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非連續性有意義麼?抱歉,聽來的都不是自己的

這是樸叔去年寫的一篇文章,當時李善友去斯坦福閉關歸來,提出“非連續性”這一重大“發現”,樸叔聽了教授歸來第一講,也是非常振奮、如沐春風,然而 一個冷靜思考的旅程,有些想法變了…



昨天晚上坐火車從上海回京,高速的火車上手機4G網絡基本告廢,起初感覺比較崩潰,隨後困頓不堪的我只好閉目神思,漸漸想到了很多,因此有了今天這篇文章,通篇我將提出三個可能在某些人來說有點顛覆的觀點或現實:

1、善友教授歸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教給你可用的東西

2、管理諮詢即將消亡

3、你聽了那麼多課可能沒什麼用

有點不好意思哈,作為混沌大學的資深鐵桿,早在顛覆式創新研習社的時候就一直聽善友教授的課,並頗受鼓舞,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卻時有跟教授唱“反調”,確實有點於心不忍哈

我相信研習社大部分學員均是如此,感念教授的教誨之恩,崇拜教授的治學精神,對教授的課程及其支持,盡力吸收,這是好事情,但善友教授可能更希望看到有一些能夠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走出新路的同學

。不討論教授是IP、導師還是神的問題,千萬不要放棄獨立思考的意識

認知非連續性有意義麼?抱歉,聽來的都不是自己的

那麼我到底為什麼會這麼說,源於昨晚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

  • 第一,我為什麼不遠千里跑到上海去聽課,我還在羅友深度交流群裡問了大家這個問題,感覺已經有了答案

  • 第二,我聽了這麼多課,到底有什麼用?或者改變了什麼?

  • 第三,教授歸來,萬眾期待,做了一些預熱,提出“不連續性”一個頗讓人琢磨的概念,到底想要說些什麼,對我們的當下有幫助麼?

我發現這三個問題實際上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我們經常說:講問題要講重點。所以,我直接從第三個最挑戰的問題切入,來做一些分析,如有不敬和不當,請各位同好留個情面打個半死就好

無論如何“不連續性”看起來也是一個非常平實的概念,然而教授講出來自然有深意,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概念都需要一個解釋系統,解釋系統加上方法論,就儼然成為一門學科,大可以開宗立派,小可以著書立說

我們都認為王陽明龍場悟道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狀態,教授這樣比喻,自然有深刻的醒悟,這次也是讓我們滿滿的期待了一回

說回我的感受吧,之前聽教授的課,我覺得我還能挑挑錯

(善友教授每次講課的名言,開宗明義:我講的都是錯的。第一次聽完教授的課就給教授寫了個挑錯的文章,教授看後也曾經在微信私信給予了讚賞和鼓勵,這讓我更加增加了對教授尊敬之心)

我覺得那個時期的教授,是一個最牛逼的知識梳理者和搬運工,而這次的“不連續性”四個字,讓我橫生敬畏之心,根本無從挑起,這是耗盡一年心力在尋找和挖掘根性的一個“發現”或“覺悟”,這個概念延展開將成為一個基石穩固的理論體系,而不再是知識整理這麼簡單

然而我為什麼還是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呢?思路跳躍了好久,我逐漸剝離了一些東西,它們是:

  • 在知識創業興起的大潮中,混沌大學所佔領的至高點的旗幟形象

  • 各路大咖雲集混沌大學傳道的風雲際會之局面

  • 各類混沌衍生社群和學習組織紛紛出現,思想流鋪面而來,形成了社群生態

  • 混沌自有互聯網品牌逐步完善,羅輯思維、曉波頻道等大廠對個人時間的交叉侵佔

為什麼跳開這些,因為我思考了一個問題: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這些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我,還是隻是熱鬧? 當回到工作崗位上,思考如何突破不連續性?仍然是一腦子茫然,結果反過來又問什麼是不連續性? 我遭遇的是大環境的、時代的、還是自己企業的不連續性? 這個不連續性從何處開始,到何時結束?

