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AI是否需要EQ

1、人工智能正在被強行納入以“智商”、“情商”為目標的歪路上

自提出“機器人”的概念後,這一怪物似乎在不斷擾亂人類的正常思維,隨之而後的許多哲學家也把持不住自己了,文學家由此創造了大量的科幻作品,而在阿爾法狗對李世石的連勝後,更是引發了許多人對人工智能的擔憂,以為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最終會超越人類甚至統治人類。

對此,當然也有很多比較理智的學者認為,這種憂慮完全沒有必要,因為這些機器人不過是被人創造的作品而已,他們不過是執行人類意志的工具,但這種反駁並沒有抓住實質要害,所以仍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對機器人的擔憂主要於他們忽視了作為地球生命的獨一無二特質——主體性,也不明白只有主體性才是智慧最核心的構成,正是基於主體性,生命體才成就了宇宙最高存在(迄今為止),而主體性是宇宙基於極為特殊的機理才能產生的,是無法為人工智能所合成和超越的(更不用說超越人類)。

正因如此,最低等的生物智慧也超過最複雜的人工智能。

智慧性存在是一個以主體性為主要特徵的綜合體,主體性功能是智慧最核心、最基本的特徵,主體性功能為零,那麼其他方面功能即便再高,乘以零還是等於零。

而判斷一個物種是否有主體性,關鍵要看其是否具備最基本的功能性和生存性等2個主體性功能,如果連這兩點最基本的因素都不具備,就可以判斷定其不具備主體性,更不容說是智慧存在,基於此,我們可以判斷機器人及其人工智能的智慧性狀。

在獲取能量的功能性方面,機器人完全依賴於人類,人類只要關掉能源供應,機器人就會立刻“死掉”,這一點連最低等的單細胞生物都遠遠不如;

在生存性方面,更是為機器人所不具備,因為他們不具備主體性,根本不會通過適應環境自行進行有利於自己刺激調節、安保調節、生長調節等方面的調節。

由此可判斷,機器人完全不可能具備主體性特徵,這使其必然根本無法具備與哪怕是最簡單生命體相提並論的智慧,即是說:

生命體和計算機人工智能完全屬於不同質料的不可等量齊觀的,前者要遠遠勝於後者。

另外,生物信號雖然也是基於能量子流形成,但其卻是在0.1V以下的生命真實信號,其指令程序是自然狀態下自發形成的主動程序;而人工智能運用的則是通過3-18V的工作電壓而形成的數字信號或模擬信號,其指令程序是人工涉及的被動程序,其運作完全是基於一種非常機械的邏輯程序運算。

二者具有根本性的本質區別,它們在感受性上與生命也有本質的不同,或者說機器人根本不具備感受性,更與人類概念思維完全兩碼事,根本不可能產生類似於人類的思維,更不會產生沉思、情緒、意志功能。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天,應該有了很大進步。

前段時間方興未艾的“人機大戰”棋類比賽,還有“寫稿機器人”、會翻跟頭的“Atlas機器人”等,似乎使人類看到了機器人智慧的旭光,但其所謂的學習、模擬、運棋,無非就是將棋譜數字化後,再通過指令程序進行的複製、儲存、對比、運算、加工、選擇而已,沒有任何主體性運作,更沒有任何概念性思考和創作,其對人類的戰勝無非是基於其遠超於人類的棋譜儲存能力和運算能力,而這卻完全是依靠人類所製造的計算機運作的結果,根本沒有任何人類智慧特徵。

2017年8月底,北京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但展覽會卻給我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一個個機器人依然是那樣的呆板和毫無生氣。

與此相比, “少女詩人”小冰似乎有了靈感,但仔細分析其所謂的“創作力和感染力”,與阿爾法狗沒有半點區別,不同的只是先把詩歌數字化儲存後,再通過指令程序進行文字組合、對比、選擇形成的,同樣沒有任何主體性運作,更沒有任何概念性思考和創作,但由於現代詩歌在文字表達上朦朧性、模糊性、自由性,以及人們較大的想象空間,故看起來似乎真有那麼一回事。不過,這些行為雖然看起來很搞笑,卻總有許多人卻非要把其想象為智慧的甚至是情感的,比如有人提出了人工智能三原則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創造的主體,須是兼具IQ與EQ的綜合體,而不能僅僅具有IQ。”


人類認知方式和視角對人類的認知水平產生很大的影響,站在發軔於西方的現代科學理論等這些相對過時的認知方式和角度審視這些問題,往往只會僅僅就某一方面進行單純的對比,結果自然會得出許多許多不合時宜的不合理奇談怪論,有人可能會以各種理由將“理解”、“感情”、“自我”、“抽象”等類人的機能強加到人工智能上,這明顯帶有牽強附會的成分,一個根本上不可能具備主體性的存在又怎麼可能具備人類的思維和情感等主體性機能?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AI)目前出現了方向性問題,錯誤在於某些AI的主流精英們將該行業強行納入以“智商”、“情商”為目標的邪路上。

就根本性而言,人工智能行業無非還是工業革命的延伸,他們的主要方向應該是自動化和計算機智能模擬,唯有如此才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強行歸併完全不能通合的“智商”、“情商”的做法,最終只能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