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應鏈峯會上中國代表團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在全球供應鏈峰會上中國代表團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由丁俊發主席、王國文博士帶隊一行20人出席2018CSCMP全球峰會,並代表中國向全世界展示的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發展的現狀。

本次峰會由來自35個國家,4000多名物流與供應鏈領域中的專家學者出席。其中不乏來自全球知名企業的總裁以及高等學府的老師可謂是一場物流與供應鏈領域的頂級殿堂。

在會議上包括德克薩斯儀器公司在內的眾多美國企業參會並與中國代表團溝通希望建立合作關係,同時CSCMP國際圓桌分會(加州圓桌、芝加哥圓桌以及歐洲圓桌)也與CSCMP中國圓桌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

目前已經確認的合作內容:

  1. 美國IPO公司與中國圓桌分會建立了關於金融戰略合作
  2. 歐洲圓桌分會建立一帶一路合作關係,邀請中國圓桌分會出席2019年5月在華沙舉辦的CSCMP歐洲圓桌分會

通過中國代表團的演講,中國的電商市場得到了在場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並且引得了廣泛的關注。

丁俊發主席的發言引起了熱烈的反響。以下為丁主席的演講內容:

在全球供應鏈峰會上中國代表團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我是CSCMP中國圓桌主席丁俊發教授,我非常高興利用參加CSCMP2018年全球峰會的機會,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物流業與供應鏈管理。

一、 客觀認識中國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這40年,對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來講,只是短暫的瞬間。對成立7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講,則是有決定性的40年。這40年,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實現了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進出口貿易國,第二大消費國,第一大製造業國,笫一大物流市場。但中國人很清楚,中國是一個大國,但不是強國。中國人均GDP剛過8000美元,還不及全球人均10000美元的水準,只有美國、日本的五分之一,2018年中國的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在全世界只排到26位,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在全世界只排到17位,中國的製造業還要化20-30年才能進入第一梯隊。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

二、 中國物流發展40年

中國古代物流曾是世界之最,如陸上與海上綢之路,南北大運河等,但現代物流起步較晚,從1978年到2018年正好40年,這40年,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積極探索的20年,加入WTO快速發展的10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進入轉型升級的10年。中國的物流業從物流配送、一體化物流進入社會供應鏈物流。對物流業的認識從企業第三利潤源、新的流通方式到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物流與供應鏈正以一種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向前邁進。

40年來,中國的物流與供應鏈,走了一條兩路並進戰略。一是市場優化配置資源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市場起決定作用,但必須有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二是學習外國先進經驗與積極探索、創新發展相結合。

三、 中國物流業面臨五大發展機遇

雖然世界複雜多變,但中國經濟仍以6-8%的中高速增長,對全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有新的突破,服務經濟佔比51.6%,超過工業經濟的40.5%,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2017年為55.3%,一直處於穩定上升區間,中國物流業己有一個堅實的人才儲備,目前在校的物流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有100萬。

今後10年,中國物流業會有五大發展機遇。

第一:打造綜合運輸體系,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到2017年,中國鐵路營業里程為12.7萬公里,其中高速2.5萬公里;公路營業里程為477.15萬公里,其中高速13.6萬公里;內河沿線里程12.7萬公里,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2713個;定期航班航線里程748.3萬公里,民航機場229個;輸油、氣管道里程12.01萬公里。國家必須繼續加大對多式聯運、交通樞紐、物流園區、冷鏈基地、配送中心建設。

第二:發展互聯網+高效物流。加大現代庫與單元物流技術,新能源運輸,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的應用,推進物流業與供應鏈的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化。

第三: 提升物流服務商的效率。細分市場、跨界融合,逐步形成多所有制、多功能、多模式的多元化物流服務體系,形成近百家有較大影響力的領軍企業或供應鏈創新中心。

第四:轉型發展,改善供給。中國經濟正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物流要適應這種轉變,介決當前中國物流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大力推進供應鏈管理,使中國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從目前的14.6%下降到10%左右,使製造業與流通業的物流費用從目前的8.1%下降到6%左右。

第五:在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經濟命運共同體的同時,努力打造國際物流通道。我們希望進一步與跨國資本合作,進一步與CSCM合作。我們希望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支持自由貿易體制,推進經濟全球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在互聯網時代,共同打造世界命運共同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