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經驗」在隨州:糾紛從羣衆中來化解要到羣衆中去

作者:湖北省信訪局日期:2018/9/11 14:56:17已瀏覽:21來源:法制日報

8個水泵同抽一個水坑,電不夠,水也不夠,要幹架。

同一個水坑,一家抽3小時,輪流來,沒人有怨言。

一見面,湖北省隨州市隨縣三里崗鎮綜治辦專職副主任黎遠明講了村務協理員張保春處理“爭水”糾紛的事。

2011年“合村並組”後,三里崗鎮19個村僅有79名村幹部,事多人少,幹部有怨氣、群眾有怨言。為破解困境,經走訪調研,三里崗鎮黨委、政府聯席會討論決定打破行政村組限制,選聘村務協理員,實行村務協理員制度。

推行兩年,黎遠明很少接到村幹部請求協調解決糾紛的電話。“帶著疑問到村走訪,矛盾仍然有,不過靠村務協理員及時解決了。”黎遠明說。

針對新時代農村發展變化的現實,隨州市探索村民自治新路,打造了“村務協理員”“中心戶長”等為主的基層維穩創安力量,讓身邊人管身邊事,提高了矛盾糾紛化解率。

“常說‘高手在民間’,基層特別是農村治理需要調動這些民間高手積極性,為他們施展本領、實現價值提供舞臺,就能有效改變‘有事難得管、事多無人管、有勁使不上’的狀況。”隨州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市綜治辦主任路永中說。

“說一句頂十句”的中心戶長

發現高壓線從自家房頂上過,隨縣唐縣鎮砂子崗村村民羅春(化名)嗅到了“商機”。

今年5月,以高壓線離屋頂太近、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為由,羅春找電力部門扯皮,開口要20萬元。

1996年羅春家獲准建房,但由於資金不足未在規定時間內完工,建房手續作廢;2000年,電力部門獲准經此處架設線路。為獲得更高賠償,羅春家準備在原址續建兩層樓。

砂子崗村委會組織雙方調解。因數額相差懸殊,兩方始終無法達成協議。

考慮到中心戶長李成與羅春家離得近、關係融洽,砂子崗村治調主任喬問武請他出面做工作。

“按照現在的價格算,你這些東西頂多值3萬元。跑了這麼多年,你不僅一分錢沒搞到還鬧得家人不安生,再搞下去你在村裡還怎麼過?”李成開導羅春,並請人來測算,總價不足3萬元。

羅春家決定“見好就收”,與電力部門簽了房屋拆除改建協議。

“在農村,礙於面子,熟人或親屬說的話聽,村幹部說的不一定聽。”唐縣鎮黨委副書記蔡鈞說,政府不可能包攬天下,法律也不可能包羅萬象,農村治理需要像李成這樣的“熱心腸”發揮作用。

2015年,受啟發於“十戶聯防”,唐縣鎮按照就近原則每10戶組成一個聯調小組,推選中心戶長,由其負責10戶的矛盾糾紛化解、協調處理,如遇大的矛盾糾紛及時上報並協助村、鎮處理。

唐縣鎮還成立了鎮“十戶聯調”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十戶聯調”駐村(居)委會工作站,工作站與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合署辦公。

“中心戶長既是各戶身邊的和事佬,也是各戶的親人,能拉近各戶之間的距離,用家常話、大眾理及時化解身邊事,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隨縣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加進說。

善於發動群眾的村務協理員

2011年11月25日。

這個日子,對三里崗鎮吉祥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國勇具有特殊意義。這一天,全村選舉產生了28名村務協理員。

走馬上任之初,張國勇一度打了退堂鼓:合村並組後全村只有5名村幹部,到處是群眾“扯皮拉筋”的事,村幹部疲於應付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

