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渐消失的蚕种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几乎每个市县都有蚕种场,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曾经辉煌的蚕种场,早已经破败不堪。我上中学的学校旁边就有个蚕种场,当时,那里是建设的相当高大上,因为别的地方还是泥土房。

那些渐渐消失的蚕种场

养蚕制种是季节性工作,所以蚕种场正式职工不是很多,一般都使用临时工。特别是在养蚕、制种期间需要使用大量的临时工,那时的临时工一般都是附近农村来的,也有小部分是县城里的。最先开始是“拉风扇”。那时蚕房(饲养蚕子的房间)没有空调,为了保持蚕房内空气流通和散热,就采取用两个蚕箔糊上纸,两个蚕箔之间相隔2米,再用绳子从中间把两个蚕箔穿起,蚕箔的两个耳朵挂在两边的蚕架上,拉中间的绳子就达到类似空调的效果了。那时蚕种场许多职工的小孩都做个临时工,大人们常说挣钱都是小事,主要是想让小孩体会挣钱的艰辛,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那些渐渐消失的蚕种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 在当时毛主席提出“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每个干部职工都有很高的工作干劲和热情。那时虽然职工工资很低,一般双职工家庭收入还不到100元,且工作十分辛苦,生活条件也差,但从未听到有人抱怨过什么,和现在很多人端到肉碗骂娘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养蚕制种期间,许多职工都住在蚕种场里,一家人就一间屋子,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包括吃饭、休息、洗澡都在一间屋子里,所以很多家庭都吃伙食团。

那些渐渐消失的蚕种场

有的蚕种场已经变成文物了

蚕种场曾经见证了我们国家种桑养蚕的繁荣,也为我们国家赚了大量的真金白银,缅怀曾经的光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