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氳水鄉皆梅影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江東梅影」

  走進木蘭溪畔1300多年的古村落江東,你可以找到那座安放民間1200多年的皇家宮殿式浦口宮,聽村民講述大唐梅妃的故事,守望“莆仙戲神”的匠心。你還可以徜徉木蘭溪畔,感受“寧海初日”的噴薄,回味抗倭英雄的豪邁。江東處處有梅影,嗅著歲月的氣息,享受一段耽美靜謐的時光。如今,村裡河道正在進行全面改造。在擘畫的水鄉藍圖中,將打造一條紅磚紅瓦“妃子脊頭”的唐街,突出梅妃文化,挖掘抗倭故事,再現江南水鄉。

氤氳水鄉皆梅影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江東梅影”

福建第一位女詩人

  近日,記者來到黃石鎮江東村,彷彿走進一段江南水鄉的舊時光。穿行村莊,不時可見一些古寺廟、古民祠,也能看見縱橫交錯的河溝,天際間的一線陽光灑在溪面,星星點點。沿著青苔石階,踱步河溝石橋,指尖拂過清涼的溪水,劃過橋上的石板,面對這千畝水域、十里水鄉,想象曾經也有那麼一個古人,或是文人騷客,或是浣紗女子,與你一樣觸碰過這裡,這般溫柔,這般寧靜。

氤氳水鄉皆梅影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江東梅影”

  村口立著一塊大青石,上面寫著“江東梅影”。石頭後面是一片水塘,當地人稱“南塘”。南塘上面建著一座“梅亭”,遠遠望去氣勢恢宏。由於村裡正對河道進行整治改造,南塘中的水沒有以往來得充沛。駐足南塘畔,只見幾隻白鷺停在水中央,時而低頭弄羽,時而撲騰雙翅,潔白靈動的身影,與不遠處的白鷺石雕相映成趣。記者看到,梅亭大門兩側刻有“南塘明月寧海朝陽十里水鄉皆為本,浦口鐘靈江東毓秀千秋人物盡風流”,亭中還有清狀元趙以炯、榜眼何冠英、監察御史江春霖等名人書聯。亭臺樓閣飛簷翹角,登上三層高遠眺,十里水鄉盡收眼底。

  “這附近是當年戚繼光抗倭古戰場,為紀念他們的英雄事蹟,便以戚繼光的號‘南塘’取名。”土生土長於江東村的70歲老人江文潤說,南塘方圓百畝,澄碧如玉,水上的梅亭是為了紀念梅妃江采蘋而建。相傳江采蘋才貌雙全,原來是村裡的一位牧鵝姑娘。當地臨溪有個叫“鵝脰”的狹長土墩,就是當年她放鵝的地方。開元年間江采蘋被選入宮中為妃,因生性喜梅之高潔,居處周圍遍植梅花,唐玄宗叫她梅妃。

氤氳水鄉皆梅影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江東梅影”

  和江文潤一樣,當地村民熟知梅妃的高風亮節並引以為豪,稱其為“祖姑皇妃”。江文潤介紹,後來玄宗寵幸楊玉環,梅妃獨居冷宮,寫下《樓東賦》《一斛珠》等膾炙人口的詩文,是福建第一位女詩人。德國大文豪歌德看到梅妃催人淚下的宮怨詩,頗為感慨,將《一斛珠》譯為德文發表,這也是中國古詩最早譯為德文的一首。

閩東南僅有的皇宮建築

  在寧海橋東畔,兩塊天然巨石上書“梅妃故里”“壺蘭梅魂”八個大字。巨石前方立著一尊白色雕像,經歷潮水的侵襲和歲月的洗禮,身著披風、手捧梅花的梅妃形象依舊威儀、端莊,深情凝望著寧海古橋的方向。溪風拂過,似在訴說一千多年前的故事。

