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曲折前进:中美建交后美国操弄台海问题的演进过程

近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就美国政府对中国问题发表了长篇演讲。

这其中,针对台湾彭斯无端指责,大泼污水称“中国自去年开始,说服三个拉丁美洲国家与其断交,严重损害了台湾海峡的稳定和利益”。

基于此,彭斯强调美国重申支持“一个中国”立场,但是“台湾对民主的向往为所有华人指出了一条更好地路”。

观察|曲折前进:中美建交后美国操弄台海问题的演进过程

如此捕风捉影且无中生有的无端指责,自然引发了国内媒体的反弹。外交部女发言人华春莹更是言辞犀利地重申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基本立场,而且霸气回应“美方根本没有资格对有关国家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同中方发展关系说三道四”,可见中国遏制“台独”势力的决心。

中美建交已近半个世纪,但美国屡屡在台湾问题上操弄议题,妄图通过挑起台海争端阻碍中国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之路。正因如此,台海问题便成为了悬而未决的“烫手山芋”。


尼克松时期:短暂的蜜月期


毫无疑问,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国际势力无权干涉。但是,由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陷入内战,美国趁虚而入主动介入扶持蒋介石,还于1954年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才让台湾问题真正浮出水面,并成为50、60年代中美对抗中的主要症结所在。

美苏冷战和军备争霸消耗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国力,恰逢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则打算趁此机会与中国建立外交联系。尼克松执政期间,曾派基辛格于1971年、1972年数次秘密访华,而台湾问题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在基辛格在与周恩来的第一次会谈中,基辛格便代表美方做出承诺,称“美国政府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解决方案”。第二次访华时,基辛格又再次强调,美国不支持、不鼓励台湾“独立”运动,而且信誓旦旦承诺,“美方保证制止这种活动”。

有了如此承诺,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也就水到渠成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确定了对台问题的“五项原则”,即一个中国、反对台独、阻止日本干涉台湾、和平解决、反对“反攻大陆”。此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支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观察|曲折前进:中美建交后美国操弄台海问题的演进过程

尼克松访华

可是,看似严丝合缝的表达,实际上却留有漏洞,其中“对台军售”便是最大的问题。不过,国家利益至上,中美建交在当时看来绝对利大于弊,而台湾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正因如此,此后中美经过艰难谈判,签署了《八·一七公报》,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做出三项承诺“不超过”、“逐步减少”、“最后解决”。该公报达成后,台湾问题在近十年中不再处于中美关系的显要地位,而两国各个方面的关系,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的交往大大发展起来,强化了两国的友好合作。


克林顿时期:忽热忽冷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导致美国的焦点从对抗苏联转向了遏制中国崛起。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经过了“解严”运动,建立起多党制、言论自由、直选“立法委员”等多项制度,符合了美国预期,导致美国议会中的亲台势力得到增强,致使台湾问题又从幕后走到了前台。

克林顿任内,台湾问题之所以成为焦点,主要有三个事件:

一是1994年对台政策审议。当年克林顿政府对美台“非官方关系”进行了修改,将“台湾驻美代表处”由原来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允许经济和技术层面的高官互访(但要个案审批),与台湾建立副内阁级的经济对话;允许台湾领导人在出访途中在美过境;鼓励在国际组织中“让台湾的声音能被听到”。

二是给李登辉发放访美签证。1995年克林顿政府允许台湾领导人李登辉“以私人身份”参加康奈尔大学校友会活动。此举冲击了“一个中国”的底线,而且李登辉在校友会上的讲话完全突破了台湾方面承诺的“仅仅是校园生活的回忆及关于台湾的经济改革”的内容,而是充满了高度政治性和挑衅性,让美方感到骑虎难下,美台之间从此渐行渐远。

三是炒作《加强台湾安全法案》。尽管克林顿及其幕僚一再强调该法案有着潜在的反作用,但美国国会中的亲台势力却频频炒作,要求加强美台之间的军事联系,提升对台军售水平。此举让中国感到愤怒,认为美国撕毁了此前《八·一七公报》关于减少武器售卖的承诺。尽管该法案后来不了了之,但中美关系却迅速转冷。

