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最完备的慈爱理论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太平经》继承了儒、墨各家的慈爱思想,并对各家做了具有宗教意味的改造与阐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慈爱理论。这一慈爱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物质上的周济;较高一个层次是对生命的关怀;最高的层次是道德上的慈爱。

汉代最完备的慈爱理论


物质层次的慈爱主要体现在《太平经》中有要求平均与周穷济困等方面的内容。《太平经》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由“天地和气”所生,是用来供养世间所有人的,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因此大家应该共同享受,而不应被少数人独占。《太平经》反复强调:“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物者,中和之有”“中和有财,乐以养人”,既认为天下财物共有,那么不足之人自然可以取来用。该经咒骂那些将财物据为己有的人是“仓中之鼠”;批评那些享有私财而不救济穷人的人是“天地之间大不仁人”;并指责那些“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人,认为其罪不可饶恕。

对生命的关怀主要体现在重德轻刑,反对厮杀,关注妇女,保护自然上。在这方面,《太平经》首先强调“人乃道之根柄,神之长也”“人命至重,不可须臾”,先讲生命的珍贵,由于珍贵而需要被珍视;其次讲到“天重人命”,这就由普通的道德伦理上升到宗教信仰的层面了,有“天”在头顶上时时考量着,是推广道德教化以存身,还是施行严刑峻法以丧命,就看自己所行了。《太平经》倡导“君者当以道德化万物”,认为“以严畏智诈刑罚胜人者,是正乃寇盗贼也”,同时又指出“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太平经》对当时社会上大量残杀女婴的现象提出批评,它从生理及人类繁衍的角度指出阴阳互相倚靠、均不能独生的特点,认为残杀女婴是“绝地统,灭人类”。对生命慈爱的观念还涉及非人类生命体,《太平经》从“道畏自然”与天父地母共生人与万物两方面出发,提出要保护动植物。

道德上的慈爱主要是指赠人以道、德。《太平经》在《六罪十治诀》中,将“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朦求生”之人,与“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之人,以及“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之人,一起视为罪不可赦之徒,认为他们不肯予人以道、德的行为是与天地结怨。该经还指出,教人以道就好像把火分给别人,再多的人来取火,火苗也不会变弱;又好像在大河中饮水,再多人来饮用,水也不会枯竭,即予人以道、德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之事。此外《太平经》还指出“天道助弱”,因此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

综上可知,《太平经》的慈爱思想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对象上,不限于人类,也涉及动植物,甚至扩展至土地;二是在内容上,不限于通常所认识到的较低层次之物质上的慈爱,还涉及到生命的慈爱与道德上的慈爱;三是在结构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理论。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