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AI是否需要EQ

1、人工智能正在被强行纳入以“智商”、“情商”为目标的歪路上

自提出“机器人”的概念后,这一怪物似乎在不断扰乱人类的正常思维,随之而后的许多哲学家也把持不住自己了,文学家由此创造了大量的科幻作品,而在阿尔法狗对李世石的连胜后,更是引发了许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忧,以为人工智能或机器人最终会超越人类甚至统治人类。

对此,当然也有很多比较理智的学者认为,这种忧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机器人不过是被人创造的作品而已,他们不过是执行人类意志的工具,但这种反驳并没有抓住实质要害,所以仍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对机器人的担忧主要于他们忽视了作为地球生命的独一无二特质——主体性,也不明白只有主体性才是智慧最核心的构成,正是基于主体性,生命体才成就了宇宙最高存在(迄今为止),而主体性是宇宙基于极为特殊的机理才能产生的,是无法为人工智能所合成和超越的(更不用说超越人类)。

正因如此,最低等的生物智慧也超过最复杂的人工智能。

智慧性存在是一个以主体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体,主体性功能是智慧最核心、最基本的特征,主体性功能为零,那么其他方面功能即便再高,乘以零还是等于零。

而判断一个物种是否有主体性,关键要看其是否具备最基本的功能性和生存性等2个主体性功能,如果连这两点最基本的因素都不具备,就可以判断定其不具备主体性,更不容说是智慧存在,基于此,我们可以判断机器人及其人工智能的智慧性状。

在获取能量的功能性方面,机器人完全依赖于人类,人类只要关掉能源供应,机器人就会立刻“死掉”,这一点连最低等的单细胞生物都远远不如;

在生存性方面,更是为机器人所不具备,因为他们不具备主体性,根本不会通过适应环境自行进行有利于自己刺激调节、安保调节、生长调节等方面的调节。

由此可判断,机器人完全不可能具备主体性特征,这使其必然根本无法具备与哪怕是最简单生命体相提并论的智慧,即是说:

生命体和计算机人工智能完全属于不同质料的不可等量齐观的,前者要远远胜于后者。

另外,生物信号虽然也是基于能量子流形成,但其却是在0.1V以下的生命真实信号,其指令程序是自然状态下自发形成的主动程序;而人工智能运用的则是通过3-18V的工作电压而形成的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其指令程序是人工涉及的被动程序,其运作完全是基于一种非常机械的逻辑程序运算。

二者具有根本性的本质区别,它们在感受性上与生命也有本质的不同,或者说机器人根本不具备感受性,更与人类概念思维完全两码事,根本不可能产生类似于人类的思维,更不会产生沉思、情绪、意志功能。


人工智能发展至今天,应该有了很大进步。

前段时间方兴未艾的“人机大战”棋类比赛,还有“写稿机器人”、会翻跟头的“Atlas机器人”等,似乎使人类看到了机器人智慧的旭光,但其所谓的学习、模拟、运棋,无非就是将棋谱数字化后,再通过指令程序进行的复制、储存、对比、运算、加工、选择而已,没有任何主体性运作,更没有任何概念性思考和创作,其对人类的战胜无非是基于其远超于人类的棋谱储存能力和运算能力,而这却完全是依靠人类所制造的计算机运作的结果,根本没有任何人类智慧特征。

2017年8月底,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但展览会却给我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一个个机器人依然是那样的呆板和毫无生气。

与此相比, “少女诗人”小冰似乎有了灵感,但仔细分析其所谓的“创作力和感染力”,与阿尔法狗没有半点区别,不同的只是先把诗歌数字化储存后,再通过指令程序进行文字组合、对比、选择形成的,同样没有任何主体性运作,更没有任何概念性思考和创作,但由于现代诗歌在文字表达上朦胧性、模糊性、自由性,以及人们较大的想象空间,故看起来似乎真有那么一回事。不过,这些行为虽然看起来很搞笑,却总有许多人却非要把其想象为智慧的甚至是情感的,比如有人提出了人工智能三原则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创造的主体,须是兼具IQ与EQ的综合体,而不能仅仅具有IQ。”


人类认知方式和视角对人类的认知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站在发轫于西方的现代科学理论等这些相对过时的认知方式和角度审视这些问题,往往只会仅仅就某一方面进行单纯的对比,结果自然会得出许多许多不合时宜的不合理奇谈怪论,有人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将“理解”、“感情”、“自我”、“抽象”等类人的机能强加到人工智能上,这明显带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一个根本上不可能具备主体性的存在又怎么可能具备人类的思维和情感等主体性机能?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AI)目前出现了方向性问题,错误在于某些AI的主流精英们将该行业强行纳入以“智商”、“情商”为目标的邪路上。

就根本性而言,人工智能行业无非还是工业革命的延伸,他们的主要方向应该是自动化和计算机智能模拟,唯有如此才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强行归并完全不能通合的“智商”、“情商”的做法,最终只能适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