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暑期档电视剧大战告一段落,最热门的几乎都是网剧,绝大多数卫视台剧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金秋已至,又一波剧集来临。除了备受瞩目而又几经调档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之外,最值得期待的外界一直认为是同时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两大一线卫视上星播出的《橙红年代》。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这部剧集由当红小鲜肉陈伟霆和马思纯主演,改编自著名网络作家骁骑校的同名小说,背后有金盾,华策克顿,英皇等公司,按道理应该是收视领先的绝佳作品。

只可惜,从收视排行榜来看,《橙红年代》虽然豆瓣评分为6.8, 中游水平却远高于同期的《娘道》和《凉生》,但是一直没有排入前三,收视率也只有差强人意的0.5左右,低于竞争对手。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如此“热而不火”的局面也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就在暑期档,另外一部口碑也是胜过所有同期电视剧的热门剧集《天盛长歌》(豆瓣 8.0)也出现“口碑火热,收视低迷”的状态。《天盛长歌》播出之后收视率就一直非常低迷,平均在0.17-0.2之间徘徊,而且在八月底的时候一度砸穿自己的收视低点,跌到了0.154,创下湖南卫视近10年黄金档最低收视纪录。

原名《凰权•弈天下》,该剧改编自天下归元小说《凰权》,讲述了天盛王朝逆境皇子宁弈和前朝皇族遗孤凤知微之间步步为营,互斗心机,相生相杀的故事。

无独有偶,无论是《橙红年代》还是《天盛长歌》,背后都有同一家联合出品方,号称“数字出版第一股”的中文在线,一部作品是中文在线耗资1.1亿投资的IP剧集,另一部更是中文在线将自己平台上的IP孵化并授权后的变现之作,但是广受欢迎的小说却没有最终转化为收视长虹的电视剧。

从中文在线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下中国IP变现的不易,对于网络文学公司来说,IP变现的前景可能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1

原著IP的火热不等于改编影视的火热

提到《橙红年代》,熟悉网络文学的朋友应该不会陌生,这本书其实是网文世界的一部传奇之作。它不仅是首部参评“茅盾文学奖”的网络文学作品,而且也是首部点击过亿的网络都市小说,豆瓣读书评分高达8.3。

其实追朔历史资料可以发现,《橙红年代》早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筹备IP转影视,据传出品方之一的华策克顿7年前就已经买下了IP的改编权,但是据内部人士消息,这一部其实是在2016年才由中文在线以千万级的参股合拍的形式转手的。

无论如何,原著确实拥有强大号召力,而且2016年确定开拍的时候正值IP估值最高的时候,包括华策克顿旗下宽厚文化出品,金盾影视文化中心、英皇影视文化、嘉映影业,以及版权方中文在线都加入了出品阵容。

为了达到直击人心,兼顾年轻人审美的目标,电视剧更是邀请到了时下正火的鲜肉偶像陈伟霆和马思纯来主演。

只可惜,如此精心的布局却并没有在收视上换来同样的效果,剧集自9月17日在浙江卫视和东方卫视两台同时开播后,收视率一直在0.3-0.5之间徘徊,虽然口碑一度达到了7.0, 远高于收视领先自己的《娘道》的豆瓣3.0和《凉生》的豆瓣6.1, 但是收视率却远逊于另外两部剧集。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在话题量上,《橙红年代》也一直落后于同期的《斗破苍穹》与热度不衰的《如懿传》,虽然话题量也达到了4亿,但是却是有不少话题是在吐槽的。就算是支持本剧的粉丝,也开始为本剧的收视不利寻找各式各样的原因,包括剧中的主演除了陈伟霆,马思纯之外大多是流量和曝光率很低的演员,以及缉毒警匪片本来就受众偏小,在近几年的高收视率电视剧榜单上大多不如宫斗戏,或者穿越剧这样的题材。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这样“热而不火”的现象与一个月前暑期档的《天盛长歌》非常相似,而且两部剧之间也实在有着太多的相同点。《天盛长歌》的口碑也是远胜过同期所有电视剧,豆瓣评分一开始就达到了7.8, 在剧集播完之后更是又上冲到了8.0, 只可惜收视率也是跌惨,比之《橙红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盛长歌》背后同样是由华策克顿主导,中文在线也加入了参投阵容。原著改编自天下归元的名著《凰权》,与《橙红年代》一样,原著也是号称点击量过千万,粉丝过百万。虽然原著《凰权》的版权方其实并不属于中文在线,而实际属于中文在线的竞争对手阅文集团,但是中文在线却依靠豪掷1.1亿的资金实力,硬是又成为了联合出品方。

投入该剧的时机点是在2017年初的2月。彼时中文在线全资子公司天津中文在线刚宣布成立,“拟出资1000万元,设立霍尔果斯中文光之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影视投资、创作及制作等”,公司成立后不久,3月19日,中文在线就宣布“以1.1亿元参与投资电视剧《凰权》”,然后5月电视剧就已经开机。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当时中文在线对外公布的说法是“《凰权》的粉丝热度高,前期市场调查反响热烈,具有较好的影视开发前景,符合公司的影视业务发展战略。”

回过头去看,这样的愿景是好的,但是与《橙红年代》一样,前期反响热烈同时又具有自带粉丝效应的IP在短短的两个月期间连续出现了大热倒灶,热而不火的结局,确实让当初认准了“IP效应“的中文在线像是吃了一记闷棍——为何粉丝追捧的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后就相形见绌呢?

