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好多位的「太上皇」,那麼在沒有皇帝的古代,是否存在「太上王」呢?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中國歷史上不存在“太上王”這個稱呼,但是有類似的傳位給兒子後退位的國君,稱為“主父”,這個人就是趙武靈王趙雍。

(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太上皇的秦莊襄王是死後追認)

先說說太上皇這個稱呼,全稱應該是“太上皇帝”。但是這個稱呼從開始出現到後來成為比較規範的用法是經過演變的。最早的兩個“太上皇”都不是後世那個“退位的皇帝”的意思。最早使用這個稱呼的是秦始皇稱皇帝后追尊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帝。這個跟後世的太上皇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後世的太上皇都是尊活著的人,而秦莊襄王已死,其實他這個太上皇等於是“先皇”。第二個太上皇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是活著的,但這個太上皇的意思只不過說他是皇帝的父親,在“皇帝之上”(名義上而已),劉太公沒有做過皇帝,劉邦的皇位也是自己打下來的,與後世的太上皇都是自己做過皇帝,然後退位情況也是完全不同的。

(歷史上第一個代表退位皇帝的太上皇是西晉白痴皇帝司馬衷)

通過最早的兩個“太上皇”,我們可以知道,一開始太上皇這個稱呼完全沒有“退位的皇帝”的意思,後來是意思改了。而即使是劉太公以後,退位的皇帝也不見得就稱太上皇。比如西漢昭帝死後,霍光立劉賀為皇帝,不到一個月就廢了他,改為海昏侯,就沒有什麼太上皇的尊號。一直到西晉八王之亂,司馬倫廢了惠帝司馬衷的皇位,稱他為太上皇,這才是太上皇第一次用於退位的皇帝。而這位太上皇司馬衷也不是繼位之君司馬倫的父親,反而是他的侄孫,輩分比司馬倫小兩輩(司馬倫是司馬懿的兒子,太上皇司馬衷是司馬懿的曾孫)。這位太上皇也是僅有的比繼位之君輩分小的一個。不過至少從這裡開始,退位的皇帝稱太上皇了。

(武則天是唯一一個女太上皇)

此後無論是被逼禪讓還是主動退位,只要沒有改朝換代,都會被尊為太上皇。最常見的自然是父親讓位給兒子做太上皇,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禪讓給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在安史之亂中兒子李亨自立為皇帝而不得以做了太上皇、清乾隆為了自己在位不超過六十年的諾言傳位兒子嘉慶但不交權等等。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關係諸如明英宗朱祁鎮土木之變被俘弟弟朱祁鈺繼位,朱祁鎮回朝後被稱為太上皇並軟禁,這是兄弟關係;更有武則天在神龍革命後被逼讓位給兒子李顯做了太上皇,母子關係,這是唯一一個女太上皇。此外還有祖孫關係(隋煬帝楊廣)、翁婿關係(西遼耶律直魯古)等等。

回到正題,前面說的先秦時期的退位君主,由於史料相當有限,很多君主的記載非常匱乏,所以很多君主的生平也不清楚。而那些有明確記載的君主,也很少有退位的。被篡位的基本不是被殺就是自殺,少有太平終老的。主動退位的更是鳳毛麟角,我所知道的就是兩位,燕國的燕王噲和趙國的趙武靈王。

(不傳位兒子而禪讓給大臣的燕王噲)

燕王噲是個奇葩,他年老不理政務後,居然將王位禪讓給國相子之,子之南面而坐行使王權(是否真正稱王不明),燕王噲反而成為臣下。但其實燕王噲有兒子,這種禪讓行為讓他的兒子太子平大為不滿,結果引發內亂,最後太子平被殺,齊國乘虛而入,攻入燕都,殺燕王噲和子之。燕國幾乎滅國。一年後燕人在趙國幫助下才立太子平之弟姬職為王,是為燕昭王。由於燕王噲和子之的那段不光彩歷史,兩人都沒能獲得諡號,也就更不知道燕王噲禪讓以後被稱為什麼了。

(退位後稱主父的趙武靈王)

