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时的民国火车

不准时的民国火车

旅客散落在滇越铁路鸡街站内各个角落,由此可见车站管理的混乱。

在民国坐火车,晚点是家常便饭的事。1928年,一名铁路工程师在长期观察后,发现沪宁铁路每天开行的火车都要晚点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1935年的平绥铁路官方统计显示,每趟火车平均晚点时间为2小时23分钟。

1931年1月,近代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从北京到郑州,火车晚点了4个小时。一个月后再次乘坐,火车又晚点了3个小时。过几天陈光甫乘车从郑州到武汉,竟然晚点了整整28个小时,这回可把他气得够呛: “特别快车而迟刻如此,为世界所罕闻,我国铁路无过人之点,独腐败甲于天下,噫!” (《陈光甫日记》)

由于火车常常晚点,行车时刻表往往被旅客视为废纸。有的旅馆推出了替旅客 “看车”的贴心服务,即派一个人专门在车站盯着,看到火车快进站的时候,立即跑到旅馆通知客人上车,避免客人在车站傻等。

火车晚点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设备的陈旧和落后。一趟火车运行下来,中间经过的车站有很多。要想准点运行,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各个车站的钟表时刻必须一致。没错,这个在现在看来小儿科的事在民国曾经是个问题。

1935年,陇海铁路曾经做了一个试验: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核对一次郑州站与徐州站的钟表时刻,连续观察3天,发现郑州站比徐州站平均慢5分钟。陇海铁路把这一情况上报国民政府铁道部,国民政府铁道部立即采取了对表的补救措施,具体办法是设置标准时钟一座,按照中央气象台标准时刻设定,以此为标准每天通过电台向各铁路管理局授时一次。各铁路管理局根据电报,校正车站的钟表时刻。也就是说,直到1935年全国火车站的表才达成了一致。除此之外,涉及设备方面的原因还有机车老化、枕木朽坏、机件破损等。

有些晚点原因是铁路工作人员技术不精、工作懈怠造成的,如装卸行李包裹速度慢、解挂车辆不及时、中途加煤上水迟缓等。

自然因素、突发事件也会影响铁路的正常运行。在民国坐火车,中途遇到路断了、桥塌了、发洪水了、前方着火了之类的事件时有发生。

还有一个原因出现在上下车环节。民国铁路不实行对号入座,旅客为了抢座位,往往争先恐后往车厢里涌。这就造成下车的人下不来,上车的人上不去,火车自然没法开。每个车站耽误几分钟,累积起来,整趟车晚点的程度就非常可观。1936年,国民政府铁道部专门发文,规定旅客乘车必须先下后上。一般来说,快车比慢车要准时一些,因为快车停的站比较少。

火车晚点还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原因。1937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太太从上海乘车回山东。在上海北站,车站工作人员照例要检查包裹。韩太太大怒,立即叫来铁路管理局局长训斥。局长吓得浑身哆嗦,一边赔不是,一边命令火车暂缓开行。梁实秋有一次陪同某大官坐车到郑州,行经某地,见风景秀丽,他不禁称赞: “这地方风景如画,可惜火车开得太快,一下子就过去了。”这名大官闻言立即下令停车,火车竟然真的停了下来。梁实秋目瞪口呆,连连感叹特权的可怕。

1937年,陇海铁路曾经因为晚点闹了个大笑话。那一年蒋介石坐火车前往西安,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钱宗泽随行。一路上,火车又是暖气管爆裂,又是晚点,状况不断。随后的宴席上,张学良等人对火车晚点大发牢骚,钱宗泽尴尬不已。宴席过后,他闷气难消,提着枪就跑到了火车站。到站一看,一趟开往郑州的普通快车离开车已不到10分钟,而站台上竟然还站着不少旅客,甚至连车辆也没有挂好。钱宗泽一见此景,顿时怒气冲天,蹬脚大叫,当即拔出手枪站上车头,命令火车必须正点开行。众人怕他从车上跌下,百般劝解,才把他扶了下来。这出局长酒后亲督火车 “正点”的闹剧一时传为笑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