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江陰:藉助「外腦」解鎖鑑定難題,爲提起訴訟提供保障

“公益訴訟涉及範圍廣且專業性強,尤其像生態環境損害評估鑑定問題技術性極強,需要依靠專業機構和有專門知識的人。”近日,江蘇省江陰市檢察院副檢察長趙建新作為承辦檢察官辦理了無錫地區首例環境汙染領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對環境損害鑑定的問題深有體會。

江蘇江陰:藉助“外腦”解鎖鑑定難題,為提起訴訟提供保障


江陰市人立五金公司在無環評許可、無排汙許可證的情況下,將酸洗模具沖洗過程中產生的含鉻、鎳等重金屬的廢水,通過牆洞直接排放至外環境中,嚴重汙染環境。

“不同於行政公益訴訟,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中的民事部分需要對損害結果和賠償數額等提供明確的證據證明,因前期環保部門採樣不及時以及自然淨化等原因,損害結果難以測算,我們聘請了環境專家採用虛擬治理成本法,科學計算出了環境損害賠償數額,為順利提起訴訟提供了保障。”趙建新進一步介紹了當時的辦案思路。

該案在江陰市法院公開審理,全國人大代表以及相關行業企業主30餘人觀摩庭審,江南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詹旭副教授作為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現場播放模擬實驗視頻並回答了法庭提問。

詹旭向法庭介紹了為什麼採用虛擬治理成本法量化生態環境損害,以及該方法的適用條件和計算方法。“考慮到汙染影響區域的環境功能敏感程度,經專家組綜合評估,該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倍數確定為3倍,以此倍數為基礎計算得出損害賠償金額為6.72萬元。”詹旭在法庭上給出了專業意見。

最終,江陰市檢察院提出的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部分的訴訟請求獲法庭全部支持,被告人當庭認罪悔罪,並表示將積極承擔修復被損害環境的費用。“這為將來碰到類似問題提供了一種有利的思路,善用資源、藉助‘外腦’可以提高公益訴訟準確性和成功率。”趙建新說道。

下一步,江陰市檢察院計劃建立專家智庫,從高校、環保、國土、行業協會等單位選聘專家學者形成公益訴訟專家智囊團,進一步提升辦案的專業化水平,凝聚更強的公益保護力量。(檢察日報 盧志堅 王蘇燕 李君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