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设计:百年首钢旧厂址变身北京首钢西十冬奥广场!


1901年到1936年,从清末新政到民国渐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完成《实业计划》,系统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了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推动中国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建设规划,更是系统阐述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和实施线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钢铁成为极其紧缺的战略物资。中国国内亦掀起大办钢铁实业的潮流,上海的兴和铁厂,山西的阳泉铁厂都是这个时期兴建的炼铁企业,首钢的前身龙烟铁矿也就诞生于这一时期。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瑞典顾问安特生等人陆续在河北龙关、庞家堡、烟筒山勘察发现赤铁矿床。

1919年,北洋政府投资250万银元,由财政部次长陆宗舆督办筹建,成立“官商合办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成立“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即目前北京首钢集团的前身。 收藏这幅画!


解放前,民国积弱,厂区管理废弛,多年几乎未炼出一滴铁水;解放后,首钢人战天斗地,敢为天下先,在1994年勇夺全国产钢量佳冠,并逐渐成长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家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首钢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不断奋进的民族工业振兴之路。

2016年3月,北京市政府确定2022年冬奥会办公园区选址落户百年首钢,西十冬奥广场由此诞生。冬奥广场选址位于首钢旧厂址的西北角,地处永定河石景山以东、阜石路以南、秀池以北、北辛安路以西。项目得名于基地所在地北侧的原京奉铁路西十货运支线,这也是首钢在一个世纪前的建设起点。

冬奥广场基地南侧的秀池和西侧的石景山山体及永定河生态绿廊,为项目带来了绝佳的外部山水自然环境。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基地内部的筒仓、料仓、供料通廊、转运站及供水泵站的密集布局,它是园区一号、三号炼铁高炉炼铁工艺的复杂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密集供料区的转运站、料仓、筒仓和泵站等十个工业遗存,正籍由冬奥的强大助推,被改造为集办公、会议、展示和配套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下转移产能后,将老工业区改造为冬奥办公园区,不仅是局部应激性改变园区停产后萧瑟的现状,更是希望这座承载了北京百年民族工业梦想的十里钢城能够以此为契机凤凰涅磐,为非首都核心功能外迁后工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寻找出路。

面对厚重的历史,对基地保持足够的敬畏理应是最朴素的出发点。设计希望通过“忠实的保留”和“谨慎的加建”将工业遗存变成崭新的办公园区,赋予老旧的建构筑物第二次生命。

要想保留原有遗存的混凝土和钢框架,就必须不破坏其自身的结构强度。设计把原有结构空间作为主要功能空间使用,而把楼电梯间外置,这样既不打穿原有楼板,又通过加建补强了原结构刚度。

同时,通过碳纤维、钢板和阻尼抗震撑等手段对原有主体结构加固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类似结构构建也作为了建筑立面核心表现的元素。轻质的石英板材和穿孔铝板的使用也契合了改造建筑严控外墙材料容重的原则,避免给原有结构带来过大结构负荷。

基地西侧石景山和南侧秀池水体为项目在拥有强烈工业感的同时,设计在150米长的原有联合泵站构筑物改造中,打破“封闭大墙”,植入开放式景观廊道、主入口通廊和公共空间,让园区内外景观能积极对话。基地内15棵被定点保留的大树,也成为了石景山景区向园区内部绿色渗透的最佳绿色桥梁。

设计师为园区设置了一条穿行于建筑之间和屋面的室外楼梯+栈桥的步行系统,这为整个建筑群在保持工业遗存原真性的同时叠加了园林化特质。整组建筑就是一个立体的工业园林,步移景异间,传递出一种中国特有的空间动态阅读方式。


作为一、三号高炉的主要供料区,区域内原有料仓、转运站和皮带通廊等工业遗存都是完全依据生产的工艺流程而布局的,缺少城市空间的秩序感,巨型工业尺度也让人缺乏亲近和安全感。

设计在几十乃至上百米的工业尺度和精巧的人体工程学尺度之间植入了一到两层的中尺度新建筑,锈蚀耐候钢门头、玻璃门厅和边庭、遮阳棚架等建构筑物尽力弥合了原有大与小尺度的差异。

保留的锅炉房小水塔改造的特色奥运展厅和干法除尘器前压差发电室改造的咖啡厅等一系列和人性尺度相关的小尺度建筑也为园区塑造细腻丰富的尺度关系增添了精彩的亮色。

建筑师:筑境设计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厂区北区 设计单位:筑境设计、首钢国际工程公司 来源:archdai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