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國殤」抗戰時期延安的中醫藥是這樣的

「祭国殇」抗战时期延安的中医药是这样的

1931年9月18日,

是我們不能忘卻的記憶!

因為從那一天起,

無數中華兒女為生存與自由,

奮力抗爭換來今天的和平!

87年後的今天,

讓我們砥礪前行,

讓我們艱苦奮鬥,

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九一八,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祭国殇」抗战时期延安的中医药是这样的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由於地處陝北山區,自然環境惡劣,經濟不發達,社會動盪等原因,流行疾病時有發生,死亡率極高。那時西藥奇缺且價格昂貴,老百姓大多無錢治病,“小病養,大病抗,重病等著見閻王”成為當時的普遍現象。在缺醫少藥的陝北,中醫成為維繫群眾生命安全的主要保障。

1

破除對中醫的偏見 為中醫發展掃清障礙

中醫藥主要以傳統師承或院校教育方式得以傳承。1922年北洋軍閥在頒佈實施教育方案時,就曾將中醫藥學排斥在正規教育之外。國民政府在1929年以“國醫在科學上無根據”為由,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方針,不允許興辦中醫教育,中醫也沒有從醫資質。

隨著西醫的傳入,傳統中醫藥學更是受到了嚴峻挑戰。陝甘寧邊區也受這一大環境的影響,部分人對中醫藥開始產生偏見。在城鎮,醫院裡沒有中醫,而農村的中醫良莠不齊,部分中醫在給人治病時也會用一些法術或巫術來給病人治病。

陝甘寧邊區政權建立後,中醫被作為可以團結、幫助、改造的傳統醫療隊伍,它是一種“舊形式”,但可以再利用。毛澤東說:“看不起中醫是不對的,把中醫說得都好、太好,也是錯誤的。”因此,對中醫必須要有一個全面的、正確的認識,批判地接受中國傳統中醫文化的遺產,並將其一切積極因素保存和發揚光大。

2

成立各種研究機構 發展中醫藥事業

為發展邊區的中醫藥事業,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了多種形式的中醫藥研究機構,開展交流與合作,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1938年由邊區政府籌建併成立了陝甘寧邊區第一個醫藥社——陝甘寧邊區保健藥社,該社堅持以“改良中藥,中藥科學化”為宗旨,實行看病、製藥、賣藥三位一體的運行模式。病人看病手續簡便,隨到隨看,對於病情較重或行動不便的病人可以上門醫治,對抗日軍人家屬和災民還可予以一定優惠。該社不僅經營藥材,也改良和生產包括正氣散、汗必靈、當歸精麻等80多種藥品。邊區保健藥社的成立為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團結邊區中醫人才,促進邊區衛生工作,1940年6月,邊區政府民政廳主持由各縣國醫代表及邊區政府各衛生機關代表數十人參加 “國醫代表大會”。會後成立了延安第一個中醫學術團體“邊區國醫研究會”。該會通過開辦國醫訓練班,出版衛生刊物等方式促進邊區醫藥衛生保健事業發展的同時,也鼓勵中醫貢獻秘方,以便進行交流和討論。邊區國醫研究會的成立為提高邊區中醫學術水平發揮了巨大作用。

1945年3月13日,“陝甘寧邊區中西醫研究會”成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團結與提高邊區中、西醫(包括獸醫),實行中西醫合作,協助政府調查研究,幫助衛生行政機關及衛生技術機關解決有關衛生醫藥問題。中西醫研究會的成立有利於中西醫之間互相學習,不僅壯大了邊區的醫療力量,也在治療疑難雜症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有力地推動了邊區醫藥衛生科技的進步。除此之外,陝甘寧邊區還成立了“中西醫研究室”“陝甘寧邊區醫藥學會”等,在開展中醫藥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3

走中西醫結合之路 實現中醫科學化發展

1940年6月,在邊區召開的國醫代表大會上,時任邊區政府衛生處處長歐陽競在講話中說:“由於過去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使國醫同其他科學一樣,不能長足進展。但正由於有這樣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點我們不能完全把它抹殺。相反地要承繼祖先的遺產,揚棄它,改進它。這就需要我們有組織地進行研究,使它向著進步的、科學化的方向前進。”邊區廣大醫務工作者開展了廣泛的醫學交流,做出了有益嘗試,取得了顯著成效。

