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及其「朋友圈」—《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評介

翁同龢及其“朋友圈”—《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評介

《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皇皇近八十萬言,由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謝俊美教授撰著。謝教授浸淫“翁同龢研究”數十年,主編的《翁同龢集》《翁同龢年譜長編》俱是卷帙浩繁,可謂“翁學”領軍。蒐羅翁氏資料,足跡遍京、滬、寧、蘇、常,並專程在美、日查找翻尋,並獲得翁氏族裔保存的數十萬字資料。又閱歷晚清數百人傳記、日記、函札、年譜、神道碑銘等。所以,謝教授對翁同龢其人其事可謂爛熟。

翁同龢及其“朋友圈”—《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評介

一部《翁同龢日記》,所見人名幾達萬餘,且翁同龢常伴帝、後、王大臣,所交友朋同僚,或是朝局要人,或是言論鉅子,鴻儒高朋,絕無白丁。日記中每字每句都可視為史料或史料線索,都堪琢磨冥思。而謝教授新著,文字通俗可讀,框架清晰,人物序列嚴謹。書中以翁同龢履歷為經,以翁氏之人際關係為緯,鋪陳羅列,不惟編織出翁同龢等晚清士大夫的眾生相,也側描出清末紛繁複雜的政局世相。是故《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是作者繼《翁同龢傳》後又一翁同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於戊戌維新一百二十週年之際付梓出版,意義斐然。

翁同龢出身簪纓世家,少年早達,狀元及第,清貴無雙。身膺同光兩朝帝師,所謂“天子門生,門生天子”,榮寵煊赫莫過於此。光緒帝親政前,即授軍機大臣,雖於甲申易樞時與王大臣等同罷,但仍領上書房兼任總理衙門大臣。同光之際的京師仕路以“帝師、王佐、鬼使、神差”為升途較捷、得亦較難之“美授”,翁同龢則既是帝師,又管神差。光緒帝親政後,仍兼上書房,並簡任帝側;入樞機,再掌戶部,深得太后賞識,更有皇帝倚重。權勢燻灼,以致李提摩太當年見李鴻章的時候,李對以微詞,說那翁師傅才是大清國真正的實權人物。而戊戌維新甫一開始,即奉旨開缺;緊接一場政變,更是萬劫不復。晚境濩落失意,直至淒涼蓋棺。

而戊戌政變後逃亡去國的康梁一系以悲情敘百日維新,必定是以充沛的忠憤慷慨高擎三面“旗幟”——翁同龢之黜革、光緒帝之衣帶詔與六君子之喋血。1904年,流亡到瑞典的康有為聞翁同龢身歿而大震悼,遂連賦哀詞十四章,前序謂“翁公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關係至重”。不但塑造出一個是三朝元老、兩代帝師、樞機重臣、帝黨護法、清流領袖、維新先鋒的聖人般的翁師傅,還描畫了一位不計身家性命勇御外侮、憂國憂民、一腔赤誠、保駕救主、試圖力挽朝局而功虧一簣的末路老英雄形象。相對則有慈禧、榮祿、袁世凱、李蓮英等一眾守舊顢頇、陰毒嗜血的後黨人魔。對翁同龢,康梁等留下的文字率多表彰頌揚,以志舊恩不忘;文辭望之固然感激涕零,但又透出私交絕少的生分,且對翁同龢一生事功也無何深刻體會與情懷,反是在梁任公追論李鴻章的文字裡竟頗發見其與承接曾國藩事功衣缽的李文忠竟是同氣連枝心意相通。

後來,康梁話語開始褪色,翁同龢另一面向在朝堂實錄及各種時人時論的筆記掌故里如水落石現,竟也呈現出政客難免的弄權使詐,伴君者必有的曲意柔媚和那個時代士大夫常見的固執短視。尤其是翁同龢本人日記、手札尺牘的次第印行,即使是他的門生張元濟等也不能苟同其昧於西法、不明時代與世界大勢的言論,將翁同龢同治三年、光緒二年及光緒七年的數日日記貼白刪掩,以為賢者諱。再後來的當代人,則以更具感染力的影視形式刻意建構李鴻章嘔心瀝血、公忠體國、忍辱負重、銳意進取,以弱勢縱橫列強之間,扶清廷、民族於傾圮的偉人形象。劇中翁同龢又成了反面形象,因循遲鈍,卡扣軍費,以主戰搏名攬權而空言誤國,藉維新之名行結黨營私之實,是個只會窩裡橫下絆子的偽君子、陰謀家。

前翁聖賢先知,後翁愚昧小人,兩種形象畢竟如水火,絕非各開五五雜糅之就可能說得清楚。翁被描摹成如此截然相反的兩種形象,實在是各自裹挾於改良正確論與現代化進步論的兩種宏大敘事中而全失本相。戊戌的驟然維新與政變旋起,至今兩甲子矣,翁同龢先被看做後黨迫害帝黨之犧牲者,後又被塑造為是維新導師和康梁引介者,逐漸此說為學界普遍接受,演繹為新舊消長之際,頑固派迫害維新派之實例。而學界中清醒者,早如金梁,複次如蕭公權等,竟也確實指其思想向不慕西趨新,其主導維新甚至只為挾持光緒,甚至不惜排擠李鴻章、張之洞,甚至不惜得罪恭王直至得罪慈禧。

今之學者或能切中肯綮解釋甲午乙未到戊戌之間帝后恩怨與新舊之爭,即:母子不合使當國三十年的西太后與親政五年的光緒帝已各自形成了兩種強弱不同的君權,而站隊變法維新的一眾清流人物因變法維新而捲入深宮恩怨,則清流領袖之翁同龢於此處境中,無論其一心調和兩宮還是一心輔佐皇帝,都會因為變法維新捲入這兩種君權之爭,是故“(康梁等)以新舊之爭解釋母子之爭,而西太后總以母子之爭解釋新舊之爭”。

實言之,晚清史上多有其本身之史料宏富,力難窮盡,而對其之理解與釋論亦難以窮盡的人物。遠看模糊,近看彌散,觸手瑣碎。無在不是史料,卻礙難拼出一個確然而是的形象。

馬克思所謂“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此言或於中國歷史人物猶然,謝俊美教授或深味於此。史筆書人,不宜予主角以光環,也不宜有成見。那麼,不妨找出他的“朋友圈”,或可在親疏真偽裡窺見真的歷史。

原標題:“複雜”的翁同龢及其“朋友圈”——《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評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