族叔克靜同家於豐西孔店。但《孔氏世家譜》載孔希杗為孔克靜次子,為明代曲阜孔子後裔60戶中的苗孔戶。孔克綱曾為尼山書院山長,為店北戶祖。孔克伸為苗孔、文獻、沂北三戶祖。後來孔克伸的裔孫中有一個叫孔尚聰的庠生也遷居住豐西孔店。無論如何,遷居到豐縣的孔氏其實是一家人。

(三)

繁衍發展數代之後,孔氏在豐縣已經成為名門望族,雖然縣城有孔廟,但那畢竟是縣府管轄,縣學管理,祭拜孔子有既定的日期和程序,於是,到了五十九代(遷豐第五代)孔彥彝時候,往返豐縣與曲阜,向當時的衍聖公和豐縣地方政府申請在孔店設立家廟,以便祭祀。成化二年建成,隆慶元年在廟內立碑刻寫家訓。嘉靖五年被黃水沖毀,天啟五年重修,崇禎二年九月完成,政府給予了建廟用地的執照。重修後的豐西孔廟佔地十餘母,大殿三間,東西有廊廡,前有山門,青磚碧瓦,巍峨壯觀,院牆內外植樹,鬱鬱蔥蔥,為當時豐西單東士子云集之地。從石碑記載的參與修廟的豐縣孔氏後裔情況來推斷當時孔氏已經是豐縣的文學大族,參與修建孔廟的69人,除去數名貢生之外,秀才就有21人。


「豐縣發現」豐西孔廟與豐縣孔子後裔

孔店文廟在十年浩劫中被拆毀,但是豐縣孔氏後裔漸漸以孔店為基礎,在全縣蔓延發展,至今已經繁衍二十餘世,數千之眾,人才濟濟,仍不失闕里家風也。

附:《孔族重修寓豐立廟碑記》

按我寓豐孔族原系至聖祖所傳,中興祖長子宜一派,世居魯邑。至皇明洪武五年有祖克綱任豐縣教諭,次子希杗隨任,洪兵阻,居於豐,遂家焉。又洪武七年,有祖克伸,亦任豐縣教諭,弟克靜隨任,及伸奉詔任曲阜令,靜遂與杗同家於豐焉。然家雖豐矣,假廟孝享之禮未嘗以豐而廢。往返闕里,歲苦跋涉,至成化二年,有祖彥彝請於公府家庭立廟封土,以便祭祀,至嘉靖五年,黃水動決,廟貌蕩沒幾盡。延至百年來未克修復,至天啟五年,有塾師甄龍光見明朝崇重聖門之典,念先聖宮牆淪毀之久,慨然倡議修廟,吾族翕然從之,協力經營,不逾載而廟貌重新。百年故墟復煥然於今日矣。

夫我孔族寓豐源流既一一有據,立廟於豐之始末又歷歷可紀。此皆我豐族之實錄,承前啟後之本源也,詎可不記焉而永其傳乎?闕里舉人宗生聞讜記。

崇禎庚午(1629)九月丙戍,儒學生員聞勉仝戶長弘勸等勒碑於廟。

圖文:許硯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