教授舉了很多例子,IBM、三星、諾基亞、蘋果、聯想、華為、阿里等等,其實我還可以舉出更多,如柯達的坍塌、特斯拉的崛起等等套用在這個非連續性的迷咒上。然而這些我們不是都紛紛揚揚的討論過了麼? 第二天聽賈偉的課,他說:他見證瞭如諾基亞這樣的大廠的興衰,那他有什麼收穫和反思,反思之後,他調整了什麼?這些我們都是不知道的

所以,說到這裡,你總該發現問題點所在了吧,總結成一句話,它就是:

  • 聽到不等於學到

  • 學到和想明白是兩碼事

  • 想明白和做明白還是兩碼事

  • ……

認知非連續性有意義麼?抱歉,聽來的都不是自己的

沒有分析的信息是干擾

通常你熱熱鬧鬧的參與上述四類浪潮之中,你多聽了一些創新者的思想,認識了一些大咖,然後很有可能就沐浴在了新型的安慰劑中,溫暖而又舒適,B格瞬間提高,似乎覺得自己已經領先了,醒醒吧

B格對你來說有多重要?當你獲取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紛亂複雜,到處在勾起你的興奮點,卻也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著你的能量,直到影響到你腳下的路,沒有經過你分析的信息本質都是干擾

羅胖、樊登說你讀書信息量太大了,處理不過來,我來幫你讀,你給我付點費就好。好模式,超讚。然而對於你個人來說,汲取優質信息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對信息的處理和分析,而這件事情沒有人能幫你

為什麼有那麼多讀不完的書,接觸不完的信息,喬布斯還要進行禪坐、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還要冥想、善友教授還要拋開事務遠度重洋去學習?我相信善友教授更多時間都是在尋找和思考。沒有對一件事情經過千思萬想,就捕捉不到那一刻的進步和欣喜

對聽來的套路盲目的應用,或盲目的相信數據呈現的結果,反而可能會出現災難性的後果。大家知道研習社有一個土豪君叫劉俊,一路打賞第一,強勢霸屏。由於都是羅振宇深度交流群的,老樸作為輪值班長,近期和他有了較多接觸,發現他在學習、總結、提煉、運用上是有很多心得的,假如他和另一個人同時從0到1再創業做同樣的事情,我相信他的成功幾率是更大的,不在於多有錢,也不在於鏈接了更多的大咖,而在於他勤于思考和消化,更能夠讓知識成為自己內在的東西

說到這裡可以提到我的第二個觀點了,即管理諮詢即將消亡,或者說基本無用

從大處講,面對一個“不連續性”週期的到來,管理諮詢師幾乎不可能幫你跨越這個“不連續性”,如果他有那樣的眼界,還能是一個小小的諮詢師?舉個例子,日本的大前研一在麥肯錫幹諮詢,幹著幹著就改變了整個麥肯錫的方法論,最後出去做了什麼後來大家都知道

從小處講,企業是否能夠持續發展,通常取決於管理者自己的格局、分析能力和行動力

,管理諮詢只是輔導領導的,還真是不如讓領導來上混沌大學,然後回去思考、實踐。至於老派EMBA的課程我就不再多說什麼了

認知非連續性有意義麼?抱歉,聽來的都不是自己的

邁出突破的一步才是關鍵

德魯克說過一句話:管理層所肩負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利用公司現有的資源進行謹慎的冒險,從而確保公司未來的永續經營

前面說過,學習和信息獲取非常重要,但更關鍵的是看企業自身是否有分析和做出改變的能力,在這裡提出要建立兩個機制:

糾錯機制:

獲取新的信息後,能不能通過思考和分析發現自己過往的錯誤,並及時調查、取證和糾正,這對於一個領導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缺少這個糾錯機制,因為小失誤的疊加,很可能會導致企業的下滑

創新機制:

獲取新的信息後,能否通過思考和分析發現新的機遇,調整戰略方向,讓渡資源給有未來的產品,缺少創新機制,將直接導致企業,難以跨越“不連續性”

相比來說糾錯機制更加面向管理者個人的訓練和自省,創新機制是面向企業系統的,如何激發公司、團隊、員工的創新意願,營造創新環境。而無論糾錯還是創新,最關鍵的都是邁出突破的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進一步也海闊天空

綜上,只看這個“非連續性”的概念和解釋系統,他比之善友教授之前講的課,實際上更加難以理解和應用了。也許這第一課是先行重錘打破認知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