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漸漸消失的蠶種場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幾乎每個市縣都有蠶種場,隨著時光的流逝,許多曾經輝煌的蠶種場,早已經破敗不堪。我上中學的學校旁邊就有個蠶種場,當時,那裡是建設的相當高大上,因為別的地方還是泥土房。

那些漸漸消失的蠶種場

養蠶制種是季節性工作,所以蠶種場正式職工不是很多,一般都使用臨時工。特別是在養蠶、制種期間需要使用大量的臨時工,那時的臨時工一般都是附近農村來的,也有小部分是縣城裡的。最先開始是“拉風扇”。那時蠶房(飼養蠶子的房間)沒有空調,為了保持蠶房內空氣流通和散熱,就採取用兩個蠶箔糊上紙,兩個蠶箔之間相隔2米,再用繩子從中間把兩個蠶箔穿起,蠶箔的兩個耳朵掛在兩邊的蠶架上,拉中間的繩子就達到類似空調的效果了。那時蠶種場許多職工的小孩都做個臨時工,大人們常說掙錢都是小事,主要是想讓小孩體會掙錢的艱辛,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

那些漸漸消失的蠶種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裡, 在當時毛主席提出“抓革命、促生產”的號召下,每個幹部職工都有很高的工作幹勁和熱情。那時雖然職工工資很低,一般雙職工家庭收入還不到100元,且工作十分辛苦,生活條件也差,但從未聽到有人抱怨過什麼,和現在很多人端到肉碗罵娘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養蠶制種期間,許多職工都住在蠶種場裡,一家人就一間屋子,沒有廚房和衛生間,包括吃飯、休息、洗澡都在一間屋子裡,所以很多家庭都吃伙食團。

那些漸漸消失的蠶種場

有的蠶種場已經變成文物了

蠶種場曾經見證了我們國家種桑養蠶的繁榮,也為我們國家賺了大量的真金白銀,緬懷曾經的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