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2018可以说是人设崩塌之年。

从小燕子到金锁再到波叔,如今连周迅也摇摇欲坠。

有人说她该成为更伟大的演员,可很多时候她是被浪费的。

周迅还能找到属于她的角色吗?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文|大齿膏

作者简介:Diva爱好者,电影学硕士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前晚,王菲和周迅罕见地在《幻乐之城》同框了。俩人一个说“我就是喜欢看她的戏”,一个说“她就是我的偶像”,一派融洽祥和。

除了“李亚鹏的前任”这个八卦要点,她们最大的共同在业务能力上,一个是歌艺,一个是演技,都经常被人贴上“灵气”、“天才”的标签。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周迅和王菲世纪同框

这种“懒惰的新闻体”看似美好,实则在暗暗抹消她们的努力,也会让她们在能力下滑时遭受更多的质疑。

业荒于嬉的王菲已经被太多人感叹“传奇不再”,而只把《如懿传》演到差强人意的周迅,如今也正遭遇滑坡危机。

01

“今日周迅秀”

搞艺术的人最怕的,不是重复过去的自己,而是模仿过去的自己

《如懿传》刚开播时口碑沉底,周迅作为主演惨遭轰击,什么“脸僵”、“木讷”、“少女感不再”,几乎是一面倒的质疑。等剧集推进到适龄阶段,周迅秀出复杂的表演层次之后,各路人马又开始摇旗呐喊,说她“灵气”、说她“高级”。

事实上,光从周迅的表演来看,前面没那么差,后面也没那么好,它们都有着相同的本质——现在的周迅对于过往周迅的“模仿秀”

前几集是模仿以前的自己演天真少女,那种一手托腮唇尾带笑、眼神扑闪望着你仿佛望着全世界的模样,从“太平公主”开始大概能数出十个影子;后面是模仿以前的自己去演“不动声色地复杂”,在瞪大双眼中堆叠情绪,在面无表情下暗潮汹涌,甚至那蓄一颗泪珠将落未落的我见犹怜,在《如果·爱》甚至《风月》里头已经演得很透彻了。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如今“少女感”的周迅是对自己曾经的重复

人们对这前后的差别待遇,归根结底在于“身体”,即外在的体态和面貌,但是透过这层身体往里瞧去,能发现一种源自内在的疲态。周迅以往浑然统一摄人心魄的神采、扑面而来的张力,在这种疲态中淡褪了。

这场模仿秀还不是从《如懿传》开始的。去年,周迅与许鞍华珠联璧合的《明月几时有》,也大跌眼镜地呈上一个身中“化骨绵掌”的周迅。整部戏仿佛是“周迅式细节大展演”,它们偏倚地奏效,却无比的温吞。

周迅常说自己演戏是“凭感觉”。在她主导的节目《表演者言》中,她就极少谈论具体的方法,而是自陈如何感受角色、“沉浸式”地贴近角色。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对于表演讲究务实体验的周迅

归根结底,周迅演戏属于“体验派”,更多依靠的,也是“艺术直觉”。她天生就有那根弦儿,能同“表演直觉”无缝对接。而且,她的这种直觉是抒情性的,四两拨千斤,不使多大劲儿就足以撬动观者的情感共鸣。

毫无疑问,这是难得的天赋。但当这种天赋不断被询唤,像金属疲劳一般用到钝感,周迅的“直觉通道”也越走越窄。

黄磊曾说,周迅是他见过最有天赋的演员,但二十多年过去,她依旧用直愣愣的眼神、挂着泪珠,哀怨凄婉地感染人。黄磊说:“她其实有特别大的空间,却被各种角色锁在里面了。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这么多年了,一说起周迅的演技,大众夸的还是“天赋”,

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02

天真无邪,和为情所困

在大众眼中,周迅最擅长两类角色:“天真无邪”、和“为情所困”,或者因天真无邪而为情所困。

人们念念不忘《大明宫词》里灵韵四射的小太平,她烂漫的笑脸和不加修饰的眼泪。人们也反复追想《苏州河》中沉湎于爱情神话的美美,和以生命定义深情的牡丹。

这个世纪的头几年,周迅接演了大量的这类角色,从《像雾像雨又像风》到《恋爱中的宝贝》,从《橘子红了》到《烟雨红颜》,大抵跳不出这两个类型的窠臼。但周迅就是有那个本事,把她们演得各有侧重、层次分明。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像雾像雨又像风》灵动可爱的周迅

最令人难忘是陈果的《香港有个荷里活》,周迅是从内地过去香港的妓女,她把卖身演得像探险、把赤裸的勾引演得像作乐的游戏。她坦荡的眼眸中,透出一种“污水洗尘”的纯真。这个角色,让周迅第一次提名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这两类角色的成功,既是她的光华、也是她的桎梏。表演层面的钝感,演员层面的定型,势必迫令她寻求突破。