1941年,任作田在延安馬家灣成立了延安針灸療病所,為患者針灸治療的同時,也傳授針灸技藝。外科醫生魯之俊拜針灸名醫任作田為師,潛心學習。任作田通過“練心、練指、練法”的針灸練習三要素,總結出用針技法“八法”“十術”的科學規則和醫學原理。經過中西醫比照研究,他認為針灸療法有刺激血液環境、增加白細胞、興奮神經機能、增強新陳代謝等作用。由於任作田和魯之俊在中西醫結合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貢獻使他們被評為“中西醫合作模範醫生”。

陝甘寧邊區各縣農村的中醫大夫也都陸續公開了自己的秘方,包括治療接骨、無名腫痛、小兒麻痺症、防治肺癆病、白喉症等的秘方和一些獸醫方面的單方。有的中醫大夫不僅公開了秘方,還親自傳授技術。

1944年5月24日,毛澤東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說:“我們邊區政府的副主席李鼎銘同志是中醫,還有些人學的是西醫……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作用都是要治好病。治不好病還有醫術問題,不能因為治不好病就不贊成中醫或者不贊成西醫。能把娃娃養大,把生病的人治好,中醫我們獎勵,西醫我們也獎勵。”中醫科學化,是實現中醫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中西醫結合的實現,是對延安革命隊伍長期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概括。1944年10月,在陝甘寧邊區文教會議上負責協調中央醫療衛生防疫工作的李富春同志提出“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的目標,為實現中西醫合作的統一戰線指明瞭方向。

4

鼓勵技術創新 培養中醫後繼人才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頒佈《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其中第15條規定:“推廣衛生行政,增進醫藥設備,歡迎醫務人才,以達減輕人民疾病之目的,同時實行救濟外來的災民。”1941年9月1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頒佈的《國醫國藥獎勵優待條例草案》中明確指出,國醫執行醫療業務者被稱為醫士,執行製藥業務者被稱為藥師。這是對中醫執業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認可。如果在醫藥上有所發明創造,還可以申請政府獎勵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鼓勵了中醫藥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

陝甘寧邊區中藥種類繁多,而據邊區的林業調查報告顯示,邊區的中草藥種類多達65種。遵照黨中央“發展經濟, 保障供給”的方針, 根據當時的形勢和延安地區軍民防病治病的實際需求情況,以“開發邊區中草藥、精製各種中成藥、對歷史悠久的中醫藥學進行科學地綜合研究與改造”為主要任務, 以當地出產的中藥材為原料,研製生產了多種急需的中成藥如止咳丸、紅色補丸、勝利茶、紅白痢疾丸、八路軍行軍散、痧症丸、婦科調經丸、止咳散、胃痛散、補腦丸、退熱散等。另外,還用化學方法提取中藥有效成分製成麻黃素、黃芩鹼、當歸油等, 或用其他方法制成桂皮酊、陳皮酊等。

為培養中醫人才,1945年10月,邊區政府民政廳委託中西醫藥研究會主辦中醫訓練班,招收25~40歲的身體健康、略具醫藥經驗、粗通文理及有中等學識的男女50名,進行為期一年半的培訓。培訓課程包括技術(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性、方解、炮製)和工作方針(衛生醫藥政策、衛生中醫藥運動、環境、婦嬰及個人等衛生)兩大部分,畢業後將在自願原則下,由民政廳分配回原地或他縣工作。

國醫研究會經常組織中醫到醫院去參觀,並舉行中西醫學術研究會議,以提高這些醫生的學術素養。1945年5月20日,在參議會大禮堂舉行第一次學術研究報告會,聽取了中國醫科大學傅萊醫生《粗製青黴菌素》的報告,傅萊和他的助手指導聽眾參觀他們帶來的樣品,並作了較詳細的解釋。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開拓未來。在抗戰時期,延安的中醫藥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為陝甘寧邊區廣大軍民的健康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對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中國新聞網、人民雜誌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