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烈士纪念日

让我们翻开中国革命史

和闽西历史的画卷

唤醒民族苦难而光荣的记忆

重温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先来看一组数据

30000:

在中央主力红军86000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近3万的闽西儿女。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6000:

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余人,在长征中担任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英勇战死。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2000:

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改编的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2000余人,在甘肃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2000:

到达陕北时,参加长征的闽西儿女仅剩下2000余人。可以说,长征每走一里路就牺牲一名闽西人。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5000:

在抗日战争中,闽西子弟兵近5000人编入八路军、新四军。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1500:

仅在皖南事变和塘马战斗中,闽西籍将士就牺牲了近1500人

......

在革命战争年代

闽西10万多人为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

在册有名的烈士2.4万

这是

何等的代价

何等的壮烈

难怪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考察时指出:

“闽西和江西赣州的一部分是中央苏区

对党和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

今后要一如既往地

加强老区的各方面建设。″

这块彪炳史册

光照千秋的革命圣地

还洒下了不少著名英烈的鲜血

在闽西牺牲的著名英烈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瞿秋白:罗汉岭上的丰碑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瞿秋白(1899-1935)1899年生于江苏常州。他是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之一,是第一个把《国际歌》正式译成汉语的人。1927年秋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成为中央临时政治局的主持人。1935年2月,身染严重肺病的瞿秋白因叛徒出卖在长汀县濯田区水口乡梅迳村被国民党军队逮捕,之后囚禁在国民党三十六师部。陈立夫立即派出军政要人、中统、军统特务前往长汀,对瞿秋白进行劝降,未遂。在狱中,瞿秋白写了著名的《多余的话》一文,表示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担忧。6月18日,国民党宣布枪决令后,他高唱《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在长汀西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36岁。建国后,闽西人民在长汀罗汉岭下建立“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永远纪念这位烈士。

何叔衡:为苏维埃壮烈献身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何叔衡(1876-1935)1876年生于湖南宁乡县。他是中共一大最年长的代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进行长征。何叔衡等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

1935年2月21日下午,瞿秋白、何叔衡、邓子恢、张亮(项英之妻)、周月林(梁柏台之妻)等人,奉命转移。在寒风刺骨、霜雪盖路的气候下,他们从江西会昌县小密村出发,经武夷山麓来到了长汀县四都区琉离乡的小金村。他们作了短促休息后又启程往永定方向行进。当时,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保卫队特务大队抽调90余人担任护送任务。为了不被敌人发觉,他们白天在山中躲宿,晚上摸黑前进。2月24日,他们渡过汀江到了仅有三四户人家的小迳村后,由于行军疲劳,打算在这里休息片刻,煮稀饭充饥。不慎被敌保安十四团钟绍葵部发现,敌人立即包围了小迳村。突然枪声四起,护送队员仓促迎战,掩护何叔衡等人向山上突围。由于被敌军四面包围,大家只好分头突围。何叔衡和邓子恢一起冲出了小包围圈,翻越崎岖的山路,走了七八华里。何叔衡已经年愈花甲,确实无法再走了,只得由警卫员扶着走或背着走。但是,他们还没有突出重围,仍处在包围圈内。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情况万分火急,敌军近在咫尺。何叔衡为了不拖累大家,语重心长地对邓子恢说:“子恢,你们赶快走吧!我不能走了,不要怕,我能为苏维埃流最后一滴血!”他走到山崖边,为保护战友,为共产主义事业,推开了警卫员,跳下山崖壮烈牺牲。

胡少海:血染闽西发春华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胡少海(1898-1930)1898年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3月,红四军首次入闽。胡少海率红二十八团第一营为一路,向长岭寨右侧进军,取得长岭寨战役的胜利。之后被任命为红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5月红四军二度入闽后,胡少海率第二纵队对三次攻克龙岩城立下赫赫战功。9月,胡少海调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期间,他严肃军纪,在闽西各县发动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使闽西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日益扩大,深受闽西百姓欢迎。

1930年5月,任闽西红军第二十军军长,不久任红二十一军军长。7月,红二十一军在军长胡少海的率领下,执行肃清苏区内的土匪、民团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任务。8月5日,红军攻下了漳平永福敌人盘踞的天主教堂,敌人龟缩在最后的据点——溪边炮楼负隅顽抗。当天傍晚,胡少海在天主教堂楼梯边用望远镜察看地形,不幸被子弹击中腹部,血流如注,在返回龙岩的途中,这位年仅32岁的红军军长在龙车村溘然长逝,葬于龙岩城北门山头。为了纪念胡少海烈士,漳平市永福镇一条主街被命名为少海路。

王良:过早陨落的将星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王良(1905—1932)1905年生于四川綦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随部到井冈山,参加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1月随军转战赣南、闽西,先后参加大柏地、长岭寨战斗以及三打龙岩城等战役,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年12月出席了“古田会议”。1932年3月,任红军团第四军军长,和政治委员罗瑞卿率部参加东征军,经过龙岩考塘、漳州天宝战斗,占领漳州。他指挥果断,身先士卒,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6月,率东征军返回赣南根据地途中,在福建武平大禾圩遭敌阻击,王良亲自侦察敌情。部队进入武北大禾村,王良军长在天灯下民房楼上观察民团土楼时,被敌人发现,并从窗口射入子弹,警卫员首先中弹。在旁的政治委员罗瑞卿急忙边拉回王良,边喊:“危险”!可话音未落,第二颗子弹击中王良的头部,不幸牺牲。一位英勇善战的红军优秀指挥员,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人间,年仅27岁。王良尸体用红色毛毯裹着,被红军抬到江西永隆才予安葬并开会追悼。

许卓:红都特使血洒武平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许卓(1905-1934)1905年生于广东广州。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曾与周恩来、邓小平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1929年随张云逸率部抵广西百色,任教导队大队队长并参加百色起义。1932年任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后任作战局长。协助周恩来、刘伯承组织指挥过宜黄、乐安等著名战役,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智勇双全的红军将领。1934年2月,奉命组织中央苏区东南防线检查团任团长,到南线驻武平粤赣军区第三军分区去检查那里第五次反“围剿”的防卫措施。

3月13日,许卓一行6人由孔夏独立团经毛屋森林里回三分区驻地帽村,途经永平风吹帽时,突遭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大刀会的拦截袭击。大敌当前,许卓镇定自若,指挥警卫员、参谋等5人奋勇应战,并指示烧毁随带文件和检查纪要。终因我寡敌众,许卓一行6人在弹尽之后相继中弹倒地牺牲。众匪认定许卓是个当官的,身上肯定有了不少大洋,扒掉了他的衣裤,可连半个铜板也没搜到。这可激怒了匪兵,他们在许卓的头上砍了一刀,又用红缨枪在他身上连戳几个血窟窿,鲜红鲜红的血,从许卓年轻的躯体汩汩流出,染红了泥土。

龙岩人,这些记忆应当成为你我心中的烙印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勿忘历史,不负英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