《如果·爱》里,她就出演了角色“孙纳”的一体两面,但是很明显,冷酷世故的孙纳远不如天真逸想的孙纳游刃有余。

在周迅的影迷心中,她的突破之作是《李米的猜想》——尽管那也是个为情所困的角色。但是,她在片中的演技高光不是在街上追着邓超哭诉,也不是在天桥上对着镜头独白,而是被劫持后在加油站求救。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李米的猜想》周迅展现了优秀的表演层次和水平

那场戏中,周迅极其精细地演出了角色的无助和逞强、恐惧和勇气,当她憋着泪水、肩部发抖地在车身写下三个血字,然后目不斜视地把车开走时,相信没有人不为之紧张和动容。

周迅真正意义上的表演突破,其实是《风声》里头的顾晓梦。这个角色超出了周迅以往的“舒适区”,看似娇蛮天真,实则隐忍决绝,蓄积胸臆的“大义”,让她最终的刚烈求死显得无比震撼。

《风声》非常成功,不止是表演上的,更是商业上的。这部电影,加上头一年出演的《画皮》,让周迅正式成为一线票房红星,此后的接片基本都是市场导向的大制作,角色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风声》让周迅在演技和商业上走上了高峰,却极为短暂

《风声》带来的成功突破,似乎就这么戛然而止。

03

被浪费的真诚

周迅很多时候是被浪费的。

中国电影市场大崛起以来,她出演了非常多世俗意义上的“烂片”,但大众很少对她的演技提出苛责,更多的,是可惜。

因为在那么多糟烂的成品和单薄的剧情中,周迅依旧演得无比投入和真诚。

周迅的真诚,有时是很惨烈的。她掏心掏肺一般,笑是真的笑、哭是真的哭,演起戏来“血糊糊”的,一往无前,无所顾虑。

正因如此,浪费周迅的还不止是商业片,在很多虚情假意的所谓“文艺片”里,她也是被浪费的那一个——包括让她封后金像、金马奖的《如果·爱》。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周迅充满感情的演技在这样虚假的影片中意外令人感动

《如果·爱》是一部无比机巧的虚伪之作,陈可辛像个生意人,精心算计着爱情的朦胧,以文艺腔、歌舞剧和零落优美的镜头,囫囵掉角色坚实的动机。

但周迅的表演却无比真诚和饱满,甚至真诚得不合时宜、饱满得像是空中楼阁。当她在片尾念出那段原本矫揉造作的独白时,却带给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超出了电影文本的感动。她的表演仿佛探出了银幕,成为直接作用于情感的诗性瞬间。

只是这种血肉翻涌、抛洒身心的真诚,需要澎湃的激情来支撑。周迅一直以来的“消耗式”演出,让这种激情有时不那么可持续,她如今表演上的疲垮,或许也同这种激情的流失有关

04

“她本该是更伟大的演员的一生”

周迅从出道开始就是被称颂的,无论是陈凯歌、李少红,还是陈可辛、冯小刚,几乎每一个合作过的导演都对她赞叹不已,说她是天才、有异禀。

可吊诡的是,她演了这么多年戏,从来没有一部像章子怡的《一代宗师》、或是舒淇的《最好的时光》那样分量扛鼎的代表作——哪怕她的表演能力一点都不输后两者。

她合作的大导演其实也不多,陈凯歌把她夸上了天,也不过叫她在《风月》和《荆轲刺秦王》里演了两个小配角;冯小刚说她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还“没人配当第二”,也只是叫她去《夜宴》里给章子怡配戏;观众们呼声强烈地想看王家卫找她演戏,最终沦为自娱自乐的舍间声响。

这形成了一个莫名的困局。并且,这个困局不止是外力造就,也与周迅本人的诉求有关。

被浪费的周迅的半生

周迅虽与多个名导合作,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代表作”

黄磊说她“本该是更伟大的演员的一生”,曹保平建议她没有好的角色可以自己去孵化,因为她有那个资源和实力。然而,周迅自己却没有选择往那个方向去走,甚至都没有往那个方向去想。

周迅接受采访时说,接那些所谓“烂片”,有时是为了帮朋友站台,有时是“价值观好”。也就是说,在她看来,具备了这两个前置条件后,好的人物、好的故事,发挥空间、演技突破,统统不那么重要。

没有好导演和好作品的打磨,也没有自发的勇进之心,周迅表演状态最好的几年,就那样虚掷了。

如今,周迅真正走到了疲惫的“表演瓶颈期”,她的艺术光芒不再那么耀眼。但是,就像许多歌坛diva们经历“倒嗓”之后,转换发声方法反而更上层楼那样,周迅能否在表演的根源上下功夫,破而后立?还未可知。

世界上会不会有一个真正配得上她、乃至非她不可的角色?周迅在等,观众也在等。

人生还长,我们还等得起,但时间毕竟不早了。

-End-

祝大家节日最后一天快乐~~

▼艺绽热门阅读文章▼

本期监制:周南焱

新媒制作人员:关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