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妃暄的預言?中國應該北統南還是南統北

這篇文章此前樸叔於某軍事論壇發表,引起了南北強弱的大爭論,文學作品中的理念之爭很少有過時的,就像哲學,就看你如何思辨,或一直站在什麼角度,發出來權作飯後談資,請君貶駁……

師妃暄的預言?中國應該北統南還是南統北

師妃暄 慈航靜齋

《大唐雙龍傳》中師妃暄有這麼一句話“師尊在多年前作出預言,若天下是由北統南,天下可望有一段長治久安的興盛繁榮。若是由南統北,不但外族入侵,天下必四分五裂。”

一直不解,南還是北關鍵看統治者是誰吧。這兩天有空想了一下,究其實,主要的立論還是從國際形勢出發

師妃暄的預言?中國應該北統南還是南統北

大唐雙龍 重塑隋末風雲

要先從地理形態說起,自古以來北方氣候寒冷,由於環境艱苦,居民身材大型化,民風純樸善戰,以搶掠為榮譽,這種情況越往北越明顯,尤其塞北、乃至漠北一帶的遊牧民族,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自然環境決定生活形態,生活形態就基本決定了其社會形態

古中原地帶(應是以河南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代的廣大平原)恰是介於兩種生活形態之間,即有北方人的崇尚武功,又大力發展農耕,經濟穩定,同時地勢多平原,政權利於統一。但卻經常受到更北的遊牧民族所擾,在無數的財帛、牲畜、美女以及安定生活的誘惑下,塞北一旦出現強大的統一政權,南侵是必然的事,即便未統一,南下掠奪也是家常便飯,掠奪幾乎是遊牧民族的天性

師妃暄的預言?中國應該北統南還是南統北

掠奪 是遊牧民族的天性

說回北統南的問題,師妃暄說的“以北統南”實際上是個動詞,也就是一個過程,在亂世必須出一個強大的北方政權,能北拒強擄,南平諸侯,方能快速平定天下,否則人民必受戰亂之苦,當然另一個必要條件還是要有超卓人物出現才行,若由南方人來完成這個工作,北方必陷混亂之局,曠日持久

另外,南方為魚米之鄉,生活更加柔軟安逸,尤其在晉室南渡之後,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社會、人文、經濟得到進一步融合,南人易於生出偏安之念,很容易形成 南北對峙之局,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再出現那麼幾個不作為的君王,很容易最終還是被北方政權幹掉,況且相比之下南方人更不適應北方的環境和生活。

畢竟由南向北得到的只是不那麼富饒的土地和彪悍的鄰居。這樣看來,在動機上南人已經輸了一籌。所以自古以來天下大勢如此,必須由北統南,少數“以南統北” 的局面實際上也是由南到北、再由北到南,歷史上也就是朱元璋和中共,看看歷史可知

師妃暄的預言?中國應該北統南還是南統北

淝水之戰

還有一個個人猜測,是華夏一統的理念應是盛唐以後才深入人心的,這之後南人才出現以統一整個天下為己任並有作為的君主,最主要的徵兆包括,盛唐時期的版圖擴張,華夏的概念已經從中原擴展到從漠北到南海的所有領域,人性很怪,曾經有一段時間是你的,那它就應該是你的,北伐就此成了一個常用詞,另外就是長期的民族大融合,很多開國君主都是有“蠻夷”血統的

說完統,再說治,和上述情況相似,自秦開始,中國曆朝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宋之前,長安、洛陽、開封都曾做過都城。其中以長安的時間最長。南方如金陵、杭州、揚州等處,亦曾做過都城。奇怪的是,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短命。而都於北方者,大都國祚長久

師妃暄的預言?中國應該北統南還是南統北

紫禁城 坐北統南

其實仍要從國際形勢來說,歷代建都北方的王朝都有很多理由,但都有一個統一的因素就是從戰略層面考慮。

遙想當年朱棣遷都北方決心之大,群臣 “跪辯三日” 尤不能動搖分毫。遷都之盛況及後來南北二京並存,也算是一段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