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碭山簡志》,民國時期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是手寫體石印線裝書,編寫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作者不樣。原書內容分為沿革、疆域、地勢、交通、農業五大部分,共二十八節,且有附圖多幅。讀後雖然頗受教益,但因該書綱目稍嫌不妥,內容文字也覺過於煩瑣。故特加以適當刪修,摘要綜合縮編為歷史沿革、山川地勢、黃河水患、縣治三遷、行政區域、疆界面積人口、交通郵電、農業概況七課,以供熱心研究碭山史志的朋友們參考。

一 歷史沿革

碭山縣原屬《禹貢》上的豫州。春秋時屬宋。戰國屬楚。秦始皇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其中就有碭郡,看看縣署大門東牆臥碑上三個大隸字“古碭郡”就明白了(清嘉慶丁卯縣知事朱翰題)。秦時,碭郡首縣名叫碭縣。到了漢朝,碭縣便屬梁國。三國時為魏地,以碭縣隸徐州,北朝魏又設碭郡,並在舊城分置安陽縣。隋開皇十八年複合為碭山縣,碭山縣稱謂自此始。

1925年《碭山簡志》,民國時期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

禹貢九州圖

唐朝時,碭山縣曾先後隸屬河南宋州(在歸德南)和輝州。北宋和金朝時期屬山東單州。元朝時又先後隸屬山東東平路、濟州和濟寧路。明初改隸徐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為府,碭山縣便屬徐州府。民國成立,廢府置道,碭山縣又屬徐海道了。

二 山川地勢

碭山的得名,原因境內有座芒碭山,元朝以後芒碭山一帶劃歸永城,碭山便無山了。

宋神宗時(1077年),黃河在澶州大決口,北流斷絕河道南移,開始橫貫我縣城北,由單縣入境,東流經徐州、洪澤湖入海。清咸豐五年(1855年),又北徙入渤海。今只有黃河故道了。

黃河在碭境主要有二支流,北為葛套河,南為大沙河。此外,碭山還有不少人工河,流入豐縣境的有華家波河和沙河,流入永城境的有洪溝河和鹼水河,流入蕭縣境的有文家河。利民河起於城西北嶽堤坑,經護城堤東南流匯榮套河入小神湖。這些人工河只有下雨時才有水,平時多幹涸,每逢連陰大雨,則因河身窄淺激流外溢,城東南一帶往往一片汪洋,成為澤國。

我縣境內地面,因黃河衝淤,北半部地勢略高,南半部地勢較矮。

1925年《碭山簡志》,民國時期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

碭山縣河流圖

三 黃河水患 縣治三遷

金興定元年(1217年),黃河決口,碭山舊城被大水蕩沒,城陷。縣治遷至虞山南保安鎮。元至元二年(1265年),始修復歸城,遷回。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碭山舊城又圯於河,縣治遷至城東南二十五里小神集。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縣崔元吉復還舊治。隆慶六年(1572年),知縣王廷卿增修舊城。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碭山舊城又被河水衝陷,知縣熊應祥在陷城西里許秦家堂築新城,即今之縣城。

1925年《碭山簡志》,民國時期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

碭山縣河患遷城地點圖

四 行政區域

全縣舊分為二十五里,每裡有裡董一人,辦本里公務。又有地保一人,支應官差和公事。

1925年《碭山簡志》,民國時期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

碭山縣二十五里平面圖

民國成立,舊裡廢除,另劃分為七區,實行自治。七區的名稱是:第一市、第二市、第三市、第四鄉、第五鄉、第六鄉、第七鄉。民國十八年改稱區。

1925年《碭山簡志》,民國時期碭山中小學使用的鄉土教材

碭山縣七區平面圖

五 疆界、面積、人口

碭山在江蘇省西北隅,以地球的經緯線說:恰當北緯三十四度半,東經一百一十七度。南鄰永城,西南鄰夏邑,西鄰虞城,西北鄰單縣,北鄰豐縣,東鄰蕭縣。

全縣面積有五千零四十五平方里。碭境自南到北約八十里,從東到西約九十里。

全縣人口按民國元年調查,共有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一人。距今已十多年了,若重新調查起來,人數還要多些。

碭山縣各區面積、莊村、人口統計表(民國元年調查數字)

第一市 面積: 340平方里 莊村數: 156 人口數: 45150

第二市 面積:1120平方里 莊村數: 368 人口數: 52675

第三市 面積:1500平方里 莊村數: 321 人口數: 52201

第四鄉 面積: 875平方里 莊村數: 323 人口數: 38665

第五鄉 面積: 600平方里 莊村數: 170 人口數: 25470

第六鄉 面積: 310平方里 莊村數: 108 人口數: 17303

第七鄉 面積: 300平方里 莊村數: 94 人口數: 5427

總 計 面積:5045平方里 莊村數:1540 人口數:236891

六 交通郵電

碭境是一小平原,行路人不受登山涉水之苦。但每逢陰雨,途徑泥濘,運輸不便。近來城內雖築馬路,是用土,不是用石,利於晴,不利於雨。城四出都有官道,給各大村鎮、府縣相通。這些官道,曾有省令兩邊挑壕,中間培墊平坦,碭豐間動土挑墊多日,因耕者不便作罷。

普通載運貨物,從前多用太平車和人力車。自從民國四年,隴海鐵路修成,火車開通,遠道往來,土產輸出,便利百倍。

城內自清宣統年間,即有郵局,但系私人包辦,只能傳信件,不能寄錢物。民國成立,由國家改設二等郵局,更在唐寨、楊集等處,附設分局,寄物匯錢,非常便利。

城內電報局,是民國十年(1921年)設立的。

七 農業概況

碭山氣候冬冷夏熱,春秋溫和。華氏寒暑表最高時約在一百度,最低時約在三十度。寒暖適中,五穀相宜。

全縣沙土地佔十分之八,粘土地佔十分之二,粘土以二市、三市、七鄉為多,其他各區多沙田。農家按土質定了六樣名字,就是:沙地、淤地、鹼地、泡沙地、茅荒地、兩和土地。地的好壞,聞名便知。

全縣人操農業為生的多至五分之四。因為凡地皆可耕種,需人頗多,他業均不發達需人甚少。全縣農田約一萬二千頃,完糧的田地共八千二百二十一頃餘。若論肥瘠,上等田佔十分之三,中等田佔十分之五,下等田佔十分之二。

農具用於種植的主要有犁、耙、耬、鋤等,收打莊稼主要用鐮刀、石磙等。耕種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牲畜有牛驢騾馬,其中牛驢佔絕大多數。耕作制度大都實行輪作,兩年三季。播種方法主要有耩、點、撒三種。農家種植蔬菜、瓜果等,獲利較厚。

莊稼的看護,各處都成立有“青苗會”,可以處理偷竊的事項。等到作物成熟時,富戶大都覓人看護,一般農民均露宿田頭。因莊稼看護困難,往往不到成熟即行收割。

我縣糧食產量,全年約二十萬石(每石一千三百斤左右),平均每畝年產量二百餘斤。這些糧食十分之八九用於人食和畜禽飼料,其餘部分用於蒸酒、榨油、做糖。豐收年景略有盈餘可供外銷,災年歉收則難免發生饑荒。風調雨順之年總是很少的。

農民納稅的方法,仍循舊例,分上下忙銀和冬漕米,每年忙銀於夏曆七八月間開櫃徵收。漕米十一月開櫃徵收。凡有田地的皆當按時赴櫃完納,說明地在某裡幾甲,或持驗舊日糧票,以便查找,如逾期兩個月不完,就要加徵二十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