最後就是我們的主角趙武靈王了。在燕國子之之亂後,就是這位趙武靈王幫助燕昭王回國即位。我們都知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大大提高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在戰國諸侯爭霸中一是威風。但他也老年昏庸,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下大錯。由於鍾愛早逝的妻子吳娃,趙雍廢掉了原太子趙章,將王位傳給了年幼的公子何,是為趙惠文王。從此不理政務,專心與各國交戰。他給自己取了個尊號“主父”,言下之意,君主的父親。但是,隨著幾個公子逐漸年長,他慢慢發現長子趙章越來越像自己,並且聰明孝順,於是覺得自己虧待了長子,就準備分代郡出來給公子章,給予他代王封號,從此趙王、代王並行,自己作為主父統領大局。

結果,這個想法被國相肥義透露給了趙王何,以防萬一。而趙雍看見肥義不同意,竟然暗示公子章武裝奪取政權。在父子三人遊沙丘宮之時,公子章假借主父名義召趙王何,肥義代為前往,被殺。公子章見事情敗露,率兵攻殺趙王何,趙王何早有準備,公子章敗退,逃往主父宮中求救。趙王何屬下將領李兌、趙成包圍主父宮,誅殺公子章。二人為了保證自我安全,也為了主人趙王何的利益,決定殺趙雍以防主父報殺子之仇。二人將主父宮圍住,切斷飲食供應三個月,趙武靈王趙雍就在沙丘宮中被活活餓死。是故,雖然趙武靈王對趙國軍事實力提升做出很大貢獻,但其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的搖擺不定導致兄弟相殘自己也深受其害,結果在他的諡號中除了表明其軍事實力的“武”字,還有表示昏庸的“靈”字,也算對他一生的準確蓋棺定論了。


伊耆角木


首先,中國歷史上的“太上皇”真不太多;其次,沒有“太上王”,但是有別的稱謂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為“太上皇”的,很多人以為是劉邦的老爹劉太公,其實不是,應該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是由於秦始皇稱帝的時候,莊襄王早就死了,所以這個“太上皇”和後來的太上皇不是一個概念,而應該叫做“皇考”。

此後歷朝歷代,太上皇都有,但是不多。因為除非是真不想幹皇帝了,否則誰願意把權力交給兒子呢?歷史上唯一一個真心禪位給兒子做太上皇的,大約就是唐睿宗李旦了。其他的太上皇,比如他曾祖父李淵,他兒子李隆基,基本都是被迫的。至於後來的趙構,則是不想幹活單想撈好處,隔三差五還要插一嘴國事的傢伙,不提也罷。

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動禪位給兒子的君主、也是“前皇帝”時期唯一一位禪位給兒子的國君,就是趙武靈王了。

在他執政的第二十七年,他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惠文王,自號“主父”。

需要注意的是,趙武靈王也不是真真正正不想管事才給兒子王位的。作為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史記》記載了他傳位於子的真正原因:“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也就是說,他想讓兒子管政治,而他主抓軍事。這樣的父子檔,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後來的北魏獻文帝和孝文帝以外,基本也沒有過了。



青言論史


有的。趙武靈王瞭解一下。

對,就是搞胡服騎射的那個。

趙武靈王晚年傳位給給兒子惠文王,自己稱“主父”,搞二元政治。兒子主抓內政,搞生產,趙武靈王主抓軍隊,和秦國幹。

父子倆一武一文,堪稱趙國的兩架馬車,拖著趙國在強盛的道路上愉快的奔馳。

可惜後來趙武靈王想學習羅馬帝國搞分裂,要把趙國也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交給兩個兒子,被惠文王發動政變,餓死在沙丘。

後來秦始皇也死在這。


郝子曰


應該不存在這一現象,以前的‘王’都是部落首領推舉出來的,那肯定是有具體的人了,後面到夏朝才形成國家概念,王朝基本上是世襲制,雖然有可能會有交出權利的王,但還沒聽說有‘太上王’這一稱呼,只能說還沒發明這一稱呼。


分享到:


相關文章: