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投入少 增收效益高

再生稻,民间又称“怀胎草”。再生稻米很香很糯,营养价值丰富,还具有化积除湿、宽肠消胀等药用价值。

稻农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收获再生稻,全程农药化肥、零投入。蓄留再生稻,省工、省时,经济效益高。

再生稻:投入少 增收效益高

犍为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属于再生稻次适宜区,27个乡镇适宜蓄留再生稻。农业工作者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区域优势大力推广再生稻助农增收

经过几十年杂交稻品种选择、示范蓄留技术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应用,蓄留技术成熟。截至2017年,全县常年蓄留再生稻面积已达14万亩以上,有收面积稳定在6.7万亩以上,再生稻年产量可达到0.57万吨以上。

近年来,县农业局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提出大力发展再生稻、促进农民增收的思路:坚持以良种为中心,配套技术为重点,继续抓好犍(为)-罗(罗城镇)线、犍(为)-孝(孝姑镇)线两大片(带)12万亩再生稻的蓄留生产,主攻单产,提高品质。

该局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 “科技入户”,切实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层层落实技术宣传、培训、指导工作力度,提高农民发展蓄留再生稻水平,带动全县再生稻生产,促进全县平衡增产。

抓“龙头” 建机制 做大“再生稻事业”

县农业局“筑巢引凤”,引入社会资本-乐山惠田米业有限公司、四川犍为县鸿亨米业,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纽带,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结机制,推行定单蓄留、合同收购。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形成多形式利益共同体,确保小农户的利益。

再生稻:投入少 增收效益高

提档升值,拓展增收空间。犍为县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推进再生稻大米的精、深、新加工开发。犍为再生稻米粒细长偏小,色泽洁净鲜亮,腹白较小,具有胶稠度高,垩白米率低,直链淀粉(干基)和脂肪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的特点,米饭清香、洁白、油亮,饭粒结构紧密,软硬适中而略带粘性,口感细腻舒适,深受大众喜爱。

“龙头”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开发“金犍为再生稻”、“犍为再生稻”两个系列,提升经济效益。

2018年战绩:全县再生稻总产9520吨

科学引领,艰辛探索,犍为县“再生稻事业”结硕果。近日,国家统计局乐山调查队、市农业局、国家统计局犍为调查队、县统计局、及县农业局一行来到舞雩乡玉泉村再生稻种植区域实割测产。他们随机抽选田块,采取田间棋盘式5点测产,现场收割再生稻;根据测产公式现场除去水分含量、杂质、空秕,扣除边际效应问题,亩产量为203公斤。

再生稻:投入少 增收效益高

据2018年万亩再生稻示范片调查统计,亩平产量140公斤至200公斤,每公斤“定单”收购价3.6元至4.2元,亩增产值504元至840元。经精加工成大米后,市价每公斤销售价为20元。以出米率60%计,亩产再生稻大米84公斤至120公斤,亩增产值1680元至2400元。

初步统计,今年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可达6.8万亩,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9520吨,加工成再生稻大米5712吨,可增加产值11424万元,效益显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