  千年的時光沉澱,留下獨特的人文韻味。記者走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浦口宮,仿似看到一座縮小版的皇宮殿。建築古樸大方,門前抱鼓石上雙龍戲珠和鳳穿牡丹浮雕活靈活現。沿著門口三級半的獨特臺階前行,依次可見照牆、門樓、拜亭、廓房、正殿等。拜亭與主殿前簷連為一體,主殿為單簷歇山頂帶兩坡,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大門上高懸著一塊九龍八鳳御賜“浦口宮”直匾,門樓兩邊抬梁精刻著“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八個大字楷書。歎為觀止的是,拜亭、大門額上採用榫卯技術,以斗拱層迭鋪作,相連的兩個構件上不用一根釘子,通過凹凸結合而成。“由100根木石柱抬梁穿鬥混合支撐,結構對稱,受力平衡,頗有特色,郭沫若稱之為百柱獨特建築。”江東村原支部書記吳鴻棋介紹。

氤氳水鄉皆梅影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江東梅影”

  記者注意到,宮內所有柱礎、護欄雕刻精細,尤其是神龕護棚鏤空的金漆木雕,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堪稱莆田金漆雕刻的代表作。東西廓門上有清代名家精繪的莆田二十四景水墨畫,宮殿左側牆壁上存有清嘉慶《重修浦口宮記》等石碑。在大門正對面的文化牆上,還鑲有清代書法大師伊秉綬題寫的“貞烈垂芳”、現代大文豪郭沫若題寫的“梅妃生裡”等碑刻。“這是為紀念梅妃春秋二祭而建的,被譽為‘莆陽第一宮’,是閩東南僅有的皇宮建築。”吳鴻棋說,浦口宮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始建於唐至德元年,宋、明、清先後多次重修。內供奉著梅妃、江國舅、吳興等塑像,它是研究梅妃及安史之亂的實物資料,也是研究明清閩東南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和莆仙戲起源的實物依據。

  “浦口宮蘊含著獨特的民風民俗,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都會舉行春祭儀式。”江東村黨支部書記鄭光亮告訴記者,春祭內容包含“初三清晨大吹大鼓打通”等,寓意祈求全年風調雨順,這也是全國最早的元宵活動。1997年,江東村被評為“中國著名風景名勝旅遊景區”,每年有不少臺灣同胞慕名朝覲,成為對臺文化交流的重點單位。

“飛雲”戲神第一廟

  在浦口宮右邊,配套建有一座飛雲廟。坐北朝南,為單進廊院式結構,由前殿、天井、正殿組成。正殿面闊3間,進深二柱,懸山頂抬梁土木結構。“飛雲廟創建於唐代,後經歷代重修,至今仍保持著清代嘉慶年間重修的明清宮宇重雕風格,並獲批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江東村文史頗有研究的荔城區人大常委會科教文衛委原主任江國興介紹,雷海青是唐朝著名樂師、琵琶高手。由於梅妃才藝精湛,唐玄宗稱是故鄉靈氣所鍾,因此特賜皇宮內的“梨園”一班給莆田,這也是南戲活化石莆仙戲的前身。後人為了緬懷梅妃和雷海青對莆仙戲來源的貢獻,特修此廟加以紀念。根據記載,飛雲廟始建時間之早,遠在其他戲神廟之前,所以被稱為莆仙戲的“戲神第一廟”。為了緬懷雷海青對莆仙戲的貢獻,梅妃家鄉的人們建飛雲廟紀念,廟內還保留著一方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修廟宇的殘碑。

氤氳水鄉皆梅影 探訪新莆田二十四景之“江東梅影”

  “一直以來,飛雲廟還有著特殊的教化功能。”江國興說,江東村村民從小耳濡目染莆仙戲藝術,歷代都有民間劇團,傳承和發揚莆仙戲。著名編劇祁宗燈正是江東人,其創作改編的莆仙戲劇本《三打王英》於1959年國慶十週年在北京獻禮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觀看並與演員合影留念,轟動北京。在演技繼承與發展上,江東村也湧現出祁玉卿、林金標等莆仙戲國家級表演傳承人。

  光陰轉瞬已千年,有關梅妃的傳說流傳至今,成為“江東梅影”的深厚文化積澱。如今,江梅妃傳說獲批省級非遺,和莆仙戲一起由唐玄宗賜給梅妃家鄉的提線木偶戲、浦口宮紅桔塔、田公元帥的傳說等被列為市級非遺。(湄洲日報 許愛瓊 文/莆田在京黨員之家 圖)

值班主任:林雙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