而这样的矛盾,显然也逐渐体现在了中文在线的财报上。

2

IP改编的收入不如预期?

在8月26日晚公布的半年报上,中文在线公布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6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215.5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0.80%。

看起来表现是相当不俗的,但是这5000多万的净利润中电视剧收益的贡献其实颇为有限。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确认的大额投资收益,其中以出售MOOC 股权以及收购晨之科剩余80%股权而导致原20%股权公允价值增值为主。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中文在线上半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实际是负的,主要是因为销售费用高企,达到1.11 亿元,其中增幅主要来自于报告期内5645.79 万元的广告(游戏宣发)费用(+5149.36 万元)。中文在线的非经常性损益高达8500多万,其中包括政府补助、资产处置等一些项目,也就是说抛开从政府处拿到的每年几千万的补助,以及买卖资产换到的现金,中文在线半年的净利润实际应该是亏损的。

同时,2017年全年利息收入就有约2928万,2018年上半年的利息收入也接近1900万,这些收入全都计入了利润范围中,无疑使得中文在线的年报扣非前净利润被包装得很好,但是如果我们一旦计算其扣非后利润的话,就会发现可能完全都是亏损的状态。

那么电视剧改编后的播出收益究竟能够帮到多少呢?从现在来看,中文在线在财报中只字不提这一块,从侧面印证了《天盛长歌》的收入对于中文在线的财报恐怕真是杯水车薪。中文在线8月30日在全景网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介绍,“《天盛长歌》为公司联合出品电视剧,公司本次半年报中已经确认其收益。公司强调,《天盛长歌》的收益不是一次性的,后续还有包括二轮、海外销售等收益。“

从强调《天盛长歌》二轮以及海外销售收益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该剧第一轮销售的业绩归到中文在线账上的应该非常有限,否则不会不在财报中体现,也不会强调所谓的海外收益。众所周知,中国电视剧的收入基本从首轮之后,都是大幅度向下递减的,没有电视剧公司是靠海外收入在过日子的。

从成本端来看,中文在线面对的重大难题就是成本的上升。销售费用高企,达到1.11 亿元,其中增幅主要来自于报告期内5645.79 万元的广告(游戏宣发)费用。

中文在线的运营模式是采购版权,然后吸引读者付费阅读。后续再对版权做一系列的衍生产品。目前行业状况是,优质版权是稀有物,但是争夺优质版权的市场参与者却在逐步增加,竞争加剧,最终结果就是采购版权价格集体上涨,支付给版权所有者的分成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能否带来预期收入却仍存在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虽然《橙红年代》和《天盛长歌》都成功IP变现,但是中文在线的版权业务更倾向于通过合作模式而不是一次性售卖模式来进行,也就是说《橙红年代》的版权费是折算在影视剧的销售费用中,卖得好则收的好,卖得不好则收的不好,中文在线并无法一次性地就从版权转让中获得大额收益。

3

《天盛长歌》在账面上中文在线是投资了1.1亿,能够赚回多少现在还不好说,《橙红年代》是自己的IP, 不用先掏成本,从中能够获得收益应该会比之《天盛长歌》好一些,但是最终能够赚到多少好处,只怕要等到明年年初公布的2018年报才能确认。

除了《天盛长歌》和《橙红年代》之外,中文在线名下包括《新白娘子传奇》、《鬼吹灯之龙岭迷窟》都已拍摄完成,CG 动画网剧《陨神记》已开机,其他公司主控的项目《罗布泊之咒》、《大宝鉴》、《极限末日》、《丛林兵王》、《巫颂》都在筹划推进中。

《橙红年代》与《天盛长歌》“热而不火”


虽然公司中报并未单独披露数字阅读板块的业绩,但通过参考阅文集团半年报在线阅读业务增速13.3%可知,行业增速有所放缓,各大数字出版和网络文学公司早已经过了靠付费阅读来增加营收的阶段,未来版权运营业务将是业绩的重要支撑。

但是问题来了,类似《天盛长歌》和《橙红年代》这样的事先火热,事后趋冷的收视“凉凉“之作能够带来多少收入呢?这恐怕是包括阅文集团和中文在线在内的公司都难以确定的。

IP受欢迎并不等于改编的影视剧也受欢迎,中国电视剧产业已经出现了无数这样的例子,未来这样的案例也一定会越来越多。

————————

转自:麻辣娱投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