2011年11月,村務協理員試點工作在吉祥寺村展開,選出了譚叢華等一批公道正派、熱心公益、群眾認可、本人自願的賢能人士。

張國勇沒想到,有了村務協理員,自己能有精力謀發展了。

三里崗鎮是有名的香菇之鄉。香菇產業發展起來後,村民們對土地看得越來越重。

吉祥寺村有一塊土地平整後要分給12戶村民,村、鎮、國土部門及派出所等組織劃分了數十次也沒能落地。

譚叢華抽出幾個晚上,逐一到村民家串門,摸準了癥結所在:地塊裡有條通水渠,高低不平,易灌不易排,導致各家各戶都不願選低位的地塊。

譚叢華向村民提議,由他協調村、鎮,村民們配合,重修這條渠。

水渠修好,地很快分到戶。事後,有村民私下跟黎遠明說,要不是看譚叢華的面子,估計這水渠沒法修。

吉祥寺村試點的成效,讓三里崗鎮黨委、政府看到了村務協理員這類“民官”的潛能。2012年6月在全鎮推行村務協理員制度,解決村級治理力量不足問題。

“‘民官’不是官,還是村民。他們負責民情民意收理、政策財務監理、政策法規說理、村民服務辦理、矛盾糾紛調理、違約行為處理、村風村貌護理、公益事業代理、群眾困難幫理、重點人群管理等10項職責。”三里崗鎮黨委副書記、鎮綜治辦主任餘漢濤感慨說,“其實村務協理員每月只有50元的通訊交通補貼。”

在隨州市綜治辦副主任黃軍均看來,村務協理員制度是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群眾服務群眾,群眾管理群眾,群眾帶富群眾”的創新做法,是貫徹落實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具體體現,也豐富了村民自治的內涵,由群眾依法辦理群眾自己的事。

把穩定放在第一位的社區書記

在尚市店居委會,黨員幹部和群眾有一個相約而成的習慣:如果有矛盾糾紛需要居委會幫忙調解,可在上午上班前半小時到居委會反映。

尚市店居委會書記、治保主任和其他兩委班子成員,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到崗,集中精力專門接待前來反映各類矛盾糾紛或諮詢政策的群眾;上班前處理不完的,就與群眾約定時間再繼續。

3月14日,尚市店居委會書記、主任王濤接到村民電話,周宗明與王小明在地裡“要幹仗”。

王濤知道兩家土地挨著,迅速帶領治保主任趕到。原來,周宗明準備搞大棚葡萄採摘園,之前跟王小明商量好修條可以進出的路,等路修到王小明地界了,王小明不願意把自家的兩棵桃樹挪走。

“要挪的話,你得給600塊錢。”王小明說。

“之前都說好的事。再說,路修好了又不是我一個走,是我們兩家走。你要是不讓,那等修好了,可別怪我不讓你走!”周宗明毫不示弱。

聽兩邊說完,王濤心裡跟明鏡一樣。“你的樹,我們也看了,沒多大也沒長桃,一棵最多值10塊錢。”他對王小明說。

聽了王濤一席話,王小明不好意思再提錢,同意將樹挪走。

如今,周宗明的大棚葡萄採摘園很紅火,帶動了王小明的桃園生意。

“穩定不了,工作幹不好!”從事農村工作16年,王濤很有心得。

“基層大部分矛盾糾紛能靠群眾自我消融,關鍵是遇到糾紛不迴避、不上交、不過夜,這就需要一大批像王濤這樣的基層幹部,需要像中心戶長、村務協理員這類熱心群眾。”路永中說,該市將繼續完善基層自治體系,不斷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記者手記

深入隨州市的村、社區採訪時,我心裡一直想著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裡描述的熟人社會、對國人內心的真切刻畫,在隨州這裡的村、社區均有呈現。

不論是砂子崗村的“十戶聯調”“中心戶長”,還是吉祥寺村的“村務協理員”,給我最深的感受是,中國的基層群眾都是與人為善的,關鍵是得有人引導;中國基層的矛盾糾紛都不是什麼血海深仇,大部分可以通過群眾自我消融,關鍵是得有人管。

“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就地化解,不上交”,說難也難,說易也易,關鍵是有人辦。

隨州探索基層自治新路充分發動群眾,或許是解決當下基層治理困境的好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