观察|曲折前进:中美建交后美国操弄台海问题的演进过程


布什时期:侧边敲打“台独”势力


布什上任之初,提出了所谓ABC(Anything but Clinton)政策,显得格外亲台,甚至一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遭到攻击,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在历任总统刻意模糊台湾关系的传统之下,这样的发言显得极为出格。

不仅如此,2001年4月,布什政府宣布了售台武器大单也引发了中国的强烈谴责,而在布什的授意之下,台湾“防务部门”的部分高官还频繁访问美国,甚至一反常例突破国务院的规定进入五角大楼,被美国智库视为“挑战中国”。

布什任内,恰逢陈水扁大搞“渐进式台独”,而美国也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直到陈水扁在2002年8月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演讲中公然宣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跟对岸中国‘一边一国’”,导致美国无法再坐视不管,美国国安会、国务院接连批驳,敲打台湾要“安分守己”。

2003年12月,在与来访的温家宝总理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布什表示美国的政策是反对台海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并直言不讳地批评陈水扁说:“台湾领导人的言行表明,他可能做出决定单方面改变现状,对此我们是反对的。”

从此,布什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做出了转向,国务卿赖斯、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等高官均对陈水扁发出批评,被社论视为“自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还没有一届美国政府这样公开、直白、严厉地批评台湾领导人”。

在该时期,中美两国在反对“法理台独”方面取得了共识,也迎来了建交以来最长的稳定时期,也在此基础上针对朝核问题、反恐合作、经贸关系展开了广泛合作,维护了共同利益。


奥巴马时期:良性和平发展


奥巴马执政时期,恰逢岛内执政党“绿地变蓝田”。对于承诺“不统、不独、不武”的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美方稍感宽心。美国称,欢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在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发表的两份《中美联合声明》中一再进行相关表述,并尽可能做到了承诺内容。

观察|曲折前进:中美建交后美国操弄台海问题的演进过程

不过,对于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奥巴马而言,过于良性互动、和平发展的海峡两岸不利于美国对霸权的把控,因此其频频在两岸关系上挑唆,要求台湾将“和平统一”暂时搁置,只发展经济,避谈政治。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也不忘从台湾这个“冤大头”口袋中赚钱,要求台湾将防务费用提高至3%,也积极向台湾出售军售武器,但却明白台湾问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基本没有突破“一个中国”的底线。


特朗普时期:不按常理出牌


特朗普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但绝非聪明的政客。因此,特朗普只知道如何攫取最大的短期利益(虽然深层次的长期利益可能一塌糊涂),故而其对台湾问题也是“想一出唱一出”。

在竞选期间,台湾问题基本没有成为特朗普选战的重点,但在2016年的《共和党竞选纲领》中却一反常态,还大放厥词称“台湾问题必须以台湾人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和平解决,如果中国政府违反这一原则,美国就要去保卫台湾。”

观察|曲折前进:中美建交后美国操弄台海问题的演进过程

对于特朗普,无论是中方还是美方,均有点“猜不透”。他在当选以后违反常例与蔡英文通电话,接受蔡英文的祝贺;在《2018财年国防部授权法》中包含了邀请台湾参与“红旗”军演、“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行性”等有关涉台条款。

2018年3月中旬,特朗普又签署了《与台湾交往法》,取消了美台之间官员互访的限制。就连“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乔迁新址,美国也派遣了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如此高规格的官员出席新馆落成典礼,被视为是“为台湾打气”。

种种迹象表明,特朗普政府不再将台湾作为一时一事的筹码,而是要全面升级对台关系,将台湾问题作为中美两国间长期博弈的一个重要场域。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磕磕绊绊,但总体而言是在曲折中前行。未来,台湾问题如何解决、怎样解决,靠的不是美国,而是靠两岸人民同心协力,迎接和平统一。


指尖传递温暖力量,阳光照进网络空间。转载请注明来源:头条号@指尖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